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于谦的综艺。别人问于谦:“你最怕你儿子跟你说什么?”
于谦说:“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说。”
于谦透露,自己每次问儿子:“学校生活怎么样啊?”儿子的回答永远就是:“挺好的”、“就那样”,剩下的再没其他话可说了。
于谦也是无奈:“这个是我最害怕的,因为你不了解他,也开始进入不了他的世界。”还真没想到,在台上“句句珠玑,侃侃而谈,啥梗都能接”的相声大师,在儿子面前竟然也有接不上话,不知道聊点什么的时候。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很多爸爸妈妈都反应过,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为啥会跟自己没话聊呢?
曾经有一项针对2087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中学生首选“和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的比例为57.54%,小学生为42.89%。为什么孩子越长大,和父母越无话可说了呢?
其实跟你平时的沟通方式有关。因为父母不会跟孩子有效沟通。
换个方式你可能就理解了。比如你老公问你今天在单位怎么样,你也多半只会回答“不错”“很好”,之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吧?
同样你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孩子顶多也是回复这几个字。
所以向孩子提问,一定要设置孩子感兴趣的关键词,问话具体一些,还有可以开聊的话题点。
总之,你的问话让孩子觉得有意思最重要!
错误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1.总是打断孩子说话
孩子还没说两句呢,就被你打断了。总被打断谈话的孩子,日久天长就失去了和妈妈说话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他们会认为自己说了也是白说,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
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过程,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你得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2.不愿意听孩子的解释
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默默承受很多冤屈;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凡凡妈的态度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做了错事,只有挨批受罚的份儿,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3.总敷衍孩子的问题
用“没什么”、“凑合”、“还行吧”搪塞 一边提出类似的问题,一边忙着做饭、整理房间,很容易给孩子一个错觉:妈妈真正关心的是她手里干的事情,根本没注意我。这无疑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表明他回答妈妈的问题时同样可以心不在焉,索性就用“没什么”、“凑合”、“还行吧”搪塞。
孩子其实最关心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了,他们需要一心一意的关注。如果你很忙,可以跟孩子说过一会儿再说,但是千万不要敷衍搪塞过去。
如何正确地与孩子交流?
1.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要认真倾听
在宝宝小的时候,很多爸妈愿意认真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细微的变化和乐趣。特别是宝宝在咿呀学语的时候,爸妈会在一旁认真聆听,绞尽脑汁分析孩子的动作和眼神。
嗯,然后呢?
你是想要吃苹果吗?
怎么了?你想让妈妈干什么呀?
但是,当孩子逐渐学会说话,问题和要求越来越多,开始固执己见的时候,爸妈就会逐渐失去和孩子交流的兴趣与耐心,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搞,跟他们说话越来越麻烦。
孩子求知欲变强了,想表达的东西变多了。
爸妈却慢慢关上了倾听的耳朵。
可是,倾听是交流的大前提。如果你想和孩子愉快对话,那首先就要把你的耳朵打开。
2.明确跟孩子对话是交心的过程
和孩子交谈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沟通,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爸妈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否则,不能读懂孩子的心,就会忽视孩子的话,变成单方面地强调自己的观点。
如果孩子跟你说话时,你只会用 “嗯嗯”“啊啊”“是是”“对对”来敷衍了事,孩子也不傻,他们就会选择闭嘴,你和他也就无法再继续深入地交流了。
因此,和孩子谈话说,要先喊孩子的名字,在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爸妈身上的那一瞬间说话是最有效的,千万别隔空喊话,效果奇差,还容易引发战争。
比如,你在厨房洗着碗,朝客厅的孩子喊:别看电视了!等你出来一看,孩子还在盯电视,你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火大。
朝孩子发脾气:让你别看,还看。其实呢,厨房的水声以及厨房到客厅的距离都会让你说的话和孩子接收到的内容大打折扣。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做法是,暂时离开厨房,来到客厅,走到孩子面前,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说:再看5分钟,就关掉电视。
需要注意的是,以心换心不是没话找话。有些大人觉得和孩子对话很重要,一整天都在考虑今天见到孩子后和他说什么,怎么说。
还有的爸妈认为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就得不停跟孩子说话。
但实际上,孩子不需要絮絮叨叨的大人,他们需要的是对自己的谈话感兴趣,能支棱起耳朵仔细听,并且做出真心回应的爸妈。
如果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缺乏真心,或者无法很好地表达个人意图。那不管你怎么琢磨着和孩子搭话也没有卵用。
3.对孩子来说,没有可说可不说的话
很多孩子喜欢重复说相同的话。自己喜欢的东西,心情愉快的记忆,特别想拥有的东西等等。孩子通过重复这些东西让自己觉得快乐,同时也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
可是,在大人眼中,这些来回来去的车轱辘话,却被归结为“废话”,或者“可说可不说的话”。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爸妈必须从教育孩子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
其实,与孩子对话,重要的不是对话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爸妈只要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对他的话表示很有兴趣,期待与他进行交流,能够在对话中确认对彼此的信任和疼爱就足够了。
就像老公下班后老婆跟你唠家常一样,没什么意义,但却是最好的感情交流。
和孩子多多对话不仅是提高孩子表达能力的方法,更是以心换心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你总是抱怨孩子不愿意向你敞开心灵的小窗户,那可能是你压根没有给孩子开窗的机会呀!
END
学习更多育儿知识
请将我们设置为 “星标”或者点击 “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