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的情感叙事策略建构

发布时间:2025-05-03 17:12

◎易小斌 郑雨芯

近些年来,聚集于恋爱、婚姻的观察类节目层出不穷。这类节目通常将恋爱、婚姻的题材与演播厅的观察形式相结合,两个场域相互穿插的模式使得这类节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丰富了节目的观赏性。但随着同类型节目的不断涌现,大多婚恋观察类节目难免陷入同质化现象严重和缺乏创新的困境中,从而导致节目口碑急速下降。纵观以往的婚恋观察类综艺,无论是邀请明星夫妻嘉宾共同参与的《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还是选择素人男女嘉宾的《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半熟恋人》等节目,在制作模式和主题衡量上大都如出一辙,尤其是在呈现恋人或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时,节目着重展现恋爱、婚姻中浪漫美好的一面,在满足了观众对于婚姻的美好想象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现实意义的考量与探究。因此,婚恋观察类综艺亟需推陈出新,寻找新的话题与突破口。

民政部门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离婚率逐年攀升,结婚率也从2013 年开始逐年降低。①在当今离婚率不断升高,结婚率持续降低的社会背景下,离婚俨然成为困扰众多成年人的难题之一。因此,自2021 年1 月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实施为期30天的离婚冷静期。

在此背景下,2021 年,由芒果TV 打造而成的国内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一经播出,就赢得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成为一档现象级节目。节目邀请了面临婚姻困境的三对曾经或者现在的夫妻,带领观众以另一种视角去观察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与婚姻状况,突破了婚恋观察类综艺的可能性,构建出中国婚恋观察类综艺新景观。同时,作为一档婚恋题材的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迅速洞察社会热点,关注时代病垢,聚焦于离婚议题,透过婚姻的另一面去讲述情感故事。三对曾经或者现在的夫妻,背上行囊,踏上房车,开始了直面婚姻破碎境遇的18天旅途。几对嘉宾最终的结局是“再,见爱人”还是“再见,爱人”,这也是节目最大的悬念所在。

一、叙事主题的新颖化——提供情感宣泄口

一档节目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的界定与确立。《再见爱人》主要从差异化和社会化的角度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叙事内核,从而达到了主题内容的新颖化。从受众的心理角度来看,《再见爱人》作为国内首档以离婚为焦点的婚恋观察类综艺节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奇观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除此之外,节目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洞察时代热点与社会痛点,由离婚这一话题延伸出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引发观众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为观众提供情感宣泄口,满足大众的社会化情感需求。

(一)聚焦离婚议题

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恋爱、婚姻、亲密关系逐渐成为社会瞩目的关键词,而婚恋题材的节目恰恰具备这些属性。因此,这类节目在题材选择上就具备一定的受众群体。反观目前国内的婚恋节目,如同样是涉及婚恋观察类题材的《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怦然心动20 岁》等节目,大多是将几对陌生男女集合在一个小屋中,展现几对嘉宾相识、相恋的过程。而《妻子的浪漫旅行》这档节目与《再见爱人》相比,虽然同样是邀请明星夫妻嘉宾共同参与节目,但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妻子团的旅行,丈夫们则是坐在第二现场观察妻子们在第一现场的旅行状况,因而节目侧重点更加偏向女性的话语表达与情感需求,在两性关系的表达上更多地展现婚姻中甜蜜的时刻。总的来说,上述涉及婚恋题材的观察类节目在恋人或者夫妻的情感关系上大多是刻画两性关系中“浪漫”“美好”的一面,较少涉及婚姻的现实境况。

而同样以婚恋观察类综艺定位的《再见爱人》,在主题上独辟蹊径,聚焦于离婚议题,为观众提供另一种视角去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全貌,为更多处于情感焦虑中的人提供婚姻范本,从而实现观众的自我情感宣泄。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人们的生活处在“前台”和“后台”的动态转变之中,而这里的前台是人们看不到的被隔离的场景,它具有公开性,而“后台”是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客观的场景,因此,后台具有较强的隐匿性。②情感观察类节目正是依赖于大量生活化的后台私欲化情境得以形成,将明星嘉宾的私人领域移至大众可视的公共化舞台。作为国内首档离婚纪实类节目的《再见爱人》突破了传统观念里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将隐蔽的离婚话题、妻子与丈夫的婚姻不合等情感问题搬上荧屏,使夫妻两性关系前台化,让处于婚姻状态中的观众“窥视”他人的情感状态,使得观众在他人故事与自我形象之间进行观察、认同、共情、反思等一系列行为,最终在节目的观看中完成对自身情感问题的宣泄和满足,而节目的情感叙事也完成了从私人话语到公共话语的递进。

