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与钱钟书:世上最好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与你相伴携手共白头

发布时间:2024-11-25 13:00

#杨绛#人生在世,漫漫长路,命运的安排总是均匀的。或许在此时此刻拥有着,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就会失去;如果现在你有所缺失,那么以后你就会复得。一切都在于时间,不缓不急。

然而贪心的人们总是如此的着急,他们不愿意按部就班地等待时间的安排,他们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不愿意放弃每一个机会、每一个可能,他们总是想要做自己人生的主宰,想要掐住命运的咽喉,去击败自己的宿命。拼搏之中,困难重重,仿佛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围城,渐渐地,我们会在城中扭曲自己,迷失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变成了悲哀的存在。

围城中的人,都想要得到同类的认可和尊重,可是想得而得不到,或者隐忍失落,或者恃才傲物,钱锺书亦是如此,直到那一座围城向世间打开大门。

故事中的钱锺书从一出生开始,就如此的与众不同。

因为钱锺书的伯父没有儿子,按照习俗,钱锺书从一出生就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周岁“抓周”的时候,因为他抓到一本书,因此才有了“锺书”这个名字。而事实也证明,日后的钱锺书真的与文学创作有着割舍不掉的缘分。

11岁的钱锺书,上了东林小学去学习。然而不久之后,养育他的伯父便去世了。虽然父亲也会负责他上学的费用,可是毕竟能力有限,捉襟见肘,除去学杂费,其他的花销就无法支付了。能够继续上学,对于钱锺书来说,已是莫大的幸运。没有做作业的本子,钱锺书就用伯父曾经订起的旧本子;铅笔的笔尖断了,他就把吃饭用的竹筷子削尖了代替。

正值青春年少的他,虽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但雨过天晴,他的人生因为斐然才华而被重新定义,他有理由期待未来人生路中绮丽的风景。

没有辜负他“抓周”的希望,钱锺书从小就在文学上显现了自己的过人天赋。他喜欢自由自在地发挥,喜欢独特的思维逻辑,对于理科,钱锺书却深恶痛绝。

进入中学以后,钱锺书喜欢上了英语。虽然钱锺书从来不上英语课,也从来不看英语书,但他的英语成绩却是很好。他将自己上英语课的时间,都用来看英文原版小说。一个是他喜爱的文学,一个是他喜爱的英语,一本英文小说,结合了以上两点,钱锺书因此爱不释手。

1929年,钱锺书考入了清华大学,也成了校园里最怪的学生。他总是一边听课一边看闲书,或者是作图画,或者是练书法,只是从来不记笔记。但每一科考试,钱锺书都是第一名,甚至有一年的成绩还破了清华的记录。

大学毕业,清华的校长告诉钱锺书,学校要破格录取他留校,可钱锺书却一口回绝:“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率真狂傲如他,才情斐然亦如他。钱锺书天资聪慧,这让父亲很欣慰。他知道儿子是个可塑之才,他相信这颗正在萌芽的种子,终有一天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曾经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看看万里长城,另一个是见见钱锺书。

如果不是因为《围城》,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钱锺书,也不能真正懂得钱锺书和他的文字。那些不了解钱锺书的人,总觉得他是一个古板清高的老学究。

但当人们面对《管锥编》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这就是钱锺书,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

他一生钟情于书,只喜欢让自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对于拜客访友,同数理化一样,钱锺书没有兴趣。他简单,只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也复杂,因为他经常以生病为由谢绝拜访看望,即便是信函也不作回复,让他的行踪变得扑朔迷离,引人猜测。

他就像是遨游在云层中的龙,被薄薄的雾霭和云朵掩盖着,只能见首,不能见尾,偶尔会让人看见一鳞半爪,也只能引起人们无限的神往和想象。

纷繁的尘世,几代浮尘,随波逐流的人们终将被岁月洗刷在浩渺的烟海中。起起伏伏的红尘往事,和钱锺书曲折而粲然的一生,为世人所知。

一本《围城》,一本《管锥编》,让钱锺书成为了神话。从悠远的民国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六十多个春夏秋冬,都承载了钱锺书极高的评价和赞扬。一个“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头衔,将钱锺书封为了传奇神话的代表。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悲喜叠加的旅途,今日的痛苦是为了让你感恩他日的幸福,此刻的奋斗换来的是他日的成就。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有着褒贬不一的评论。

