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电视剧收视率排行TOP10近一半是IP剧——口碑都很一般,但因为小鲜肉和流量明星的存在和本身的IP效应,依然是投资人的心头好;也有雷声大雨点小、收视口碑双双扑街的IP剧,给行业敲了一记警钟。
2016年,文娱行业的调查报道中出现了“人皮面具”、“倒模”等因为滥用替身而“走红”的名词,行业的乱象被撕开一角呈现于聚光灯下。
2016年,电视产业经历着媒体平台、播出模式的转型和调整,这个行业似乎摸索了很久,却又像是刚刚起步。
现象 “大IP”收视率高开低走
粉丝效应弱化是正常的
从整体收视表现来说,IP剧依然主导了今年的整体收视。但《翻译官》、《锦绣未央》等剧的故事、人设与原著已经关系不大,而且原著也不具备《何以笙箫默》《花千骨》这样的影响力。而《青云志》《幻城》的“扑街”则印证了神话的破灭。
实际上,这是一个供需决定的关系。各个卫视每年的电视剧购买资金有限,所以会有强弱搭配的考量,需要有一到两部这样具有强话题、高人气剧集。但今年比较吊诡的是,被认为“强势剧”的好多剧集都失败了,反而是用来搭配的一些不是大制作的电视剧收视和口碑不错。所以,只要这个供需的前提改变了——大家不认这些小花小鲜肉了,收视率就下来了。
在过去的一两年,市场的确是认IP、认流量明星。但只要观众冷静下来,“收视率扑街”的现象再延续下来,电视台不买这些剧,所谓的IP神话自然就破灭了。虽然这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在2016年,确实出现了“拐点”。
并且,《青云志》和《幻城》惨败的买单者湖南卫视此前公布的2017年排播计划,已经显示出明显变化——大卫视再出手这种“大制作IP”时必然再三慎重。如果失败者居多,那么中等成本类型剧或将迎来机会。
现象 电视剧被下档、“腰斩”
故事和制作是电视剧的第一生命
购买哪部电视剧的判断,自然是基于广告客户和这个台的基本受众。至于是不是失误,其实跟变化的媒体环境、受众心态也有关系。如果哪部剧因为收视率差被下档,其实能说明很多事情:和体育产业一样,支撑一支豪门球队财务报表的,不是那5%的死忠趸,而是95%的路人粉。电视剧也一样,粉丝(核心受众)带来的是话题度和传播度,一旦他们不能承担这个功能,那么这种类型剧必然走向失败。曾经各大卫视的平台是神话,播彩条都有收视,但今天媒介环境早已风云变幻,虽然不见得更好,但卫视优势已然大大削弱;当然也证明了观众不是傻子,剧集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重要的。
当然,收视率高不一定是剧好,收视率低的剧也不一定像大家说的那样不堪,这就是当下电视剧市场的真实写照,没有评价标准,没有评论参照,更没有共识和基本判断,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在一部剧确实遭遇口碑和收视的双重滑铁卢时,果断地“腰斩”也不失为一种亡羊补牢的手段和对行业的警示。任何时候,一部电视剧的故事和制作都是它的第一生命。
现象 行业里滥用替身,小鲜肉敬业精神遭质疑
需用更理智的姿态选择演员
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小鲜肉的不敬业。虽说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但人的选择是有主动性的,多数小鲜肉不愿意好好演戏是现实。但演员片酬依旧在疯狂飞涨,档期却不断在压缩,多位当红鲜肉出现了五六十集的大戏,只给四五十天档期这种近乎笑话的真事。
年度的最大话题是满世界都找不到演员,演员为了多接戏,上综艺,跑活动,都只给很少的时间拍戏。超长的大男主戏只给四五十天,还有各种滥用替身的丑闻。甚至有和名导合作了一些电影,但从未拍过电视剧的年轻男艺人,为自己的电视剧处女作开出了超1亿元的天价。同时接下多部戏的主角,加上无数的商业活动,总是走马灯似的从剧组出现消失、出现、再消失,这样也把戏糊弄完了。