(二)关照多维度的社会话题

《再见爱人》区别于以往婚恋题材类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将离婚这一文本前置,顺应了当下社会的时代需求。因此,节目在离婚话题的基础之上具有更广泛的延伸性和关照面,从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开始延伸,补充了以往婚恋观察类综艺中没有涉及的社会议题,如“巨婴”“PUA”“离婚冷静期”“三胎”“丧偶式教育”“叔控婚姻”等紧跟时代热点的话题。节目中出现的与离婚相关的“离婚冷静期”“三胎”等话题正是国家相关部门于2021年开始实施的新政策的体现。同时,节目通过佟晨洁和魏巍的夫妻关系折射出“巨婴”这一普遍存在的婚姻现象,从而延伸出“嫁给巨婴男该不该生孩子”“巨婴是如何形成的”等相关话题的探讨。而具有十岁年龄之差的“老夫少妻”王秋雨和朱雅琼的婚姻也引出了“务实养家和爱情至上哪个更重要”以及“夫妻之间情感失衡是否还能继续”等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节目话题精准切中社会热点和痛点,透视时代精神与社会症候,使得当代人对情感或两性亲密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定位,这也是节目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所在。这些问题看似是节目中三对夫妻各自的情感矛盾,实则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微观切口反映出在现代人的两性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大众提供情感路径与婚姻观照。

二、叙事主体的类型化——满足多数人的情感想象

叙事主体指的是叙事者,承担着讲述故事的行为。叙事学根据叙事者能否被感知,将其分为内隐叙事者和外显叙事者。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一书中指出,外显叙事者是故事中真实存在的人,而内隐叙事者则隐匿于故事之中,间接影响故事的表达。③《再见爱人》通过外显叙事者,也就是节目的制作者,包括编剧、导演在内的制作团队,在节目的策划上对于内隐叙事者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受众群体以及受众的收看行为。作为一档以“离婚”标榜的综艺节目,由于话题本身的特殊性,《再见爱人》的观众定位更加趋向扁平化与单一化。因此,为了辐射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节目制作者在内隐叙事者(嘉宾)的选择上,覆盖到各个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性别,以叙事主体类型化的方式,让观众迅速体认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而得以将个人情感更好地投射于节目之中,与节目嘉宾之间实现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

(一)青年、中年和老年群体的辐射

《再见爱人2》邀请的三对嘉宾分别为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夫妻,其中的苏诗丁、卢歌代表青年群体,张婉婷、宋宁峰是中年群体的代表,而陈美玲、艾威则代表了老年群体,更全面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对于情感婚姻的想象与思考。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婚恋题材节目如《心动的信号》《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由于受众群体大多是年轻人,节目在嘉宾的年龄选择上比较倾向于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而老年群体的情感表达在国内婚恋综艺节目中一直处于失语状态。随着社会体系的多元化和老年人个性的日益释放,更多的老年人在婚姻中不再一味地选择妥协,他们对于婚姻关系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追求。《再见爱人2》选取了相识31年的陈美玲、艾威夫妇作为老年群体的代表,两人之间因为“打麻将”问题而引发的离婚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而由“打麻将”所折射出的“控制欲”“生与死”“男主外女主内”的老一辈传统婚姻话题更使得节目呈现出多方位、多语境的话语思考。作为一档婚恋观察类节目,《再见爱人2》进一步关照到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婚姻情感状况,在以年轻群体作为婚恋节目市场主流的同时,试图去解决老年群体所面临的婚姻困境,并通过主体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挖掘集体记忆,进一步巩固观众认同的力量,从而使节目与受众之间达到共鸣的效果。