无论世人如何看待,怎样评价,钱锺书都等闲视之。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了,但钱锺书却极力反对编委会的组成,因为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慨,钱锺书向发起人发表了自己的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这就是钱锺书,他始终坚持在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成为自己喜欢的那种人。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目标,那么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就无须太在意,万物皆是虚幻,此刻羁绊着你的,总会过去,因为世事无常。

人生一大幸事,不过拥有完美的爱情。

属于钱锺书的这段爱情,与那些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情节相比,是如此温婉平和,没有艰难险阻、没有崎岖坎坷、亦没有世俗鄙夷。

对于爱情,钱锺书曾期待过、曾迷茫过、也曾畏惧过。爱情不需要过于完美,也不需要过于唯美,那只会让人感觉不真实,那样的爱情只有童话中才会有。

当然,爱情也不必轰轰烈烈,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只会如昙花一样成为过眼烟云。才子钱锺书喜欢的是那种平平淡淡的感情,如小桥流水般恬淡、自然,也如小桥流水般长远。

对于爱情,他似乎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偏执,他在期待,期待那种不带瑕疵的纯洁爱情。

上帝是眷顾他的,因为他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等到了自己的爱人杨绛。

1932年,早春,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是两个人初次相遇的地点。那时候的杨绛“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钱锺书则是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被她的清新脱俗所打动,她被他的机智儒雅所吸引。彼此眼眸中流露的爱慕与钦羡,滋润了徐徐萌发的爱情的种子。

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为那奇妙的爱情,而有了交集。至美花开,淡淡的香气掠过了年轻男女那颗情窦初开的心,美得让人如痴如醉。这突如其来的爱情,让那相思成灾的花季,更加的娇美柔情,摇曳多姿。

钱锺书急于澄清自己:“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而杨绛也借此机会表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互生好感的两个人,仿佛有着别样的默契,无须多言,也别无他行,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宛如前世走散的情侣,只等今生重聚。

迅速滋生的爱情,充溢在首首情书之中。钱锺书将自己斐然的文采发挥在了给杨绛的信笺里。撩人心弦的情话,温暖了杨绛的那颗芳心。

有一次,杨绛在给钱锺书的回信里写到:“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可是不知为何,这封回信落到了钱锺书父亲的手里。出于好奇,钱父拆开了信件。看完后,钱父喜上眉梢。从信中的一言一句,钱父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做事周全不鲁莽。这样的贤内助正是儿子钱锺书需要的,能遇到如此的好姑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岁月辗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起起伏伏的故事。此时的钱锺书与杨绛的心中都明白,爱情的花朵,正在彼此心中静静绽放。两颗年轻而火热的心,越走越近,一定要开花结果。如是,1935年,一对恩爱的伴侣手牵着手,信奉着心中的誓言,走入了爱的围城。

胡河清曾经赞叹钱锺书与杨绛的爱情:“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命运促成了他们相遇的缘分,而偏偏二人又是志同道合者。他们都爱好文学,都受过高等教育,彼此真诚相待,他们命运中的一切都仿佛是为了与对方完美地契合。

1935年,钱锺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书,杨绛也一同陪伴。

学习之余,钱锺书和杨绛还会比赛谁读的书多。同是文学爱好者,自然所读的本数不相上下。能够和相爱的人相携坐到一起,共同翻阅一本有趣的书籍,分享着彼此的见解,这是爱情里的美好回忆。有一次交流心得,钱锺书与杨绛说道:“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而杨绛则不以为然:“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

