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超女”评委
基本功是重中之重,起码要知道你在唱什么,
你是什么条件的歌手或新人。
超女快男音乐总监
树立榜样,找到有趣的灵魂。
才华肯定要有,才能始终是第一标准。
15年中国电视选秀风云
从2005年引发全民聚焦的“超女现象”,一首《想唱就唱》响彻全国大街小巷,早在2003年,湖南台已经开始了超级男声的选秀比赛;后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一批引进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在国内重新掀起一场音乐风暴;到如今线上线下掀起各种热议话题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新时代选秀网综,“偶像养成”模式应运而生,有人说,造星综艺迎来了又一轮的更新换代。
选秀十几年间,外行看的是热闹,内行往往看的是门道。不管是曾经同样处于舞台之上备受关注的评委老师,还是这些年始终活跃在选秀节目中的音乐人,在他们看来,选秀节目的初衷一直没有太大改变,但历经十多年的选秀,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必然在发展,不同时代的选手也各有特质。“在市场运营越来越成熟的今天,选手还需要更平和的心态和更强大的耐受力,选秀进行到今时今日,也一定还要有所改变,吸引眼球不能再光靠炒作。”
选秀大事记
2003年
湖南台超级男声
2004年
莱卡我型我秀
超级女声
明星学院举办
有人称之为中国电视选秀元年
2005年
第5届超女
粉丝经济逐步成型
冠军之夜
收视率11.65
2007年
改名后的第一届快男
红楼梦中人选秀
引发各种关注和风波
央视星光大道
2012年
首届中国好声音
电视选秀开始加入网络元素
音乐选秀节目成选秀主流
2018年
《创造101》
《偶像练习生》
C位之争 选团热升温
摸石头过河 无法复制的11.65
2005年夏天,《超级女声》掀起了一个草根登上舞台的时代。全国总决赛3进1那一夜,李宇春最终以352万多票超越亚季军周笔畅、张靓颖成为年度总冠军,当晚该节目收视率高达11.65%,也成了中国选秀历史一个无法复制的纪录。
“我们以前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到底选出来的孩子能不能是我们期望的那样?应该说结果是可以的。通过后来很多同行从模式化到形式上的转变再衍生出来的节目,又选出来风格各异的各种人,都通过了市场的考验,从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到后来的尚雯婕、谭维维、张杰、江映蓉、李行亮、刘忻、洪辰、华晨宇……能够现在还活跃在这个圈子里的,我们再看到他们时还是无比欣慰的。”火爆全国的2005年“超女”,山河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那时候作为音乐总监,身上往往还肩负着很多其他的角色和工作,比如他一个人要承担音乐导演的工作,“结合音乐纵向、横向的分析,将选手本身和众多选手串联起来,每场选秀从直播直接考核市场反应,包括赛制的调整、节目进行当中对情感这些细节方面的把控、音乐风格多样性等等,都需要考量。”除此之外,他还是老师,负责培训选手;同时还是编曲人也是演奏人,“那会儿我是键盘手,当然我还是整个团队的leader……”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选秀节目已经分解成“更专业的人只做专业的事”,不再需要一人包揽很多。
《超级女声》带动的全民选秀热潮,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娱乐圈的成名通道,也开启了中国粉丝经济的发展,更由此引领了中国电视荧屏选秀类节目的爆发。十年间,各类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的“选秀”没能再复制辉煌。直到几年前,《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一系列“引进版权”歌唱真人秀节目,再次成就了一批电视从业人,唤起又一次的全民音乐选秀热。作为2005年“超女”评委之一的柯以敏,这些年不再频繁地再担任各类选秀节目评委工作,面对一些争议,她的选择是不理会,“因为一直执着在音乐教育上,尤其在大学的时间比较多,包括去到澳洲悉尼大学等国外高校做论坛等等。”