(二)男性、女性主体视角的差异化

《再见爱人》中的三对明星嘉宾以“夫妻”的形式出现,“夫”与“妻”分别包含了男性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在节目的空间设置上,两辆房车的设定将男性与女性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分别放置于不同的空间里。一方面,在每次合体相处后为男女双方带去各自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两个不同空间的设置体现出男女思维的差异,以及同性别之间所产生的价值共鸣,并予以观众性别指导。譬如在一期节目中,魏巍责备妻子佟晨洁不生孩子,而同为女性的郭柯宇便提出理解佟晨洁的决定,并表达出对于魏巍的酗酒行为持同样的怀疑态度。男性酗酒是否还要生孩子的顾忌引起了女性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而与魏巍同为男性的章贺则直言理解魏巍的怨气,能够体会到男性想要成为父亲的急迫心情。这就深刻地表现出男性与女性在同一件事情上所显现出的思维差异,以及同性之间的情感认同。节目中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观点碰撞和情感的抒发,进一步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婚姻想象和情感表达。相较于之前的婚恋观察类综艺节目,《再见爱人》开始引导观众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视角对婚姻问题进行反思与审视,突破了以往婚恋观察类综艺更侧重于对女性情感表达的困境,使得节目话语模式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引导观众站在更为合理、客观的角度看待两性关系。

三、叙事结构的多样化——拓宽情感表达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叙事结构通常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表达。《再见爱人》在叙事结构上突破了以往综艺节目的局限,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结构进行表达。在空间维度上,节目采用双层叙事结构,观察者在观察他人的同时也承担着被观察的角色,而观众则处于隐形的“第三层”空间,对节目双重空间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获得对节目内容的深层次认知。在时间维度上,《再见爱人》也采用电影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将回忆与现实进行交叉叙事,拓宽节目的情感表达,使得观众更好地实现情感认同。

(一)双重式的叙事空间结构

《再见爱人》不同于以往传统婚恋综艺的叙事结构,而是采用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指的是通过第一叙事者讲述第二叙事者的故事,二者都承担着叙事内容,第一叙事者对第二叙事者进行评价解释,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交流,只有读者可以掌握全部信息,并使全文层次分明。④节目采用真人秀与演播室相结合的模式,第一叙述者为演播室里的明星嘉宾,视频中所播放的夫妻则为第二叙述者。双重叙事不会使得观众一味地沉浸在真人秀画面中,第二现场会及时将观众从第一现场真人秀中抽离出来。通过两个视角的多维度呈现,受众可以站在第三视角丰富认知,对节目内容进行解码。

第一现场作为叙事的核心,以嘉宾们的房车旅行生活作为节目的纪实场景,以纪实化的手法拍摄三对已经离婚或处于离婚边缘的明星嘉宾,记录在18天的房车旅途中三对嘉宾相互碰撞出的喜怒哀乐与情感状态。反观以往的婚恋观察类节目的场景安排大多设置在室内,如《半熟恋人》《心动的信号》《同一屋檐下》大多将“小屋”的空间作为主要的叙事场景,展现男女嘉宾之间的相处与情感碰撞,而《再见爱人》则是将真人秀的大部分空间设置在室外,充满诗意化的室外空间和现实话语的碰撞形成了差异化的心灵场域,增添了节目的可看性。

第二现场立足于演播厅,观察团对提前录制好的三对夫妻的真人秀内容进行观看和分析,延伸了节目的景观空间。在第二现场的嘉宾拟定上,节目采用多元化的类别组合,分别由主持人李维嘉,明星嘉宾胡彦斌、郭采洁、孙怡、千喆,专家团黄执中、沈奕斐组成。这些嘉宾分别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背景、婚恋状况的艺人和学者,四男三女的设置基本上做到了性别均衡。明星嘉宾分别从自身的情感历程和个人感受出发,对三对夫妻嘉宾的举止予以观察和点评,而作为情感博主和职业辩手的黄执中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奕斐一男一女的专家设置,分别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输出社会化情感和高含金量知识,从而引导观众客观地看待亲密关系相处过程中的复杂性。例如在《再见爱人2》的一期节目中,张婉婷的强势行为引起了多数人的不满,而沈奕斐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张婉婷的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引导观众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观众正确的价值引导。可以认为,第二现场承担着真人秀连接观众的作用,根据第一现场夫妻相处之道延伸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化议题,如“巨婴”“妈宝男”“丧偶式教育”等。当这些话题被提出时,观察团承担的“嘴替”角色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使得观众在第一叙述者和第二叙述者的交叉互文中实现了强烈的情感认同。

