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理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2018年11月16日下午2点,在我校学术报告厅,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书教授,为我们展开有关“城市人理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讲座 。在本次讲座上,教授抓住城镇建设的核心要点--人,从而展开对城市人理论的讲述。并在提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建设理念同时,对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城市人”理论。
梁鹤年(Hok-Lin LEUNG)教授简介
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教授、原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土地与城市规划、政策分析方法、西方文化基因等。曾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公共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亚太区驻加拿大大使论坛”,于 2003 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 年开始在国内讲学,在《城市规划》杂志主持相关栏目,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土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2002 年被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出版有《简明土地利用规划》、《政策规划与评估方法(S-CAD 方法)》、《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旧概念与新环境》等多部专著。
01
首先教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早年在香港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而后怀揣一颗学而为国、洋为中用的心出国深造,先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与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硕士学位。多年的求学经验与学术研究,让教授认识到:洋不可为中用,但洋为洋用的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中为中。城市规划同样为此,这就需要我们立于人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的认识学习。
02
之后教授由浅入深对城镇现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城镇现象,其表现便是聚居,人聚而居,才表现出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这一空间现象是由自然、人、社会、壳体、网络这五组人居元素组成。则作为规划师,应以下面五个原则去塑造人们的“居住”:
1.追求与他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最大接触机会 。
2.以最小气力去争取实质的接触或接触机会 。
3.以适当距离去营造最优生活空间。
4.以秩序化去营造人与他周围环境最优的关系。
5.按时、空、实际和能力去整合以上四个原则来组织最优人居: 最大接触最小chilli恰当距离,优质环境。
03
随之教授谈及城镇聚居的意义--使人活得更好,让人们在一定空间内幸福生活。这需要规划师在规划时遵循人的理性与物性 。何为理性?以最小气力追求最优空间机会,只在寻求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最高平衡,以获得个人与群体的最大化幸福。何为物性?体验人的尺度,考虑人的心理、生理,让城镇的规划真正的贴合于人,服务于人。在物性与理性之中,自存与共存也尤为重要。自存与共存,其为自然之法,两者看似矛盾对立,其实相辅相成,“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自尊是共存的最佳标准”。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需要以人的悟性与理性为基础,探寻自存与共存的最大优化值,这也便是城市人理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04
讲座的最后教授说道:规划需要信仰。规划为至诚的事业,是有希望的行业,大时代下规划师担负人居文化的重建,在此社会国情下,“城市人”理论合国情、合逻辑、可操作并具有生命力,这跟需要一代代青年人去实践于行,为国建设添砖助力。
Q
&
A
梁鹤书教授生动精彩的演讲,深深吸引着在座的同学、老师们,在为我们打开知识之窗的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求知好问的热情,面对同学的提问梁教授一一进行详细解答。以下便是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及教授的解答:
1·问:城市的规划周期一般在五至十年,怎样保证规划的持续性?
·答:时代是在发展的,规划也一直是在修改的,它是基于一个大的原则下,对定性与定量之间平衡关系的探寻过程,是需要进行持续性的修改,以达到适应时代、最大效益的目的。
2·问:怎样的居聚是好的城市聚居?
·答:它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好的城市规划则需要追求多元素在空间上的平衡,明白不同人的追求需求,处理好人的物性、理性自存、共存之间的关系。要知道真正符合这座城市的规划聚居才是好的城市聚居。
3·问:对比国外怎样看待中国农村发展的未来?