不时也有选秀比赛发来邀请,柯以敏说,如果只是一档节目她基本会选择拒绝去当评委。“选秀本身是个节目,那么‘秀’的成分会比‘教育’多,你没更充分的时间来帮助选手,一录13期,可能三个月就录完了,但是不要忘了,音乐教育可能两年或是四年,一个夏令营下来也得三个月、半年,所以基本上通过选秀节目能够学到的东西相对有限,老师只是在短短的三到六个小时跟你有沟通。”如果是已经有一定基本功的喜欢唱歌的成熟型选手,柯以敏认为去比赛可能收获相对多一些,“如果只是很喜欢音乐的新人,还是要去正规的音乐教育学校去学过之后,才会有真正的未来,不然会比较辛苦。”选秀进行到今时今日,柯以敏坦言一定要有所改变,“吸引眼球不能再光靠炒作。”这几年一直担任大学生音乐节导师、院长,她希望将来能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真人秀,“计划是没有排名次的,选出十大优秀大学生音乐爱好者,办大学生巡回演唱会等等,怎样利用一些新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音乐教育,并且利用这种方式让音乐旅途走得更顺畅,一直在积极探讨,目前还在进行当中。”当然和纯粹的学院派相比,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显然更快速一些,“毕竟是娱乐行业,希望看看怎么结合到一起。”似乎有点反其道而行之,柯以敏感觉,现今还在进行的选秀不妨邀请一些学院派的音乐系博士、教授来当评委、导师,“他们有经验,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能让选手真正学到东西,让你很快知道什么是正统音乐基础,毕竟他们在这个位置上,很有可能未来就成为学员们的导师。”
资本多了市场更成熟 信息全包围
近来的选秀比赛没太多时间看,柯以敏还是知道有几档节目非常火。“选秀节目必然发生了很多变化。爱音乐、学音乐的小孩越来越多,竞争肯定很强烈。”她乐于给出建议,包括对自己现在的一些学生也会有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如果你真的希望出来,首先,天时地利人和,看看你有没有这个机会,其次,你的作品,乃至行为、为人能不能达到要求。”
柯以敏直言,今天的娱乐市场接受率快,淘汰率更快,无论是选秀走出来还是科班教出来,基本功始终是重中之重,“起码要知道你在唱什么、卖什么、说什么,你是什么条件的歌手或是选手、新人。”选秀毕竟只是一个启程,能不能持续、继续,还得看视唱练耳这些基本功,“就像开车,你得懂得路规、方向盘、踩油门、刹车……不然很难走得很远,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除此之外,多看多听同样必要——各种不同类型歌曲、资深艺人访谈、国外艺人演唱会等等,“像我现在还是一直看演唱会,之前还看了韩红田沁鑫跨界合作的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有时间都要看,否则进步不了,一定要知道现在流行的音乐是什么。男粉丝也好女粉丝也罢,现在大家的选择太多了。因此现代的新人确实比较辛苦,就是要面面俱到,像是谈吐这些都要让人觉得有兴趣,否则淘汰是非常快的,不能老是靠炒作啊,两个小时、两天可能就没有了。”从今年4月初收官的《偶像练习生》,到随后接踵而至的致力于打造偶像女团的养成综艺《创造101》,前者选出了一支名为Nine Percent的九人偶像男团出道,后者pick出11位小姐姐,将偶像女团推上互联网各大热点,甚至这股势头有人认为隐约可以看到2005年超女选秀的影子。包括被评价为“最不女团的存在”的选手王菊,这样的热点话题更是一夜之间霸屏所有社交圈和新闻头条,就算身为“菊外人”、没看过《创造101》,可还是“被迫”让这些相关信息全包围。
“无论是以音乐能力为主的实力派,或者是所谓刷脸一派,其实都属于偶像这一大类,不是‘靠脸吃饭’才是偶像,而且尽管是靠脸吃饭,我相信他们身上也蕴含着让专业人士发现的潜在的才能和质感。一定要有庞大的幕后班底,所以说‘打造’这个词是大家一直都在做的功课。”从“超女”到后来的“快男”“快女”乃至以全新模式掀起热度的“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热门歌唱真人秀节目,山河始终没离开音乐总监或顾问的工作,十多年的选秀他一直参与其中并始终关注着。谈及起初做选秀节目的初衷,山河表示无外乎两个——树立榜样,找到有趣的灵魂。“才华肯定要有,才能始终是第一标准,并且要针对当下的流行音乐或者说市场音乐,在这种市场文化当中能够是佼佼者,这个是我们最大的初衷。不管当时赛制如何,初衷都是纯粹的。”
