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圈”乱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全年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200多万条,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应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关闭网站3200余家……2022年3月1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中央网信办协同有关部门,集聚社会力量,集中开展专项行动,包括对“饭圈”乱象的专项治理,对互联网账号运营乱象的专项治理,以及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活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需要深化整治成果,防止污浊之风再次甚嚣尘上。
“作为公众人物,收获了大家的喜爱,就有责任为大家带来积极正面的引导。对于此次事件造成的影响,我也必须做出深刻反省。”作为“互撕”事件的当事者,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演员赵丽颖走到台前致歉。与此同时,赵丽颖粉丝群的多个官方微博或大V遭微博禁言,这也是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决定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之后,首个因“互撕”遭大规模禁言的粉丝群体。在吴亦凡事件之后,内娱“饭圈乱象”再次成为舆论场中的热门话题。
随着赵丽颖粉丝群体被大规模禁言,狂热的“粉丝”反唇相讥:明明是粉丝“开撕”,为何“偶像”来买单?为何另一位“主人公”安然无恙,受伤的却只有自家偶像……为此,多家媒体和广大网友纷纷批评:污浊“饭圈”之风当休矣!
据调查,以未成年人为涉嫌侵权主体的网络侵害名誉权行为集中出现于从事演艺工作的公众人物名誉权侵权案件中,涉嫌的侵权行为包括使用侮辱性语言、捏造事实等。在很大程度上,未成年人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一旦不良自媒体、营销号下台引战、鼓吹抗争,则未成年群体易受煽动,继而引发群体对立、网络冲突。
“饭圈”是一个网络用语,是粉丝圈子的简称,大体指各类粉丝共同形成的圈层。从前喜欢某个明星,最多就是买专辑、看演唱会,基本都是“散粉”,并没有饭圈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明星粉丝群体不断扩大以及微博中“类缘空间”的形成,追星的方式也渐渐演变成为偶像买周边、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应援等多种方式,“饭圈”文化也应运而生。
“饭圈”因网而生,因网而兴。也正是因为网络,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聚集在“饭圈”周围。《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初中生网民在网上进行粉丝应援活动的比例达到11%,高中生网民达10.3%,即使小学生网民也有5.6%。《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则指出,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容易受到追星行为的影响,有不同偶像的未成年人互相之间容易产生言语攻击。
长期以来,一些不良自媒体、营销号恶意煽动、引诱粉丝采取不当言行,挑动群体对立,引发网络冲突。一些网站的“超话榜单”鼓励粉丝通过签到发帖等方式换取积分,再将积分送给偶像来刷排名、打榜。粉丝数量越多,排名越高,偶像流量价值也就越大;一些营销机构通过数据造假、话题炒作、控评控场来制造“流量明星”,甚至利用粉丝之间的“口水仗”搞所谓的“黑红也是红”的无底线炒作。
“私生饭”“黑粉”等侵犯人格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的恶劣行为在“饭圈”中频频出现,侵犯隐私、人肉搜索等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人的人身权益和精神健康。未成年粉丝群体规模庞大,辨别能力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最终沦为违法犯罪者的“工具”。
“未成年人容易将偶像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会不断地美化和合理化偶像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指出,尽管一些知名艺人发生违法违规行为,但仍有不少粉丝为其行为进行解释、包庇甚至谩骂执法者,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未成年粉丝易受营销活动刺激从事非理性行为,譬如节目《青春有你》第三季中,部分未成年粉丝为给偶像助力而购买奶制品,扫描瓶盖内的二维码后竟直接倒掉,出现了“只要瓶盖不要奶”的一幕,令人触目惊心。当同质化明星的流量被瓜分完毕,无法通过异质化内容和作品带来粉丝增量,粉丝间的“内卷”现象就必然产生,匪夷所思的“倒牛奶”式乱象就难以避免。
流量艺人崩盘、塌方的方式也不断颠覆着人们的三观,明星、粉丝等相关群体的舆论形象大打折扣。身为公众人物,艺人应对粉丝做好垂范作用,而此类失德艺人,不仅没有给粉丝传递正能量,反倒成了反面典型。在一次次冲击大众道德的事件中,不论出于圈层自保的惯性还是资本挽救而形成的为劣质艺人的洗白辩驳,其结果都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塑造带来极大的危害。
苏联作家法捷列夫有言:“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而如今的一些明星并没有对粉丝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投票、打榜、应援……各种营销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粉丝们用自己或父母工作挣来的血汗钱,为偶像打造出光鲜亮丽的形象,助他们登上流量顶峰。一瓶瓶倾倒的牛奶,随之倾倒的还有他们最后的理智;一个个上升的排名,随之上升的还有他们病态的狂热。在这样的环境引导下,未成年粉丝极易沉溺于造星世界,被“颜值至上”等不良审美和低俗文化污染,理想信念弱化,精神上“缺钙”。试问,如果放任这股污浊之风肆虐,未成年人又怎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饭圈”乱象对未成年人群体造成如此大的危害,绝非偶然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平台推崇“流量为王”,放任流量造假,缺乏内容、时间、交易方式等维度的有效控制手段,不仅未对未成年人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甚至故意向未成年人推送粉丝话题,诱导其不当参与。
