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狂想曲
笔者攥稿时,正值《哪吒之魔童闹海》超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然而,与星战该电影50%不到的本土票房不同的是,《哪吒2》目前才刚刚将其海外上映的计划提上日程,而根据《哪吒》海外不到1%的票房合理推测,此片大概率还是只会成为国人和华裔的自嗨盛宴,又一想到哪吒剧情中的经典日式王道主义剧情,和配音的明显日漫腔,不禁让我产生了一点迷茫—— 我们的动画到底何去何从? 很多人认为《哪吒2》大概率即将砍下国内电影票房冠军,再加上其豆瓣8.5分的超高口碑,一定是给中国动画市场的一针强心剂,笔者毫不吝惜对于本片在商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可其剧情上很可能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实在不吐不快。 《哪吒2》的巨大成功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使饺子打响口碑的作品是其短片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其中以奇绝的创意和独特的分镜技术讲好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对于饺子来说,问题可能就出自于这个简单的故事,这也是我们能在其操刀的长片重能看到的问题:喜剧和战斗部分适当比重的穿插,以及出色的动作设计,这些都是为了掩盖《哪吒2》背后羸弱的故事。 简单来说,《哪吒》系列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完美的六边形却在一个维度上凹了下去,可偏偏这个维度是最为重要的剧情。 不过,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饺子又极为聪明的利用了一些其他事物掩盖剧情本身的老套。我看到诸多人对于《哪吒2》的差评都集中于其中的低俗笑话,而这一点的确令人感到违和,本片主线部分讲的是王道、反宿命论和人物成长,但是却刻意给哪吒、太乙真人这种核心角色捏出极端造型的建模,再以各种屎尿屁笑话配合角色输出段子,尽管饺子懂得调节笑话和正片的比重,影片越往后笑料越少,但是仍然容易让人感到巨大的反差和割裂感。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中国主流声音对于动画的普遍认知是:这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一点到了2025年看来还未改变。笔者观影场次不幸正好为晚饭后,父母普遍下班,该场次就变成了小孩哥和小孩姐的海洋,而他们对于屎尿屁笑话的反应的确热烈,而对于认知中只有“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的父母来说,比起同期的战争、悬疑推理和武侠,显然他们更乐意送孩子们来看哪吒。这便是饺子为了让受众扩散到婴童,做出的子供向妥协。 掩盖剧情本身羸弱的还有优秀的外包装,本片的动画建模和特效水平的确是业界顶尖,可观至仓鼠部分的时候依然有着“画风突变”的错觉,这是本片外包多家公司的结果,一部作品无法保证基础人物建模出自一家之手,则很容易落入风格不统一的诡异局面,不过抛开这些,单拿每一个建模出来质量确实不差。 战斗动作设计也极为优秀,本片中恐怕有近一半的时长都在打斗,时长占比在动画领域恐怕只能和少年漫战斗番相比,在剧情主线毫无复杂度的情况下,硬是撑出了近2个半小时的影片长度,但若是概述剧情200字足矣,这其实也很能暴露问题了。不过这一点显然也是让广大青少年能接受此片的原因。 至于走在时尚前线,引领自媒体主流的年轻人,也大多痴迷于哪吒和敖丙在本作中的“cp戏份”,尤其结尾略显刻意暧昧的台词和配音语调,更像是制作组刻意为之,却又忽略了二人单看第二部来说孱弱的关系性和互动。 就这样,拿着“子供向笑话”“优秀外包装”和“cp流量”这三大武器,哪吒2在完美解决剧情问题的情况下,瞬间讨好了孩童、青少年和家长这三大群体,几乎已经涵盖了所有会为电影讨钱的群体,而最后的一个武器又保证了巨量流量。再加上续作效应,那么最后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结果也自然不出预料。 但,真的如此吗? 《哪吒2》为何“过誉”? 为了逃出上述的三大“被讨好群体”的舆论怪圈,笔者刻意去寻找了小众但又更为贴合于影片本身的几个口碑渠道,豆瓣长评和bgm评分。豆瓣长评能反映有电影鉴赏经验和能力的群体对于本片的评价,而很不幸的是,按照热度从上往下排列,几乎清一色的是1、2星。bgm是bangumi的缩写,其为中国最大的番剧评分平台,其又能反映中国对动画有充分了解的群体口碑,而在这个平台上,《哪吒2》只有七分不足。 这样看来,笔者的确有标题党之嫌。本片实则并未过誉,因为在春节档这个完全出圈化的档期,当观众七八成都是平日不看电影、动画的,自然会给出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在和春节档其他的几部电影比较后。 笔者十分同意,以《射雕:侠之大者》或《唐探1900》的评分为参考系的话,《哪吒2》确实应该是8.5分,拍片也确实应该超半成。 但是这终归是一种比差行为而已。若是我告诉你,同为动画的23年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只有7.5分,而《哪吒2》和《蜘蛛侠:平行宇宙》及其续作、《冰雪奇缘》、《美食总动员》是旗鼓相当的,我只能说这就是出圈与否的区别,即使后面的作品全是名满天下的电影,但是其也不可能如《哪吒2》一般在国内获得如此之多的受众。 