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靠近偶像,否则你会失望
“如果我骗你,就是小猪。”
看懂这句梗的人,一定知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玄妙。其实他也曾是我的偶像,在此表示对这段过往岁月和记忆的尊重,不再提名。
曾经的《篮球火》激励了多少人的热血岁月,《转角遇到爱》给多少人的懵懂爱恋带来期待,“亚洲舞王”的《这就是街舞》处处“修楼梯”,何处不是极限挑战。
但,实锤之下,成为众矢之的,偶像陨落,曾经有多阳光,现在就有多失望。
不要神化偶像,这只是一种心理现象。
对于明星,以前由于科技和传媒的限制,大众距离他们,大多是一屏之隔。
这个屏幕,却仿佛是两个世界的边界。自己的世界兵荒马乱,偶像的世界风花雪月,一切都是无限神往,甚至总觉得屏幕那边的人,是不是和普通人不一样。
尽管无数的纪录片和传记让他们立体化,但这种熟悉的陌生感,总是让人容易神化偶像。
这叫做“信息量不对称的感知差”。
简单说,就是A对B的了解,远大于B对A的了解,就会造成一种“神秘感”和“感知差”。
比如,你经常从某个媒介中,获取某个人的大量信息,且多是正面信息,则你会自行对其构建一种形象,也就是个人心目中的“人设”。
媒介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也是一种过滤。
明星们的信息,都是从屏幕上的作品,经过包装和过滤输出,当这些全部优质的画面汇聚,每个人似乎都是完美的。
他们的脸上几乎不会有斑,口里几乎不会说脏话,基本不去上厕所,总是洋溢着正能量。
你说看到的明星,都不是本身的样子。
因为工作的原因,也需要接触不少明星偶像,和屏幕前不一样的是,
现实中的他们,不是只住在阳光别墅里,也有挤在带螨虫的床上;他们一日三餐也大多普通,不是天天山珍海味;他们家里也有难念的经,也会暴躁和骂人;他们也有三急,不是整天飘着香味等等。
屏幕后面,在不认识他们的人眼中,他们就是普通的人。
社会需要偶像,这是一种信仰似的能量。
不真实,但我们也需要这一位位偶像。
不仅是带动娱乐影视行业的发展,社会也需要这样一些相对真实的IP,引导向上向善的能量。
你看,周杰伦的逆袭是不是很励志,刘德华的自律是不是很感人,蔡徐坤的转变是不是很振奋,杨超越的率直是不是很可爱?
只要在形象崩塌之前,偶像们对社会的正向意义是很明显的。比如,你无法教育每一个都像焦裕禄一样倾情工作,但易烊千玺边录节目边学习,会让他的粉丝懂得努力工作是多么宝贵。
我们的社会正能量,真是在这些一个个明星偶像上承载并发散。
也许有人诟病,他们的收入远大于科研工作人员,但我们也请从经济学的角度辩证看待:明星们的收入高,归根是资本的开放性流入,让稀缺资源升值。
不要靠近偶像,把他当做作品来欣赏。
有很多追星成功的案例,但相信我,如果你真的和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在一起,肯定你还会再有一位更喜欢的偶像在远方。
不靠近偶像,是对他和她的一种保护,也是对自己心中神往的一种呵护。
这样,你不会因为他的崩塌而过度怀疑,也不会因为接触他过度真实的部分而失落。
他们是自己的作品,也是资本的作品。
这,不仅是时间管理,也是情感管理。
(想要娱乐圈八卦文档,可评论留言私信。)
网址:不要靠近偶像,否则你会失望 http://c.mxgxt.com/news/view/930252
相关内容
不要靠近偶像,否则你会失望一位偶像经纪人透露的部分内幕:不要靠近爱豆,你的爱会消散
又一对偶像曝出恋情,女方孙珍妮发文否认,让你们失望了
七十岁以后才明白,对以下五件事不要抱太大希望,否则很容易失望
测试明年你有机会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吗
粉丝行为是否需要偶像买单?
怎么能向自己的偶像靠近,变的很好?
刘德华演唱会上不慎失足,希望大家能多给我的老偶像一些关爱
混娱乐圈,像肖战鹿晗这样的明星只能靠流量活着,否则一文不值
最后一刻,绝不会让你们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