其二是社会联动尚未完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对粉丝现象研究不深,正面引导不足,在引导和培育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方面乏力,尚未形成有效的联动处理模式,难以统合应对“饭圈”问题、保护未成年人的力量。
其三是司法领域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完善。司法领域对未成年粉丝乱象治理缺乏针对性研究,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违法成本低。司法有效协同不够,未能形成救济、帮教受害未成年人的有效合力。面对涉“饭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变化与新问题,尚未构建起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为此,我们建议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形成社会联动合力,强化法律保障体系,从而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粉丝乱象,矫正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捍卫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需要严格落实平台主体责任,有效识别参与主体,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粉丝参与活动。平台是未成年粉丝参与网络活动的首要主体,也是管理的第一关口和直接渠道。网络平台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综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未成年粉丝参与网络活动的管理,对未尽责的平台,依法予以重罚。
我们倡议完善“未成年人专属模式”,采取人脸识别等模式,进一步完善实名认证,有效识别参与主体。在未成年人学习、休息的时间段,平台经过大数据分析识别,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粉丝活动等相关话题。尤其需要建立家长二次确认制度,在该制度下需设置独立支付密码、二次人脸识别,以保障交易安全。还可建立未成年人粉丝活动时间管理制度,按照工作日和节假日分别设置限额。
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联合推进榜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及载体。加强教师网络素养水平培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正确价值观。地方各级妇联、关工委、团委等部门协同,积极指导家庭开展榜样教育。家长应主动搭建起亲子沟通的渠道,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客观、正确地看待文娱明星问题,指导未成年人正确辨识网络上的优劣明星。
针对规范和救济手段而言,必须坚持保护、教育、管束的有机统一,持续推进未成年人综合、全面的法律司法保护。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强化网络平台、家庭、学校、司法等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检察机关应加强对“饭圈”类案件的关注和研究,尝试开通网络疏导专线等举措,探索“互联网+帮教”新模式,坚持惩治与教育相结合,依法惩戒、精准帮教罪错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利用业务集中统一办理的优势,对于粉丝遭受权益侵害案件,检察机关可聘请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娱乐方向的法律援助律师开展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对造成心理创伤的,委托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对受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且家庭经济困难的被害未成年人,开展经济救助、司法救助,从而丰富救济途径。鼓励未成年保护社会组织、消费者协会等通过公益诉讼,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在此基础上,应推动建立涉案未成年人分级分类干预体系,加强与公安、教育等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健全严重不良行为早期干预机制,推动完善未成年人罪错临界预防、家庭教育、保护处分等有机衔接的分级干预制度。
整治饭圈乱象,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要靠多方协同联动,推动文娱产业规范发展。
宣传、网信、公安、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协同,深化文娱产业综合改革,强化网络监管,促进文娱产业健康发展、树立正确审美观,持续开展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尤其是加强未成年人不当参与文娱产业的整治,着力解决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等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
任何举措都需坚持标本兼治,饭圈的问题,本质上是网络舆论的问题,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是社会民情的问题,顶层设计应注重结合办案推动解决“饭圈”类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坚持督导而不替代,助推职能部门充分履职,凝聚各方保护力量,形成三位一体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文化在任何时期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只有“除好草”、“施好肥”,方能真正“清净”,为下一代成长培育良好的根基。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网址:整治“饭圈”乱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1060446
相关内容
舆情赞同:治理饭圈乱象需要法治祛邪扶正“饭圈”乱象冲击产业形态 治理需要各方联动
从源头整治“饭圈”乱象
体育饭圈引发争议,明星是否需要担责?饭圈乱象如何治理?
整治体育饭圈乱象应从何抓起
治理饭圈乱象要坚守责任底线
“饭圈”乱象的法律治理
网信办新10条整治“饭圈”乱象 律师:为治理提出了具体规范和禁止条款
整治“饭圈”乱象,遏制“流量至上”歪风
为劣迹艺人洗白鸣冤被处理,整治饭圈乱象还需用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