·答:中国农村的发展,需要探知自己的道路,做到中为中用。就未来来看,农村发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的个性化消费为农村带来机遇,土地资源也成为农村最大的财富。
至此“城市人理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讲座圆满结束,梁鹤书教授“以人的理性、物性为起点,以自存与共存的平衡调和为终点”的规划理论深深感染了在座每一个人。教授精彩的讲座让同学们充分的了解了“城市人”理论,让同学们在收获学识的同时展望祖国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若干议题
11月16日下午4:10,在学术报告厅,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黄怡教授,为我们开展了有关“中国城市社会研究的若干议题”的讲座。在本次讲座上,教授就现代城市社会学研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板块构成、重点议题和突破点展开了分析和讲解,同时对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向与进程。
黄怡教授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社区发展和住房建设” 一流学科 PI 教授、城镇化城市人研究室主任,同济大学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项目协调人,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城乡人居环境的规划理论与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住房与社区规划、城市社会学、城市更新设计与研究、环境与规划、乡村规划等。出版有《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社会城市》和《新城市社会学》等多部专著和译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
首先,教授对城市社会学研究进行了简要回溯。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的一个综合研究。 城市研究相关学科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十多个领域。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在面临快速紧张化的发展前提中国城市社会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两个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与城市发展关系。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以城市为基石,以大城市为中心和基点并且以大都市的密切关系为特征。教授举例了美国的三大城市芝加哥、纽约、洛杉矶来证明美国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学科发展与这三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围绕三座城市发展更替的理论研究浓缩反映了美国城市社会学从传统城市社会学到当代城市社会学演变的历程。
二、城市社会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城市社会学从19世纪90年代诞生,以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脱胎于人类学、生态学,更接近于人类生态社会学的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研究工具带动了研究方法的改变,促成人类生态学彻底向城市生转变。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城市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及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群体性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批学的理论基础,并发展融合,形成了当代城市社会学。
第四阶段:正在进行的阶段,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中国家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发展的重复机遇期。
四个板块:
一: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现代化发展及其社会转型。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城市(生活)方式。其重点是实现城镇化了的人口在城市中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研究。人的城镇化”确切地讲,关乎的不是城镇化问题,而是城市生活方式问题,即农民、村民如何变成市民。
三:城市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例如城中村、“鬼城、 强迁等。城市里的痼疾(城市贫困、种族主义、犯罪、住房和财政危机等)。环境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中的社会学问题。一些新出现的其体热点问题,例如雾霾、网络失范、无差别杀人等等。
对于城市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失语或反应无力,将使其社会应对和引导作用大为削弱、学科地位的重要性难免降低。
四:城市管治/城市治理。黄怡教授认为全球时代的城市竞争,城市管治必不可少。城市管治的有效模式、不同类型城市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特别强调与政治学、法律等的结合,对城市依法管治的理念、方法和实证案例进行重点探讨。新技术对城市管理模式的推动和变革起重大作用。
三大突破点:
一:(研究视角)全球-区域-城市-社区系列层面上的适应性变焦。作为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针对具体的城市现象或问题研究,依据所处城市的地位,从全球的、区域的、城市的、社区的不同视角,选取适当的分析层面,来考察剖析问题。
二:(方法论)以多元论替代二元论。教授说一个价值日趋多元的时代和社会,简单的二元判断和思维问题处理方式的简单僵化、思考方式的狭隘城市社会学尤其需要突破二元论的桎梏。
三:(思维观念)注重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时间边界效应(社会时空观)。教授认为应从对于空间、时间维度的习惯性忽略、结构性忽略;相关城市问题的研究,与空间地理(区位)、时间历史情景特征的关联分析,准确判定与揭示问题的实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两大方面进行着重研究。
Q
A
&
黄怡教授的精彩演讲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同学们,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在场的同学就自己的疑惑提出了疑问。教授也非常能够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解答,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及教授的解答:
1·问:现在我国北京上海也采取了一些方式来赶走从事低端行业的人,另一方面,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来使从乡村中来的人回乡村中去,这样会使城市的原真性和乡村振兴有一定的矛盾点,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你们想象一下我们某天失去记忆是什么样的?没有记忆是很可怕的,我们现在城市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过去很多的记忆是需要附着的,是需要一个东西睹物思人,或者物是人非是需要一些东西记载的,因为你所有的记忆都是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特定的空间里的,如果老的东西都拆光了,记忆就没有附着了。一个东西的好坏,他有用没用,该不该拆掉,不是谁能判断的。这个东西存在了,他其实就承载了很多人共同的记忆。历史就是记忆,是累积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是记载的,是有文字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东西。对于一些当地的人也好,外来的人也好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一些曾经存在的环境,原真性的东西就意味着对时间维度的尊重。同样现在的乡村振兴的问题,本身是件好事,但看要怎么去做,很多规划的专家,艺术家都在介入,但可能就是说,介入得越多破坏得越多。所以是建设性的破坏还是破坏性的建设,这个需要慎重。
2·问:我观察到一个上海的现象,互联网经济对未来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公司华为、BAT等等,都与上海无关,都是深圳或者北京的公司,您觉得从社会经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有解答吗?
·答:有解答。Urbanism的第二部分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在城市社会学早期的研究中,在大都市当中,上海的市民性格或者说市民文化,跟大多数是非常贴切的,上海人口也是多元混杂的,所以整个上海人的性格是小心翼翼的,注重契约精神的。所以对很多冒险程度大的事情、行为,他不会急于加入的,是非常审慎的。上海有很多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但自己创业的不多。典型的上海人,是愿意做一个白领,但让他做一个老板,他一般不会。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像北京是群山起伏的,有山峰有山谷,所以有些北漂的人就能找到山谷的位置,但上海市一马平川的,所以反映到城市建设当中,广州深圳有比较多的城中村,但在上海基本上没有。这样你可以说这个城市管理很有秩序,但也可以说他丧失了包容性。
至此,关于“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若干议题”的讲座圆满结束,黄怡教授带给我们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个人。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更加清楚了现代城市社会学研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更深刻的了解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向与进程。
编辑 / 赵晓雨 /
一次审核 / 欧智临 /
二次审核 / 尚晓萌 /
三次审核 / 高江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