《哪吒2》的豆瓣评分合乎情理,但是才不配位。 那么现在我就该告诉你了,说了那么久羸弱的剧情,这部电影的剧情到底羸弱在哪里? 《哪吒2》的反宿命论和反王道只是个空壳? 如果说神话人物不符人设的魔改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偶像破坏的话(当然,文学里的偶像破坏是有更复杂的手法支撑的),那么也只能将哪吒中的人物性格等内容视作原创了,在这种视角下,哪吒2部作品中的人物弧度显得聊胜于无。《哪吒2》中哪吒的成长,比起第一部仅有亲情方面的感悟,再加上母亲牺牲桥段台词功底过浓的说教意味,也像是为了让父母满意的产物,使得连这个感情线都不够饱满,尤其不够纯粹,最后哪吒眼前与母亲回忆的走马灯,也全都出自《哪吒1》,而这更说明了本作在人物关系上的处理乏善可陈。 而另外一处着重处理的人际关系,即申公豹一家,则最后完全服务于申公豹的人物塑造,以及剧情推动上的反派身份揭示,成为了完全的工具情感关系,而且申公豹人物性格转变的略显突兀不过也还好不算特别严重。种种问题叠加起来又显得人物关系极为孱弱。 如果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最好概述,也是其反宿命论的第一枪的话,这一点或许早在这一部中被击个粉碎。哪吒依凭其宿命论得到的能力反抗宿命,这在他想要过上普通生活的前提上是完全成立的,可此片在政治隐喻和强权反抗上的落墨却又和前者形成的鲜明的割裂感,尽管哪吒始终想要反抗的是自身的宿命,我们想看到的是个人成长,最后却变成了反抗强权附加来的宿命,这看似是深化了宿命论的观点,但实际上是对其具象化了,尤其是在人物成长还不显著的前提下。 说人话就是,第一部告诉我们对抗宿命,第二部告诉我们我们的宿命是由强权强加的,我们实际上要反抗强权(亦有人云是老美,但我感觉没有明显特征性,白宫、绿卡这种直接点明倒是有点嫌疑)。这完全是把道教概念和人生观下降到了政治立场和现实反抗,你哪怕要做,也理应是把顺序颠倒过来。推倒了强权后发现新的强权已然升起,人类本性的贪婪、宿命的轮回、时间的无情磨灭永远无法打败,但是主角还是坚持其对抗世界的决心,这难道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正常深化逻辑吗?既然是理想主义,那不应该是从迫于现实的理想主义升级到完全自然的理想主义吗? 这就是剧情内核上的明显逻辑颠倒,明明是想要体现宏大叙事的“反抗强权”,却反而显得掉价。除此之外,用来表达内核的剧情发展本身其实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勇者斗恶龙”式的王道剧情,只不过“恶龙”做了一些一看便知的伪装而已。同类型的剧本哪怕放在动画领域也有数不胜数的先辈采取,本片还几乎没做什么创新。剧本中庸,内核降级,最后哪怕有这么优秀的制作水平,最后还是无法经得起推敲,多看几遍,自然而然会觉得怪异无比。 狂想:《哪吒2》的成功全靠同行衬托? 我在开篇即说,本片可能会招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想象,当然,我是加了限定词的。 显然,本片对于动画电影工业制作水准的提升,是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就和中国的非动画电影如出一辙,剧情永远成为了硬伤。而或许这正是因为,不注重于剧情和内核的电影也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就,而今中国票房榜上几乎全是这种电影。要么拿着老套的战争片剧情,以打戏规模和家国情怀取胜;要么主打笑中带泪,拿着上世纪就被玩烂的淳朴亲情套路等等等等。这些电影对于大众来说确实够好,但是对于电影业来说,是无法和国际上百十年的积累相比较的,就连各种小国都能在电影节上拿出不少文艺片佳作,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电影资金流转巨大的国家就不能够在商业片上做出“讲好一个故事”的要求呢? 难道是因为,“讲好一个人设”“讲好一个情怀”“拍好一些动作”甚至于“选好一些高流量明星”就能够豪取票房?大众的电影审美我不敢评价,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整体的评判标准下移的市场中,做好前三个标准的电影也成为了高分电影。 《哪吒2》肯定是佳作,其在除了剧情和内核上挑不出太大毛病。但是其真的配的上8.5分和百亿票房吗? 和中国电影榜单上的其他电影比较,我想是配的上的。 什么时候,我才能去掉这些限定词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一块寿司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址:电影狂想曲 http://c.mxgxt.com/news/view/920292
相关内容
从《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三个阶段森林狂想曲联想作文(通用41篇)
时代少年团月夜狂想曲mv
时代少年团《月夜狂想曲+理想之途》舞台
爱情狂想曲:玱玹的错与对
波西米亚狂想曲
“留下你喜欢成员的名字” 月夜狂想曲
抖友创意无限,狂想曲终章,笑点连连
电影《女儿的女儿》释出主题曲版预告,主题曲《你怎么想》由安溥演唱
范晓萱为新电影一手包办主题曲《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