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扭捏不前,为何时刻对中国充满警惕?看不上又不得不求帮忙
俄罗斯近几年有点“憋屈”。明明自己曾经是全球大哥级别的人物,现在却不得不在国际舞台上小心翼翼,尤其是面对中国这个曾经叫自己“老大哥”的邻居,俄罗斯的心情更是复杂得很。一边要靠资源出口撑着经济,一边又被中国在科技、金融、军事、甚至文化上全面碾压。这种“又爱又怕又防着”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两国之间貌合神离的现状。
【事件经过】
先从两国的经济关系说起。俄罗斯最大的底牌是资源,尤其是能源。2023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原油量超过9000万吨,占它总出口量的35%。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每天输送数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撑起了两国能源合作的“面子工程”。但问题也很明显,俄罗斯除了资源,能出口的其他东西越来越少了。比如机电产品,2012年俄罗斯出口中这类产品还能占42%的比重,但到了2022年,直接掉到19%。反观矿产品的出口占比,则从53%飙升到78%。简单来说,中国在买俄罗斯的资源,但在高技术领域,俄罗斯却越来越依赖中国。这种“剪刀差”让俄罗斯显得越来越像中国的“资源供货商”,心里能不别扭吗?
再看看军事领域的合作。曾几何时,中国的武器进口几乎全靠俄罗斯,但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军事装备金额暴跌了72%。与此中国的军事装备出口却猛增了40%。这还不算什么,更扎心的是,中国的军事科技已经开始甩俄罗斯几条街了。中国在量子雷达领域取得了上百项专利突破,而俄罗斯却还在为坦克的电子系统找不到合适的芯片。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的歼-20战斗机和运-20运输机风光无限,而俄罗斯的苏-57战机则显得有些落寞。俄罗斯当年牛气哄哄的军工产业,现在却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这对他们的“老大哥”心态来说,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除了军事和经济,地缘政治上,两国的关系也不太对味。比如在独联体国家,这些曾经是俄罗斯的“后院”,但现在很多地方中国已经占了上风。2022年,上合组织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中,中国的出资比例已经高达76%。哈萨克斯坦的炼油厂改造、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大工程,几乎都充满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这还不算完,连金融领域中国也追着俄罗斯“抢饭碗”。2023年,人民币在欧亚经济联盟的跨境结算中使用率竟然超过了欧元,达到29%。这种变化让俄罗斯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它的经济影响力和话语权正在被中国一步步瓜分。
科技领域的差距更是让俄罗斯无力吐槽。2023年,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俄罗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专利数量,只有中国的7.2%。更夸张的是商业航天领域,中国的民营企业蓝箭航天2022年成功发射了朱雀二号火箭,而俄罗斯的质子-M火箭却因为技术问题,搞得发射成功率只有67%。这种对比让人不得不感慨,俄罗斯曾经让全世界仰望的科技实力,现在却连给中国“提鞋”的资格都快没了。
文化领域的较量同样充满戏剧性。2023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学员数量,竟然超过了该校德语系的注册人数。与此中国电影在俄罗斯的票房收入突破了1.2亿美元,而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却连800万美元都没到。当《流浪地球2》在莫斯科影院引发排队潮时,俄罗斯导演的电影却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这种文化输出的反差,直接反映了两国在“软实力”上的此消彼长。
北极航道的开发更是一个“暗战”的战场。2023年,中国企业在北极地区的投资占比达到了28%,集中在液化天然气运输和港口建设上。而中国研发的“雪龙2号”破冰船技术,已经超过俄罗斯现役的核动力破冰船,直接威胁到俄罗斯在北极的主导地位。这种技术上的落差,让俄罗斯在北极理事会的发言权也开始走下坡路。
再说说金融领域。2023年,人民币和卢布之间的直接交易量增长了47%,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占比也达到了23%。但这种依赖让俄罗斯有点被动。2024年初,卢布汇率波动的时候,中国四大银行的外汇系统承担了近八成的抛售压力。换句话说,俄罗斯的经济决策已经不得不参考中国的货币政策,这种“被掣肘”的感觉,真的很难让俄罗斯舒服。
最后还有人口问题,这几乎是俄罗斯最大的隐患之一。2023年,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密度降到了每平方公里1.2人,而中国东北三省虽然也有老龄化问题,但通过各种政策,青年人才流失率控制得比俄罗斯好得多。不光是人口总量,连高端人才也在流失。2023年,俄罗斯顶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中,有31%选择到中国就业。这种趋势让俄罗斯在科技复兴的路上越来越吃力。
