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女排精神的激昂银幕颂歌》

发布时间:2025-05-05 15:44

#2025五一档#

在电影的璀璨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夺冠》便是这样一部影片,它以中国女排的传奇历程为蓝本,在 2025 年五一档前夕,再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部电影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中国女排三十多年来的奋斗与辉煌,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们在光影交错间,感受着女排精神的磅礴力量。

故事脉络:跨越时空的热血征程

《夺冠》的故事跨度长达三十余载,从 20 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路延伸至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影片巧妙地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队对战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这一紧张时刻为切入点,随着哨声响起、排球在空中划过的弧线,镜头如时光穿梭机一般,带观众回溯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1979 年,漳州排球训练基地里,女排队员们正在为备战第三届日本女排世界杯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集训。场馆内,破旧的木地板承载着队员们无数次的跳跃、摔倒与起身,每一道划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她们的拼搏故事。青年陈忠和作为陪打教练加入队伍,他亲眼目睹了队员们在魔鬼教练袁伟民的严格要求下,每日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她们在球场上摸爬滚打,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在训练间隙,陈忠和与青年郎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终于,在 1981 年 11 月 16 日,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的赛场上,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球技,成功捧起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奖杯。那一刻,整个中国为之沸腾,女排精神也由此开始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随后的几年间,中国女排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世界排球舞台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从 1982 年到 1986 年,她们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实现 “五连冠” 的队伍。这段辉煌的历程,不仅是中国女排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然而,岁月流转,球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7 年,郎平远赴美国留学,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而陈忠和则选择留在国家队,继续为中国女排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之后的日子里,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历经风雨,在 2003 年率队夺得第九届女排世界杯冠军,时隔十七年重返世界之巅;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 0:2 落后的不利局面下,顽强逆转,以 3:2 战胜俄罗斯队,夺得冠军。这些胜利背后,是队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教练团队的精心指导,更是女排精神的强大支撑。

2005 年,郎平受邀成为美国排球史上首位国家队女性主教练,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女排总决赛上,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与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狭路相逢,这场比赛不仅是两支球队之间的较量,更是师徒之间的对决。最终,中国女排遗憾落败,但比赛过程中双方展现出的高超技艺和顽强斗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光来到 2013 年,中国女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成绩下滑、士气低落。在这关键时刻,郎平临危受命,正式成为国家队新任主教练。为了改变女排的现状,她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她深入了解每一位队员的特点和优势,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注重培养队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改革初期,女排经历了诸多挫折,输掉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但郎平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女排队员们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 漳州训练基地进行集训。在这里,郎平和陈忠和一起,帮助队员们重新审视自我,找回初心。她们回忆起曾经的艰苦训练岁月,想起了为了梦想而拼搏的那份执着,心中的斗志再次被点燃。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接连输给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队,以第四名的成绩勉强进入淘汰赛,即将对战世界排名第一的东道主巴西队。面对强大的对手,中国女排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外界普遍不看好她们。然而,正是在这种绝境下,女排队员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向世界展现了真正的女排力量。她们在比赛中不畏强敌,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每一个球都拼命去救。最终,中国女排以 3:2 逆袭战胜巴西队,成功挺进半决赛。随后,她们又一鼓作气,分别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战胜荷兰和塞尔维亚,再次夺得奥运会女排冠军。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为中国女排的精彩表现而欢呼,女排精神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制作团队:匠心独运打造精品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制作团队的精心打磨。《夺冠》在制作方面堪称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团队的匠心。

导演陈可辛,作为华语电影界的知名导演,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现实题材的深刻把握而闻名。他曾执导过《甜蜜蜜》《亲爱的》等多部经典作品,每一部都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此次执导《夺冠》,陈可辛导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深入研究中国女排的历史,与众多女排队员和教练进行交流,力求真实地还原女排的训练和比赛场景。在拍摄过程中,他对每一个镜头的构图、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严格要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将紧张刺激的比赛场面与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女排比赛的激烈氛围和队员们的喜怒哀乐。

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女排的训练和比赛场景,剧组在前期筹备阶段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在北京顺义搭设了训练馆场景,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特意将漳州老女排馆二馆刚拆的木地板全部经长途运输送来布置片场。漳州体育馆,这个见证了中国女排无数辉煌时刻的地方,孕育出了荣获世界 “五连冠” 的中国女排英雄群体,被世界体坛誉为 “冠军摇篮”。老旧的木地板上布满了当年女排队员们日复一日大量训练留下的血与汗,剧组将场馆内的窗户、天花板、地板和整体结构全都一比一还原当年老排球馆的样式。不仅如此,场外、食堂、办公室、女排雕像、澡堂、宿舍等场景也都按照 80 年代女排训练基地的外观精心搭建,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选角方面,剧组更是精益求精,力求找到最适合的演员来诠释每一个角色。巩俐,这位华语影坛的实力派巨星,在接到陈可辛导演的邀请后,起初因觉得演绎女排界标杆人物郎平难度太大而有所犹豫。但在导演的三次诚挚邀请下,她最终决定挑战这一角色。为了演好郎平,53 岁的巩俐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察。她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郎平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从按眼镜的小细节到干练的语气,从走路站立的姿势到指挥比赛时的神态,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模仿。在拍摄过程中,巩俐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她的表演细腻而真实,将郎平的坚韧、智慧和对排球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几乎忘记了她是在演戏,仿佛她就是郎平本人。

