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追星变成“搏命”:我们该如何接住失控的崇拜?
景德镇机场的春日午后,本应是瓷都文化浸润下的诗意画卷,却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宁静。当载着当红男团的黑色商务车缓缓驶出贵宾通道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尖叫——一名身着浅色外套的女孩猛然冲向车头,金属与地面摩擦的锐响中,她的身影踉跄倒地。这一幕被手机镜头记录,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巨浪:追星,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存在?
事件发酵后,机场工作人员向媒体还原了惊险瞬间。据悉,当天机场与艺人团队已提前布置双重安保,但这位粉丝通过翻越隔离带突破管制区,在车辆低速行驶时突然扑向车身。被刮倒后,安保人员第一时间搀扶并确认其未受伤,然而女孩起身后竟再度追车狂奔,令在场所有人瞠目。这种“以命相搏”的追星方式,早已超出正常范畴。
疯狂行为的背后,是灰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早在2023年便有专家指出,明星航班信息买卖、代拍跟机服务已形成完整地下经济链。当粉丝手持非法获取的行程表蹲守机场时,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偶像,更是一种被商业资本异化的“参与感”。而部分经纪公司默许甚至鼓励接机行为,利用粉丝热情制造流量数据,无形中将公共安全置于风险之中。
心理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在群体狂热中易产生“去个性化”现象,丧失对行为的理性判断。此次事件中,女孩在摔倒后仍执意追车,恰是这种心理机制的具象化呈现。更令人担忧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摔倒追车”片段获得数十万点赞,评论区充斥着“这才是真爱”的扭曲价值观,形成恶性示范效应。
法律层面,此类行为已触碰多重红线。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若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更需承担民事责任。而《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明星虽让渡部分肖像权,但非公开行程仍受法律保护。2024年浙江某法院判决的“代拍撞伤旅客案”,正是此类事件的司法警示。
当追星的车轮滚向失控边缘,我们需要重建理性的轨道。偶像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机场通道里几秒钟的惊鸿一瞥,而在于作品传递的精神力量;粉丝的炽热,不该化作扰乱秩序的野火,而应升华为共同成长的星光。正如景德镇的匠人千年如一日打磨青花瓷,健康的追星文化,亦需社会各界耐心“塑形”、理性“上釉”——让喜爱止于欣赏,让疯狂回归文明。
#追星#
网址:当追星变成“搏命”:我们该如何接住失控的崇拜? http://c.mxgxt.com/news/view/1404294
相关内容
当我们崇拜偶像时,我们在崇拜什么?张凌赫发声:当追星变成“跟踪”,我们该如何反思?
偶像崇拜的双刃剑:如何理性对待追星现象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偶像崇拜的正确方向?
大师追捧与明星崇拜是一回事吗?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
当偶像崇拜成了绝望:杨丽娟追星悲剧的背后故事
为什么我们应该崇拜科学家而不是明星?
追星族(崇拜某些明星的一些人或群体)
我崇拜的明星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