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幡动,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六祖慧能和光孝寺的渊源

发布时间:2025-05-03 08:56

六祖慧能年轻时,去往湖北黄梅东山寺的五祖弘忍大师处,求经学佛。一日,弘忍大师让众弟子作偈子,想选个传承人。其坐下首席大弟子作: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人纷纷传诵,夸赞这首偈子,都认为他会接替五祖衣钵。不料,年轻的慧能作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看了慧能的偈子,弘忍大师内心已经认定慧能是真正见了佛性,准备把衣钵传给他。但慧能此时刚来寺里一年,身份低微,每日被安排做舂米的苦活累活。为了保护慧能免受嫉妒而遭遇不测,五祖私下把衣钵传给他并连夜送慧能下山,叮嘱他找个地方躲起来,待时机成熟再出山弘法。

慧能于是返回广东老家,这一路命悬一线,不得已隐藏在四会的猎队里,隐姓埋名起来,历尽了种种艰辛。这一呆就是十五年,某日他感觉到是弘法的时候了,于是就来到了省城广州香火最盛的的法性寺(今光孝寺)。

今日的光孝寺大雄宝殿,红墙黄瓦,高大庄严。凌空翘起的飞檐,又显得格外轻灵飘逸。大殿外高高的旗杆上,五色幡旗迎风飘扬,把湛蓝的天空装点得格外生动。原来当日正值讲经教学非常受欢迎、影响力极高的印宗大师讲《涅槃经》。

印宗大师安坐在佛坛上闭目冥思。此时大殿内一片宁静,似乎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清晰听到声响。

忽然,外面一阵强风吹过,大殿前的旗幡剧烈抖动,猎猎作响。

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追逐着声音向外望去,大殿外面,五彩缤纷的幡旗在风的吹拂下,尽情地招展,自由地飘舞,煞是好看。蔚蓝的天空,因它绚丽的色彩而生机勃勃,古老的寺庙,因它的曼妙飘扬而意趣盎然。

许多人都被这景象感动,油然生出许多感慨来,一名年轻的僧人法空喃喃自语道:“春风吹得旗幡动,赤橙尽染艳阳天...”

一个老年和尚却不客气地打断,呵斥道:“年轻人,一天到晚心随境转,只知吟诗作赋,禅机却一窍不通。什么风吹幡动,应该说是自己在动。”

法空一脸的茫然:“你是说,幡自己在动?”

“那当然。因为旗幡高挂,就有了飘动的可能性。所以,佛门之人不要被色彩和表面现象迷住慧眼。要知道,那不是风动,而是旗幡动。因为动性在旗幡上,而不在风上。”

年轻的法空不平问道:“请问老法师,什么叫动性?”

老和尚说:“动性就是能够活动的可能性。这动性有的东西有,有的东西没。幡挂在旗杆上,有动的可能性,所以是幡动而不是风动。

法空接着问:“如果没有风,旗幡自已怎么能动?”

这时,恰恰风停了,漫天飘舞的旗幡静静地悬垂下来,一动不动。

法空对着老和尚说:“不动了,不动了!你看,你们大家看,真的一动不动啦!因为眼下没有了风!有风则动,无风则停。可见我说的没错,是风吹蟠动。”

老和尚漫不经心地望了望高高的旗杆上纹丝不动的幡,不慌不忙说:“照你这样说,动性在风而不在幡了?”

“那当然,你自己不是都看见了吗!”

老和尚成竹在胸:“那好,我来问你,刚才那阵风,是不是也吹了白云山?”

白云山,是广州城外一座风景秀丽的高山。

法空说:“白云山离这里不远,吹动幡的风,应该也能吹到它。”

“那么,白云山刚才是不是也像幡那样摇摆不止呢?风是不是能吹动白云山?”

法空无言以对,只好小声嘟囔:“风,吹不动大山。”

老和尚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这不就得了?因为山没有动性,而幡却有,所以风吹得动旗幡却吹不动山。可见动性在幡不在风。”

大殿中僧俗们交头接耳,有的认为老和尚说得有理,有的觉得是风吹幡动,乱哄哄像飞着一群马蜂。

忽然,一个非常自信又非常洪亮的嗓门说:“弟子以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法师的心在动!”此话一出,宛若巨石落入深潭,层层涟漪在所有人心中荡漾。

一直闭目倾听辩论的印宗大师眼睛倏地睁得老大,他敏锐的目光就将一个四十来岁、衣衫槛楼、相貌平凡的汉子捕捉在了眸子中。

是慧能!

与此同时,全场所有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为什么说是心在动呢?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等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生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取此舍彼的结果呀!”