除了巩俐,影片的其他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黄渤饰演的陈忠和,生动地展现了这位教练的沉稳与睿智;吴刚饰演的袁伟民,将魔鬼教练的严厉与对队员的关爱完美融合;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充满了青春活力与朝气;白浪,作为郎平的女儿,凭借着自身的排球功底和对母亲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郎平这一角色。为了还原母亲年轻时偏瘦的体型,白浪在四个星期内减肥 30 斤。在美国期间,她努力学习中文台词和表演,并将学习成果录像发给导演。她在影片中的表现自然流畅,将青年郎平的青涩与顽强展现得恰到好处。此外,剧组还从全国大、中学校队、省队,甚至前国家队成员等近万名运动员中进行挑选,历时半年经过数轮淘汰、表演训练,最终确定出十二位饰演老女排的演员。这些演员们虽然大多不是专业出身,但他们凭借着对排球的热爱和自身的努力,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真实感和感染力。

在拍摄细节上,剧组同样做到了极致。摄影导演赵晓时为了找到 80 年代特有的氛围感,亲自去商店购买肉色丝袜来套在镜头上,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营造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效果。为了重现 2016 中巴经典之战,摄影组采用 13 个机位,全方位无死角地同时拍摄,并邀请了国内顶尖的体育直播团队进行高清录像采集。该部分戏光剪辑时间就花了两个月,力求还原当年比赛现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比赛的紧张刺激和激烈对抗。影片还与影院系统品牌 CINITY 合作,采用 48 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 96 帧拍摄。CINITY 融合了电影放映领域的最新技术,如 4K、3D、高亮度、高帧率、广色域、高动态范围、沉浸式声音等,以高帧率放映为其最大卖点,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流畅、清晰、逼真的观影体验,仿佛能够伸手触摸到赛场上飞扬的尘土和球员们挥洒的汗水。

女排精神:时代的不朽华章

《夺冠》这部电影的核心,无疑是其所展现的女排精神。正如郎平所说:“女排精神不在于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一分一分地把它‘咬’回来。” 这种精神贯穿了中国女排的整个发展历程,成为了她们在赛场上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

在 80 年代,中国女排的崛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充满了渴望。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的接连夺冠,不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更成为了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契机。女排精神所蕴含的 “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体现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振兴 “三大球” 的时代潮流下,中国女排成为了坚韧不拔与热血奋进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进步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排精神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女排精神在原有的集体爱国主义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涵。它更加注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培养,鼓励队员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女排精神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郎平在担任主教练后,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对女排进行大胆改革,让中国女排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适应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得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影片中,无论是 80 年代老女排在艰苦条件下的顽强训练,还是新时代女排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屈不挠,都生动地诠释了女排精神的内涵。当我们看到队员们在球场上摔倒后又迅速爬起,继续投入战斗;当我们看到她们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相互鼓励、咬紧牙关,一分一分地追赶;当我们看到她们在胜利后相拥而泣,为团队的荣誉而欢呼,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女排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女排,更是属于每一个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中国人。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市场反响:引发全民热潮

《夺冠》自宣布定档以来,便备受关注,在各大票务平台上的 “想看数” 一路飙升。影片上映后,更是迅速引发了全民热潮,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大家对影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许多观众表示,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多次被中国女排的故事所感动,不禁热泪盈眶。影片中所展现的女排精神,让他们深受鼓舞,仿佛重新找回了奋斗的动力。一些年轻观众表示,通过这部电影,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女排的历史和女排精神的内涵,也明白了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而对于那些经历过 80 年代的观众来说,影片则勾起了他们满满的回忆,让他们回想起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感受到了女排精神对一代人的深远影响。

在票房方面,《夺冠》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上映一个月便突破 8 亿票房,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影片本身的高质量,更得益于中国女排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女排精神的强大号召力。此外,影片还获得了众多专业奖项的认可。2020 年,《夺冠》获得第 33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项,并获多项提名;2023 年 5 月 23 日,张冀凭借此片获得第 19 届华表奖优秀编剧奖。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证明了影片在艺术创作和思想内涵方面的卓越成就。

影片在宣传推广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通过发布定档海报、预告片以及举办各种线下活动,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定档海报中,巩俐饰演的郎平目光坚定,手中紧握着排球,背后是中国女排队员们团结拼搏的身影,整个画面充满了力量感,让人一看便对影片充满了期待。预告片中,精彩的比赛片段和演员们细腻的表演更是让观众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同时,影片还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影片的幕后故事和拍摄花絮,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和参与感。

《夺冠》这部电影,以其精彩的故事、精湛的制作、深刻的主题和广泛的市场反响,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更通过中国女排的传奇故事,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在 2025 年五一档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走进影院,重温中国女排的辉煌历程,感受女排精神的无穷魅力。相信这部电影将会继续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向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址:《〈夺冠〉:女排精神的激昂银幕颂歌》 http://c.mxgxt.com/news/view/995158

相关内容

电影《夺冠》上映引发热议 书写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
《夺冠》背后的故事 女排精神少不了男排的牺牲
电影《夺冠》:从三代女排透视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讲述中国女排精神的电影《夺冠》,巩俐的郎平和朱婷演技太棒了
【女排精神】什么是女排精神?
巩俐曾三度拒演郎平,最终被女排精神打动接下《夺冠》
《夺冠》为什么以郎平为主线?巩俐演技获赞,再现中国女排精神!
碧昂丝十大经典歌曲 天后碧昂丝代表歌曲 碧昂丝最火的10首歌
中国女足夺冠,明星集体送祝福,李冰冰激动失眠,发文赞女足精神
《夺冠》电影争议大,但郎平精神值得致敬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