就连俄罗斯最骄傲的航天领域,也被中国压得喘不过气来。2023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了48次,成功将156颗卫星送入轨道,而俄罗斯的发射次数只有14次。当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合体时,俄罗斯的舱段却因为技术故障延迟了六个月。这种现实差距,让俄罗斯的“太空梦”显得更加遥不可及。
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虽然看起来“铁”,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矛盾和不信任。合作是为了利益,但防备却是本能。比如在北极航道的开发上,俄罗斯一边提高领航费,一边又对中国的投资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在军事合作中,俄罗斯向中国出售了S-400防空系统,却又不提供完整的参数,导致中国无法完全投入实战。这些小动作背后,其实就是俄罗斯复杂心态的体现。
一句话,两国的关系看似密切,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博弈和暗战。俄罗斯的“扭捏”并非偶然,而是两国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必然结果。
当然了,这种“合作又提防”的局面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的人看得透彻,直接在网上调侃:“俄罗斯这不是老大哥变成小弟了吗?还不服输,嘴硬得很。”也有人说得更直接:“表面兄弟罢了,合作是因为没得选,但心里谁也不服谁。”这话虽然直接,却也扎心。
还有人拿两国的关系打比方:“这就像班上以前那个学霸,天天瞧不起你,但现在考试老不及格,只能偷偷借你的笔记抄。”这个比喻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哈哈哈哈,抄就抄吧,还怕你看到,非得假装自己是来指导学习的。”
当然了,也有网友替俄罗斯喊冤:“人家再怎么不济,好歹也是个大国。中国这么强,不也得靠俄罗斯的天然气过冬?”不过下面立马有人怼回去:“靠是靠,但你看现在天然气的价格,俄罗斯敢多收一块钱吗?咱不买,欧洲也不要。”这话一说,顿时让不少人笑喷:“这就是传说中的‘资源输出国的悲哀’啊,卖资源还得看买家的脸色。”
也有网友从文化角度吐槽:“以前俄罗斯的电影、文学啥的,感觉都是高大上的。现在呢?《流浪地球2》在俄罗斯票房都过亿了,俄罗斯的电影在中国连个水花都不起。”还有人补刀:“这就像以前的文艺青年,现在变成了路边卖艺的,虽然还挺有才,但就是没市场了。”这段话虽然扎心,但也让人不得不点头。
不少人还提到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有网友表示:“俄罗斯以前是科技大哥,现在被中国甩了好几条街。中国在量子雷达、人工智能、航天领域都玩得飞起,俄罗斯还在为个芯片发愁。”下面跟帖的网友更狠:“这不就是‘高端科技靠进口,低端科技靠淘汰’嘛。”还有人开玩笑说:“俄罗斯的技术部门估计已经变成了‘中国技术代购中心’。”
网友们说得最多的还是两国的“心结”。有人评论:“这种关系就像一对夫妻,表面和和气气,其实内心早就各怀鬼胎。”还有人补充:“而且这夫妻关系还是AA制,一个人出资源,一个人出技术,但谁都担心对方跑了。”这个比喻一出,评论区瞬间乐翻了:“AA制夫妻太真实了,互相提防,互相利用,谁也不敢真掏心掏肺。”
也有人从两国的边境问题开玩笑:“俄罗斯不是老想搞点历史纪念活动,还提到当年签的条约吗?这不就是翻旧账吗?这要是搁在家庭里,肯定是个爱唠叨的老公。”还有人吐槽:“俄罗斯还想把海参崴租给中国,这不就是‘穷亲戚借房子,还要天天提醒你房子是他的吗’?”这种调侃虽然夸张,但却把两国的关系形容得十分贴切。
评论区里也有一些比较中立的声音。有网友说:“其实俄罗斯也挺可怜的,明明拥有这么多资源,却没办法靠资源翻身。靠中国吧,心里不甘;不靠中国吧,又活不下去。”还有人感叹:“俄罗斯的问题是人口、经济、科技都在下滑,没有一个领域能扛住。中国再怎么合作,也不可能帮它解决这些根本问题。”
有网友的却意外收获了不少点赞:“其实俄罗斯的心态很好理解。谁甘心从曾经的老大哥,变成弟弟呢?尤其是看着以前那个穷邻居,现在不但有钱了,还比自家混得好,谁心里能舒服?”这话一说,下面的回复都在点头:“确实,心态崩了,做啥都别扭。”
总之,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大家对中俄关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两国的关系注定不会那么简单。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利益,也有矛盾。未来两国会怎么发展,还真不好说。
各位看官你怎么看的?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网址:俄罗斯扭捏不前,为何时刻对中国充满警惕?看不上又不得不求帮忙 http://c.mxgxt.com/news/view/929237
相关内容
深层分析中俄关系:为何不能为俄罗斯出手?为何中国男人不娶俄罗斯女人?网友:三种生理需求不能满足
韩外交部试图缓和中韩、中俄关系,中方不满,俄方明确表示不欢迎
俄罗斯学者:中国并非俄的伙伴,也不是盟友,中俄之间仅有利益
求同存异真伙伴!普京:我理解中国,不用在所有问题上迎合俄罗斯
俄罗斯为什么与中国翻脸,普京竟警告中国,据说是因为ta
俄罗斯成为中国附庸?中俄关系不是谁能够挑拨得了的!
白俄罗斯为什么“只能亲俄罗斯,而不能亲西方”?
中国的“普京哥”,因长得太像俄罗斯总统,被俄罗斯富婆疯狂追求
俄罗斯干涉美国大选?普京:俄罗斯人与美国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