“宇宙万物都因我人的自心才能显现,试想,一个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嗅、不能想的人,他知道风、幡,或山河大地的存在吗?对他来讲,风也好,幡也好,都没有意义!能看、能听、能嗅、能想的自心才是宇宙万物活动运行的依靠,没有自心的活动,万物的存在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事了。因此,我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师父的自心在动。所谓风动、蟠动,本质上是心与境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客尘,境由心造,法从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众生本具觉心、本具佛性,能生万物,能造万物,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山河大地无非都是人觉心、佛性的显露,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旗幡的飘动也是这样,假如没有风,幡不会动,如果没有幡,再大的风也没有幡旗飘动的现象。风也好,幡也好,美丑、善恶、贫富也好,一切的一切都含摄在这觉心、佛性当中,成了觉心、佛性中的影像,平等而无差别。因此我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二位师父的自心在动,是二位师父的觉心、佛性在动!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能做到明心见性,人人皆可顿悟成佛。”

“那么,什么是佛性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纯天然的空灵的本性,在佛教里,本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实相”、“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让我们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就如黄金是一般,可以制成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金器虽然不一样,实则他们的基本原料都是黄金,黄金才是这些金器的本体。”

此时,众人的喧闹声突然停止,因为印宗大师从高高的法座上下来,向慧能走去。他向慧能深深施礼道:“行者谈吐不凡,句句切中禅理,一定不是普通人!据说,黄梅五祖的衣钵已南传十几年了,莫非行者就是六祖大师?”

慧能默然,印宗把慧能请到上席,问了他几个问题,慧能一一解答。在听了慧能对“佛性无二的阐述,得到了开悟”,欢喜合掌,高兴地对慧能说:“曾经听别人讲过上述问题,犹如瓦砾,而今天听到您的阐述,犹如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于是印宗大师亲自为慧能剃发,并甘愿拜慧能为师,为慧能开东山法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方便和条件。

夕阳照来,雄伟的大殿庄严肃穆。阵阵清雅的梵唱在花木从中萦绕,在天地之间回旋。当年智药禅师亲手种的菩提树下,慧能虔诚的跪在这里,接受剃度,随后一众高僧恭请其正式即位禅宗六祖,开坛讲经。

第二年春天,六祖慧能告别了印宗大师,离开光孝寺,带着几个青年弟子,去往韶关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弘法,故南华寺也称六祖道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要说广州的寺庙,第一个必是光孝寺,因为在岭南寺庙中,它年代最古,名气最大,规模最宏伟,更因为它与禅宗一众道祖的渊源,因而被誉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清代,广州有五大丛林,光孝寺名列首位,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其他四丛林为海幢寺、华林寺、六榕寺、长寿寺,都是著名的寺庙园林。

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几次更改,初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天竺国高僧求那跋摩在光孝寺中始创戒坛(佛徒传授佛教戒律的高台),位置在今天大雄宝殿后的东北方,今禅堂的背后(约在清代后期毁圮无存)。又在寺中修建了毗卢殿,开设了“制止”道场(道场是佛道二教诵经修道之所),并在寺中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写上这么一句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250多年后,六祖惠能果然是在光孝寺(当时叫法性寺)削发受戒的,因而后人认为这个预言是应验了。

求那跋摩离开广州数十年后,又一位人称智药禅师的天竺国高僧带着本国的菩提树航海东来传教,于南朝齐和帝中兴二年(502)抵达广州,相传他走进王园寺(今光孝寺),把菩提种在今天六祖堂(当年还没有六祖堂)前面的泥土里。这棵菩提树就成了中国的第一棵佛家“圣树”。

两年后,智药禅师离开广州北上,创建了宝林寺(今韶关曲江南华寺前身),并勒石预记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来此演法。六祖惠能果然在一百七十五年后来到这宝林寺传教,这个预言就被后人确定为应验了。

广州光孝寺的菩提树就是这样一位得道高僧栽种的,被认为是佛家的“圣树”,受到历代佛徒的崇拜。公元676年,惠能来到光孝寺(当时称法性寺),就是在此菩提树下落发受戒,初开法门,创立南派禅宗,并被尊为六祖的。光孝寺因此被誉为禅宗祖庭。这是在光孝寺发生的一件影响最为深远的事。次年,六祖上了宝林寺(今南华寺)传教,并把一株菩提树移植于该寺。后来智药栽种的那棵菩提树死了,光孝寺僧人随即从宝林寺接种回光孝寺,此后这株菩提树有分植到肇庆、德庆等地的。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高僧天然禅师便分植了一株到今天的海幢寺,这株菩提树至今犹在,是今天广州市著名古树之一。

南宋时,广州始有“羊城八景”。光孝古寺占地广阔,林木郁茏,佛殿楼阁隐现其间,景色典雅清幽,被定为当时的羊城八景之一,名称便是“光孝菩提”。大概是由于禅宗六祖在此树下受戒削发而使之闻名遐迩,景点遂以之为名。

光孝寺的菩提树在清代乾隆年间长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叶鲜浓。” “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 当时的寺僧“皆知树根,以石围砌,屡有修整”。可惜在清嘉庆五年(1800),这棵千年古树被一场大台风刮倒了,后来枯死。今天我们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树,则是在嘉庆七年(1802)时补种的,是原株的后裔,树龄至今也有二百多年了。

网址:风吹幡动,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六祖慧能和光孝寺的渊源 http://c.mxgxt.com/news/view/951446

相关内容

风吹动发丝, 成毅 应渊帝君 沉香如屑
日本拳击手木幡龙专演反派 称甄子丹打不过自己
灵隐寺和济公:一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渊源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
是风在动,还是心在动?/李饼邱庆之
王源和丁真梦幻联动,两人渊源还不浅,网友:期待互动
关之琳的豪门梦碎:错失刘德华...@涂改小能手的动态
超级好听的5首古风音乐,《是风动》上榜,第5首赵丽颖喜欢
塔尔寺的解释和意思
秦东魁造访孔雀寺,与方丈如孝法师共话传统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