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对功名避之不及,为什么吴敬梓要把他放在《儒林外史》第一回
导语:《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科举制度的小说,书中故事的主角都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但是这部小说却在开篇用了王冕的故事做楔子,这是为什么呢?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开篇就用了王冕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王冕是一位有才华且品行高洁的人,他的一生中,一直在拒绝达官显贵在邀请他入仕的请求,为了不做官,还跑到山里躲了起来。
王冕的这种做法,与书中其他故事的主角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像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就是讲述了范进考功名,每年都落榜,突然考上了反而高兴地发了疯。而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绝大多数也都是像范进一样,把科举当成毕生的目标来追求。
《儒林外史》中,其他故事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像范进一样深受毒害的读书人,但是作者却在开篇写了王冕的故事,其实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01点明小说的主旨
《儒林外史》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很多穷尽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福贵。像周进从年纪轻轻开始考,考到白发苍苍才考上的,周进在没有考上举人之前,乡邻们对他都是不屑一顾的。
新进的秀才和举人还明里暗里的用话来嘲讽他,这让他感受到了心理严重的落差,所以才有了后面撞贡院号板的事,因为太心酸。老童生周进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简直迷了心窍,为了功名连命都不要了。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科举八股文,对读书人的残害有多严重。
考中举人之后,过来巴结他的人也多了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成了他的朋友,也难怪周进会被科举弄得神魂颠倒。
与周进不同,王冕因为才名远扬,三番五次被邀请去做官,但他得知后,却像避难一样逃了出去。所以王冕爱读书画画,纯粹是因为爱好,不是为了做官。
如果没有楔子中王冕的故事,开篇就是周进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作者想表达的是参加科举考试有多好,曾今没有功名在身的时候被人嘲讽,一考上举人,世界都变得美好了。
而作者在写第一回的时候,在章节名处,就说明了“借名流隐括全文”。用王冕的不慕名利,来反衬周进范进等人对功名的执着,也点明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讽刺科举制。
02借王冕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科举的看法
在王冕这篇故事的结尾,作者就借王冕的口提出了对科举制度用八股文的反对意见,当得知明太祖将科举的方法定为八股文时,王冕就说过:“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由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读书人重视科举考试作八股文,而忽视了品行,就像匡超人原先还是个挺老实的人,考上秀才之后,与一些品行低劣的人结交,最后变得薄情寡义、贪婪虚伪。
这些都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把做八股文当成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唯一出路,压制了读书人写文创作的动力,这使读书人一个个沦为了写八股文的机器,也忽略了品行的端正,这样的人即使做了官,也是在祸害百姓。
而八股文本身就晦涩难懂,也不需要什么文采,能不能考得上也是看考官的心情,像范进的文章,周进在批卷的时候也是看了三遍才明白,这还是想到了两人相似的遭遇,这其实就参杂着很大的运气成分。
所以,作者在第一回就用了王冕的故事,就是想直接表明自己的写文的初衷,以免有人误解了文章的意思,误入歧途,只是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
今日话题:你对《儒林外史》中,哪个人物的故事印象最深?
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可以点赞、评论和收藏哦。关注豆浆爱看书,每天都有不同的小说分享哦!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网址:王冕对功名避之不及,为什么吴敬梓要把他放在《儒林外史》第一回 http://c.mxgxt.com/news/view/934190
相关内容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细讲《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的为人处世之道
有才却不做官,《儒林外史》的王冕为什么这么做?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与现实交织出来的完美“人物”
历史中的王冕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拓展)
《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的重塑及其意义
读《儒林外史》1.代言人,得找王冕这样的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形象如何?他有怎样的事迹?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
儒林外史王冕与匡超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