说说笑笑,读读写写,生活中充满了点点滴滴的小情趣,也许,就算当两人白发苍苍的时候,彼此也不会忘记那段甜蜜岁月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1942年年末,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随着话剧的上演,作者杨绛也一炮而红。妻子大展才华,让作为丈夫的钱锺书按捺不住了,他便想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对于丈夫的想法,杨绛是全力支持的,不仅让钱锺书减少了授课时间,还将家里的女佣辞退了,只为了节省生活中的不必要花销。

辞退了佣人,家务事就只能杨绛一个人去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劈柴生火,杨绛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从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变成了任劳任怨的贤内助,杨绛无怨无悔,也从未抱怨过一句话,她心甘情愿地做钱锺书背后的女人,只盼着丈夫的作品能够早些时日问世发表。妻子的默默付出,钱锺书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他明白杨绛的付出,而自己只能对她充满疼爱与感激。

钱锺书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就是《围城》。在《围城》的序中,钱锺书说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时间一定会把我们生命中的碎屑带走,飘远。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们留下和保存。两年间默默无闻地付出与支持,成就了爱的围城,而围城里,住着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相濡以沫,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酸甜苦辣都尝尽了,才算是真正经历了人生岁月,有味道的生活,才多彩,有痛的爱情,也才难忘。

女儿阿圆出生的时候,钱锺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作为母亲,杨绛说女儿阿圆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当时的钱家上下,都对这个孩子的出生充满了喜悦。可是他们中又有谁,能够想到这个看起来格外可爱的孩子,将会成为爱情中无法弥补的伤痛。

从牛津大学回国后,刚刚添了新成员的三口之家没有固定的住所。直到1962年8月,钱锺书一家才搬进了干面胡同的新建宿舍。那是一个有着四个房间的家,还有一个小小的阳台。乔迁新居,夫妻两个人又置办了一些家具,俨然一个温馨的港湾。

他爱妻,爱女儿,他总是想要给她们最好的。那时候的钱锺书,会经常带着妻子和女儿出去吃饭。在等菜的过程中,钱锺书会和女儿阿圆一直观察其他饭桌上的客人,看他们的举止,听他们的言谈。不明所以的杨绛问到,女儿阿圆便解释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顿时,杨绛明白了,原来这是父女二人在看戏呢。来来往往的人,一幕戏下场,一幕戏上演。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故事。

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本以为生活就将如此平静地上演,但命运就是这样弄人,让属于钱锺书一家人的悲伤故事即将上演--爱女钱媛被病魔带离了这个世界。

一个年轻的生命总是承载了太多的单纯和热情,想象着以后能够成就的伟大事业,能够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就像是路边绿色的小草,看似渺小却蕴含了强大的生命力。可是如今生死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无人能够承受。

女儿去世时,钱锺书也已经卧病在床。看着黯然神伤的妻子,眼睛是空洞的、无光的,流尽了眼泪,他只能让痛苦的泪水默默地流淌在心底。

在《我们仨》里,杨绛写道:“

1997年早春,阿圆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围城里的爱,却始终未散。

忘不了他与爱人的伉俪情深,忘不了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忘不了心灵相惜的长相厮守。

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痴缠深情,在光阴的流转中涓涓细流,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

网址:杨绛与钱钟书:世上最好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与你相伴携手共白头 http://c.mxgxt.com/news/view/92879

相关内容

钱钟书给杨绛回情书,全篇只有一个字,却被杨绛称为:最懂我的人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曾被一人追求,她只说了16个字,对方知难而退
杨绛评价张爱玲:相貌可怕,也无家国大义,你们都太高看她了
夜读|最好的爱情,不是心动,而是它
夜读 | 最好的爱情,不是心动,而是它
杨绛说:嫁人的时候,如果被有钱人看上了,一定要嫁给有钱人,不是嫁给穷人
钱钟书为何终生避谈鲁迅?这是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和误解
钱钟书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还专门写文讽刺她?原因很简单
杨绛留给女人的5条忠告,一生至少要读一次,牢记更好
杨绛先生的文字,怎么读都不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