发展到现在,山河觉得初衷一如既往,如果说变化,首先是投入的资本多了,“尤其现在是看流量的时代,拥趸者多,讨论者多,不单单再是‘全民性’,人们关注的面更集中于‘年轻化’,更适应于现在网络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刷新的时代特性。”每年几乎都会有一批新人出道、入行,对于选手来讲,面对的也不再是“一次拼搏”而需要看得更远,心态要更平和。参加选秀,考验的是功利心和得失心,用山河的话说,从当年大火的选秀节目之后,越来越多的选手也是带着这两种心态纷至沓来,“这种耐受力,我觉得每一位敢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都应该经得起考验。”至于第二个变化,山河总结,现在整个市场运营相对更成熟——作为主创班底、推行人,更要具备准确的市场眼光,投放的资金越大,相对承担风险越大。而从制作方到整个行业的市场化运营、各种机构的打通,山河坦言也更完善了艺人未来发展推行的可行性,“当然这也成了现在评判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选团”热源于日韩 还得看后续经营
今年上半年,热搜被霸榜、朋友圈刷屏、门票被炒过万……突如其来的“全民偶像团体热”让即便完全不看综艺的人,也充斥着“全民制作人”“山支大哥”“全村的希望”“C位之争”“走花路”等让人看上去一头雾水、却轮番登上热搜的流行词汇。偶像团体似乎开始了一种“野蛮生长”,截至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创造101》累计播放量已达38.1亿次,微博话题讨论量7690万,成为2018年现象级的综艺节目和娱乐话题。在山河看来,选秀节目赛制很重要,如今所谓的“真人秀”,将选手个性和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的办法更是多种多样,“三个字可以概括:新、奇、特,也是现在制作团队竭尽全力渴望通过专业手段去表露的。”“团文化”似乎成了这个“综艺节目进入偶像养成元年”时代的标签。有一种说法是,从2005年到2018年,选秀相当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经历了从选个人到选团体,偶像团和粉丝团似乎已经成为流量和粉丝文化的终极代表。
对于这股“选团热”,山河指出应该是源于日韩演艺圈的一种“生态链”,“专门做组合,选手本身基本非素人,都是唱片公司的艺人或练习生,包括以前所在的团队曾经出了那些单曲,他们都是代表人物之一。我理解就好比是唱片公司的联盟,做考核一样,节目只是将惯性的年考或者说资质考核做成真人秀了,和传统意义上国外传过来的那些歌唱类选秀比赛又是不同的概念。”
十几年间,选秀比赛的选手换了几代人,山河最大的感觉是,不同代的人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现在的孩子们更清楚是为什么而来,也更清楚想要的结果。”如今作为纯素人想“一步登天”,他的建议是要具备一种非常从容的心态,“你首先要考量自己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谁都看自己不错,尤其和已经出来的艺人对号入座,觉着自己也差不了多少……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不过山河直言不讳,如果是想通过唱歌比赛改头换面、扬名立万、改变家世等,这样的人或许并非真心喜欢这个行当,“如果真喜欢这行,应该是随时可以换一个路口,就像李宇春唱那首歌《下个,路口,见》。”时隔很久再见到以前的选手,山河还是感到亲切,这些年无论是生活、情感,还是音乐专业本身,他也和不少人持续保持交流,“即便有些人已经改行了,做了其他的事情,但我觉得参加过选秀这件事永远是他们人生中最棒的经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选秀节目更多层面是带领年轻一辈人认识社会、体验市场。适者生存,这固然好,聪明的人合理转型,我觉得倒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新报记者 吴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