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粉丝饭圈化:争议不断,渐变味

发布时间:2025-05-03 12:23

电商主播的"饭圈"梦魇:虚荣与疯狂相伴而行

"你真的很特别,是我见过最有魅力的女孩!"一声温柔的夸赞,让那个来自辽宁的22岁姑娘陷入了狂喜。原来,她为了给自己的"女神"应援,从家乡千里迢迢赶到了长沙。纵使奔波劳顿,最终一睹心仪主播芳容,也值得她引以为豪。

这不是某部小说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直播电商圈的一幕。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一群喜欢追捧明星主播的"饭圈"成员开始涌入这一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饭圈化"现象。

从前,他们只是把偶像捧上天,如今却开始把主播奉若神明。在他们眼中,主播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网红,而是自己的"女神""老婆"甚至"丈母娘"。为了表达对主播的爱慕之情,他们组建粉丝群,策划线下活动,参与打榜、刷单等"忠诚"行为。有的粉丝甚至为了追星从千里之外赶来,亲历主播的一举一动。

这种狂热的追捧,显然已经超越了正常的消费行为。当"饭圈文化"彻底侵入直播电商领域时,由此引发的争议和乱象也接连不断地被曝光。如2020年的"糖水假燕窝事件"中,粉丝的"网暴"行为险些摧毁了某头部主播的声誉;再如今年初,一位美妆博主因产品质量问题遭遇"打假风波",直接导致其粉丝量大幅下降,还被迫暂时退网。

这其中,既有主播为迎合粉丝的需求而偏离了原有定位,也有粉丝破坏性的行为影响了主播的形象和业务。

可以说,主播与粉丝之间建立了一种"人格亲密关系",主播能够凭借这种亲密感迅速拉拢大量消费者,从而获得高额回报。但一旦这种亲密关系出现裂痕,双方的商业纽带也随之崩溃。这或许就是直播电商行业"人格亲密关系"快速出圈的代价。

细数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乱象,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主播与粉丝双方的共同缩影。一方面,部分主播为了迎合粉丝的需求,不惜纵容或参与一些弊端行为,最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另一方面,粉丝的过度狂热也给主播本人乃至整个行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主播希望与观众建立信任的亲密关系,但一旦把握不好,就会越界,形成'饭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董晨宇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短期而言,"饭圈"可以利于刺激大量消费,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双方的亲密关系出现裂痕,这种"人格亲密关系"也可能反过来"惩罚"经济关系的崩塌。

可以说,这是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的"成长烦恼"之一。毕竟,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下,主播和粉丝之间很难完全保持理性的界限。当上升到商业利益的高度时,理性与情感的博弈也就成了一道无法绕开的难题。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自2021年起,针对网络"饭圈"乱象的整治行动不断升级,从取消明星榜单到严厉打击集资行为,无一不体现了监管者的决心。

同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化解主播与粉丝矛盾的可行举措。暨南大学的晏青教授认为,直播带货类似团购,粉丝化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潜在消费者群体,以做大消费者底盘。因此,监管部门可以从规范主播与粉丝之间的商业关系入手,为双方设置更加明确的界限。

而董晨宇老师则建议,既要引导年轻人建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念,也要规范直播电商行业的运作机制,更要鼓励主播主动与粉丝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依赖"人格亲密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朝阳产业真正健康发展,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饭圈"漩涡。

事实上,与其他行业一样,直播电商也亟需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毕竟,这个行业还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潜在的风险隐患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规避。

与此同时,作为直播电商参与者的主播和消费者,也需要时刻保持自我警示和理性思考。主播要主动拿捏好与粉丝的关系边界,杜绝为了迎合粉丝而偏离职业本质;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念,避免陷入过度狂热的"饭圈"怪圈。

只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各方主体都主动担当起应尽的责任,才能真正推动直播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陷入无休止的"饭圈"梦魇。毕竟,虚荣与疯狂相伴而行,终将害人害己。

网址:主播粉丝饭圈化:争议不断,渐变味 http://c.mxgxt.com/news/view/954128

相关内容

主播粉丝“饭圈化”乱象:分工明确渐变味,行为多次引争议
主播粉丝“饭圈化”乱象:分工明确逐渐变味,行为多次引争议
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
以“00后”为主的粉丝群体,低龄化的饭圈
“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界 粉丝线下应援陷集资争议
饭圈乱象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网络舆情传播分析
饭圈文化解析:粉丝团体争议与撕逼现象的深层原因探讨
粉丝经济下的饭圈文化:为何爱豆的恋爱行为备受争议?
饭圈文化:从追星到粉丝的转变
流量明星被私生饭干扰生活,粉丝文化已经变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