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偶像崇拜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偶像崇拜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认同对象所怀有的极度欣赏、崇敬、向往等心理倾向和情感依恋及其引发的学习、模仿等社会行为表现。
01
对于大学生而言,偶像是感动激励他们的道德楷模,是可敬可学的杰出人士,是抗拒平庸、追逐梦想的精神力量。
在偶像的激励引领下,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向上向善向美的新时代大学生。
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前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偶像崇拜越来越热,甚至出现狂热、盲目、过度之势。
因此,大学生偶像崇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凸显,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偶像“爆热”后的冷思考。研究人员以大学生偶像崇拜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研究——现状审视——教育引导”的思路展开论证研究。
偶像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基本内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大学生偶像崇拜先后经历了偶像集中化时代的模范崇拜、偶像多元化时代的自由崇拜、偶像网络化时代的个性崇拜等阶段,折射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心态的巨大变化。
同时,大学生偶像崇拜发展至今,也表现出崇拜类型多元化、崇拜对象个性化、崇拜渠道网络化、崇拜群体组织化、崇拜关系共生化等富有时代性的新特点。
于个体而言,大学生偶像崇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该过程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类要素相互作用。
经过需求萌发、比较选择、感知体验、认同依恋、学习模仿、自我反思等阶段构成的运动过程。
这是大学生自身情绪波动、心理敏感、行为叛逆的结果,并与社会转型、学校教育、商业传媒等密切相关。
02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而今甚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偶像不断泛化与演变,人类的崇拜对象由最初的虚幻神佛转移到现实人物中。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维力、想象力等发展的必然。”
因此,偶像崇拜是不同年龄的人们所共有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大学生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如今,偶像崇拜应者如云,榜样教育曲高和寡,偶像崇拜张力日益扩大,榜样教育力量日渐式微,大学生偶像崇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凸显,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需被关注。
偶像崇拜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偶像崇拜是探寻自我意义和追求理想自我的独特形式,有助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及重新建构自我。
大学阶段是个体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性阶段,对未来既充满无限憧憬又会徨慌迷失。
在这一生命阶段,大学生特别需要偶像这一可知、可感的生动形象予以感染激励和方向引领,以实现自我确认和自我发展。
偶像的选择具有自主性,体现着他们的兴趣爱好、审美取向和价值倾向等,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理想需求。
对大学生而言,偶像崇拜代表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钦慕,是大学生关于“理想自我”的心理映射,是追逐梦想的内在勇气,是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偶像的激励引领下,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确认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向上向善向美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比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偶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的影响更为明显,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新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为大学生偶像崇拜提供方向指引。坚持典型引路,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工作方法。
近年来党和国家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宣传形式,扩大模范偶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偶像崇拜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正确方向。
就像央视一套播出《奋进的旋律》,“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扎实的生活参照上进行再创造,”以一批与新时代同行、奋斗进取的青年科技人才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们崇尚知识与科学的热情日益高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的新时代奋斗者成为更多大学生的偶像。
但是,娱乐产业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偶像崇拜在“爆热”的过程中显现出了种种问题,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狂热、盲目、过度之势,他们秉持“娱乐至死”“颜值即正义”“消费即美德”等错误价值观念沉浸在偶像崇拜的狂欢中。
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理性的崇拜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正向引领的作用,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前进;反之,则会阻碍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偶像崇拜“爆热”的现实情况下,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加以教育引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防范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推动其健康发展。
由此观之,大学生偶像崇拜中包含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教育因素,应当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
站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根植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意识来反思其中显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努力构建有效的教育引导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偶像崇拜中的有利因素,大力培塑具有偶像特征、榜样效应的人生标杆,为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时代发展助力。
04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升偶像崇拜研究的针对性。研究人员将偶像崇拜的主体聚焦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较之于当前学界多以“青少年偶像崇拜”为研究主体来说,此次研究更为具体化和精细化,有助于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有助于开展大学生偶像崇拜生成过程和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
生成过程和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是学界现有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生成过程和内在规律的探索与挖掘能够充实和完善本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弥补薄弱之处。
第三,有助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偶像崇拜属于意识范畴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
这蕴含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教育因素,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偶像是大学生自主选择并高度认同的对象,偶像崇拜能够最真实的反映其当前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等情况,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老师往往会忽略。
因此,通过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何崇拜、崇拜什么、如何崇拜,能够让教育者更全面、更真实的把握大学生的个人喜好、性格特点、价值选择等基本情况。
第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深刻把握大学生的崇拜现状与原因, 尊重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引导大学生理性地从不同层面认识偶像,重点关注偶像的优秀品质,使偶像成为积极的行为向导。
强化偶像的榜样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待偶像崇拜,从而提高大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第三,有助于改善高校榜样教育的效果。当前学校教育较多关注和聚焦的是“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其投入和效果显然不成正比,而偶像崇拜的感召力却十分明显。
因此,研究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契合点,努力使榜样选树和偶像选择的指向相一致,将榜样的内核与偶像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榜样与偶像的效用互补与转化,将有助于改善高校榜样教育的效果。
网址: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偶像崇拜的正确方向? http://c.mxgxt.com/news/view/919651
相关内容
引导孩子树立积极正向的偶像观“班有静思”研讨活动话题——班级中部分学生喜欢花钱“追星”,班主任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本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oc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心态分析
当代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ocx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李强.pdf
青少年追星,如何正确引导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