(二)非线性的叙事时间编排

叙事时间是叙事者基于物理时间不可改变的前提下,对心理时间的重新编排和布置,叙事话语由此呈现出非线性的特效。所谓非线性,指的是叙事时间的立体性和非单向性。心理学家爱德华·布雷福德·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提出,时间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⑤物理时间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存在,而心理时间则是一种主观化的存在。受心理时间概念的影响,影视作品在时间的处理上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对一维时间的坚守,故事的展开依据人物内心的活动进行了顺叙、倒叙和插叙等不同形式的编排。尽管《再见爱人》邀请的是三对正在经历婚姻失败或者已经婚姻失败的明星夫妻,但在节目的开场环节,几对明星嘉宾曾经相恋时的回忆照片以及婚礼上的影像资料就被搬上了荧屏。节目试图通过从后看前的方式,将夫妻之间曾经的美好回忆与如今彼此之间的情感状况相互穿插,这种多样化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使观众代入其中,从他人的婚姻状况中更加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情感问题。同时,当卢歌在备采阶段谈及对张婉婷和宋宁峰的情感问题的看法时,他提出:“是什么让宋宁峰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随后,节目便将张婉婷以往在录制中的言行举止以倒叙的方式进行播放。当张婉婷和宋宁峰争吵时,镜头又以插叙的方式播放两人在家争吵时的监控录像。节目以倒叙和插叙等多样化的时间结构编排,直面婚姻中破碎的一面,真实化的场景与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展现出夫妻之间亲密关系的处理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拓宽了节目的情感表达方式,进一步链接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记忆。

四、结语

《再见爱人》突破了以往婚恋观察类节目的局限,聚焦于离婚议题,涉及两性关系中的现实意义,为观众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去观察和审视婚姻问题。在嘉宾的选择上,节目也辐射到了老年群体,通过不同群体和不同维度的话语表达,进一步链接起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但需要指出的是,节目在情感叙事上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节目呈现出的现实主义转向不够彻底,对三对夫妻的婚姻矛盾刻画,更多的是对两性之间亲密关系的展现,并没有涉及多数普通人面临离婚时所存在的财产分配、儿女关系、婆媳关系、婚外情等现实问题的考量,削弱了节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无法向观众提供相关的价值参考。其次,节目的呈现形式类似于一次乌托邦的展演,由真人秀节目所搭建出的“情动”是处于镜头之下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在嘉宾最后作抉择时仪式感过重,对现实婚姻的思考不够。最后,节目也应该关照到素人嘉宾的婚姻生活,可以采取明星嘉宾与素人嘉宾相结合的方式,覆盖到普通人的生活层面,这也是促使观众与节目之间产生共情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31 年中国人婚姻数据:“晚婚”现象明显相爱容易相处难[EB/OL].中国日报网,2018-08-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003777584951806&wfr=spider&for=pc.

②任进艳.媒介场景论视域下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2.

③[美]西摩·査特曼.故事与话语[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3:133-135.

④李敏.观察类情感综艺节目的叙事学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09):8-9.

⑤龙钢华.论小说环境构成中的时间艺术[J].汉江论坛,2007(12):71-74.

网址:婚恋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的情感叙事策略建构 http://c.mxgxt.com/news/view/957442

相关内容

国内体验类慢综艺的叙事策略研究
现象级情感观察综艺《再见爱人》同名图书上架
“观察类综艺”爆火|我们为什么喜欢“观察”别人恋爱?
谁是“正确”爱人:双重管窥下情感关系的客体化与科学化 ——以婚姻纪实观察综艺《再见爱人》为例
观察类综艺成新宠 明星点评素人真人秀再升级
视觉文化下恋爱观察综艺走红研究
多档观察类综艺成新宠 明星点评素人真人秀再升级
多档观察类综艺成新宠 明星点评素人真人秀再升级
叙事建构论的四重关系
情感观察综艺《再见爱人》同名图书上架 这是温暖治愈的“答案之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