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欺凌案件发生很多,跟什么有关系?

发布时间:2025-05-02 05:42

☀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 传统文化新闻、 精彩善文, 传统文化用品、礼品, 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大家看,学校里面到处都是争,学生跟学生争,班级跟班级争,分数排名要争,评优秀要争,甚至体育、唱歌也争个名次、评个奖,蔚然成风。这样一来,有些没评上没争到前列的孩子,就在别人眼里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有些学生学习不好,也没什么特长,不会为人处事,结果就可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如果一个爱心班集体,多多进行关爱的教育,大家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互相关爱,谁弱关心谁,谁学习差大家就都想办法帮助他,哪个孩子智力差或有残疾大家也不会嘲笑他。这样一种风气起来以后,校园欺凌的现象就会消失,社会上不好的风气也不会被带进学校。

因为欺凌现象的存在,有的学校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大点的孩子弄一帮人打打杀杀,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这其实都是教育的结果。社会习气严重,哪个孩子家庭有背景,家长有势力,哪个孩子在班级里面就盛气凌人,甚至横行霸道,别的同学不敢惹他。这都是平时的教育没搞好,才出了问题。所以说预防的教育很重要。如果一个班集体里面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并把这种互帮互助纳入评价机制,把优秀的评价与这个学生对大家的帮助挂钩,比如自己唱歌好的教会了别人唱歌才算优秀,学习好的要看教会了多少同学,有其他特长的教会了别人多少,哪个孩子因为你有特长,你的特长教会了别人多少,有力气的要看你帮助别人做了哪些好事。都遵从这个原则去评价学生,评价的杠杆发生变化,学校、班级的风气也就会发生变化。

现在是人人争,争来争去,争得没有人性了。网上一位父亲讲述了一件事情:有一天上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家后,笑嘻嘻地对爸爸说班里考试第一名的同学得病去世了。他爸爸很奇怪地说,你们的同学得病去世了,你应该悲伤才对,为什么反而笑嘻嘻的?这孩子说,他平时老是考试第一,他死了以后班里的同学都高兴,因为大家的名次都会前进一位。

这种可悲可怕的心态是什么造成的?竞争。竞争成了扼杀孩子善良的无形杀手。老师们可能是好心,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但是这种鼓励竞争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老师们可以试着换一个方法,让孩子去争品德,看谁的品德好。什么叫品德好?帮助别人就是品德好,也就是我一开始讲的,古人观念里的利他为善。所以,学校、班级里评什么呢?不要评什么学习第一,而是在评小明星的时候,把帮助别人作为一个基本条件,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宗旨。

比如,评艺术小明星,不是你自己跳舞跳得好,唱歌唱得好,而是你带了个小社团,你把班里面好多同学都教会了,帮助了别人,这叫小明星。大家可以试试用这个方法。评学习小明星也是一样,不是说名次靠前就是明星,而是要看你带动了多少同学,教会了几个学困生。你虽然是考了第一,但你没有帮助别人一起进步,虽然另一个孩子考了第五,但是他能够把别的同学都教上去,那他是学习小明星。就是说把德放在第一位,不是单评一个德育明星,而是评什么明星都把德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上。

我们常提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幸福教育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这种竞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老师们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们怎样幸福起来。现在孩子们为什么不幸福?在这种竞争中能幸福吗?幸福教育怎么来的呢?转变一下评价机制幸福教育就来了。老师们也是一样,现在教师的评价机制同样是个人竞争、团队合作的西方管理的模式。其实中国自古是没有管理这个概念的,都是教化。教化怎么利他,怎么为别人。所以评老师时,优秀教师的标准不应该是看你带的学生考的分数多高,而是应该看这个老师带动了别人多少,给了别人多少帮助。

多年前我到过唐山一个普通的农村高中,这个学校的高考成绩非常好。校长介绍经验时说,我们高考成绩好,是因为我们不搞竞争,搞的是团队建设,怎么搞团队建设呢?他那个按学科分的备课组,每个组有一个组长。对这个组长的评价机制是,如果你高考的成绩是第一,遥遥领先,别人都不行,要给你处分,因为只有你考得好,而别人不好,是这个备课组长的失职,你的职责不是你考得好,而是把别人带起来让整个组都好。反过来讲,如果你那个组高考成绩非常靠前,考得好。而那个组里你是倒数第一,那就表扬奖励你。因为虽然你考得不好,但是你把整个组都带起来了,你为别人着想,德行好,你这个组长的目的本身不是你自己好,而是让整个组都好,你尽到了组长的职责。这个学校的评价机制很了不得,其他地方哪有这么评价的?而且这是多少年以前,那个时候各地都还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他也不是学的传统文化,他就是用这个机制,高考分数就上去了。老师们之间不是竞争,都是互相帮助,谁有什么招赶紧拿出来,整个学校都这样,因为没有竞争,只有团队精神,所以老师们感觉到幸福,学生感觉幸福。

但是没竞争是不是就没动力了?不是,一个学校里好老师总是有限的,一般来讲优秀教师占20%到30%,其中最优秀的占20%;40%、50%是随 大流的,你风气好我跟着好,风气差我也跟着差;还有10%左右是不太好的,整体都是这样。这就要看怎么管理了,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优秀教师不起作用,或者说起不了好作用。比如,学校里最优秀的教师,这部分人非常敬业,无论有没有考勤制度,他都不会迟到,所以制度是针对少数人定的。

但是如果实行一个互相帮助的模式,一个孩子落后,整个班里的人都去帮助他,班主任关注他,组长帮助他,班干部帮助他,帮来帮去,他就被感化了,就会觉得不好意思不学习,否则对不起大家,对不起班级,所以他动力就生起来了。这是“四兴”中的第一个,“禁于未发之谓豫”。

本文节选自王宝寨老师《中国智慧教育学》(请点击查看详情)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点击" 在看"日行一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校园的欺凌案件发生很多,跟什么有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930877

相关内容

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来看最高法这场活动
留守儿童为何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被害者与加害者?
学生在校内遭同学殴打?沈阳通报:不构成校园欺凌
理解教育丨留守儿童为何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被害者与加害者?
青海民和“启明星”未检团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法治宣讲
郝邵文送继女上一年20万的学校,孩子却被校园霸凌,真相是什么?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是被霸凌了吗?家长该如何处理?
李玫瑾:面对校园暴力,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不被欺负”的能力
遭受过校园霸凌的明星
北京政法学院霸凌事件中的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人们保持沉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