没演员就没一切,电视台不买账,即使剧本好、制作好,没有大牌演员、小鲜肉就不买账。演员疯狂加价,片酬都给演员了,只能在其他环节克扣,最终质量下去了,口碑下去了,为了回本只能“注水”,多给听话的配角加些戏多闪回,多出十集不是梦。这样的注水剧暴力回馈到电视台,所以说,电视台是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产业的畸形直接体现在现在的演员撬动制,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在这个行业里,小鲜肉固然抢手,但肯定不是最有话语权的。小鲜肉再怎么无礼、霸道,他们也是被使用者,只要决策者放弃对他们的争夺,或者用更开放的眼光去选择演员,小鲜肉自然很快就会面临有价无市的局面。比起批评小鲜肉的不敬业,问题更大的是整个行业的无原则,在把影视作品当成快消品来生产的链条上,小鲜肉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主导者在面临各种替身引来对行业的信任度下降的时候,仍然沉默不语,那是因为不愿放弃短期利益。
现象 谍战剧偶像化
强化“偶像”弱化“谍战”得不偿失
过去一年里,古装和都市言情剧是最热的两种类型剧。但谍战剧在2016年迎来了新的转机和变革。受去年《伪装者》大热的影响,《麻雀》《胭脂》《解密》三部小花、鲜肉挂帅的谍战剧整体出击。谍战剧受众面相对庞大,一旦故事和制作过关,经过核心人群的传播,受众面会迅速打开。
今年这三部“青春谍战剧”,幕后主创阵容是比较强大的。《解密》甚至有一个很可能“大爆”的原著故事。结果却是,有收视率没有好口碑。大家心知肚明,问题出现在演员身上。如果能够理智地选择有驾驭角色能力的演员,这两部谍战剧都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尤其是《解密》,凭借IP的热度和众多忠实书粉,比肩《潜伏》也是有可能的。反倒是《胭脂》,虽然故事相对单薄,缺乏大红的潜质,但赵丽颖算是小花中的“戏骨”,还是显示出了一定的收视保障。
去年的《伪装者》就在偶像化方面有了成功的示范,从选择演员到情节设计,都是冲着年轻观众去的。但是,演员和演员的差距不仅是演技问题,还暴露了整个团队的制作思路。这两条已经基本注定了《伪装者》和《解密》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两部剧。谍战剧走偶像化路线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仅仅沉迷于选择“偶像”演员和浪漫化的叙述方式,自然会弱化“谍战”的感觉,观众自然会流失,得不偿失。
现象 各大电视台开始采用周播剧模式
高成本的周播剧不一定有高回报
国内电视剧市场的周播剧浪潮可以追溯到2011年。湖南卫视推出周播剧《被遗弃的秘密》,可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无奈收视率持续低下,没播完就仓促撤下。直到2012年,另一部周播剧《轩辕剑之天之痕》的高关注度和收视率,才算取得了周播剧场的首次成功。但其后播出剧目,收视率起伏明显,除了制作质量的错落参差,周播这一形式也是挑战。
今年第一季度的《青丘狐传说》两部周播剧创下近年湖南卫视收视新低;《旋风少女2》拥有池昌旭和吴磊两大“小鲜肉”坐镇,粉丝买账自然不会少,但剧情和演技的两大硬伤,使其溅起的水花非常有限;《幻城》和《青云志》都是大制作、大IP加多位一线人气演员加持的配置才得以胜出,平台方也付出了极高的资金代价,但播出效果却远不能尽如人意。两部剧集稳定在1点的收视其实不算差,但考虑到高昂的采购费用和现有热度,输在性价比太低。
东方卫视网台联动的《老九门》收视在很长时间里都一直压着湖南卫视的两部大剧(但是剧情拖沓加上周播的形式,越往后会让观众越没耐性)。江苏卫视和北京卫视初试水的周播剧《九州天空城》及《新边城浪子》都是花小钱办事的好榜样。
这两种模式都为未来周播剧指明了很好的方向,是利用已经被市场认可孵化成熟的品牌做系列,在创作之初就按照网台联动的周播模式制作,《他来了,请闭眼》和《老九门》收获成功之后,东方卫视显然已经成为这一模式的最大受益者。2017年的周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会延续同样路线。
随着2013年6月出台“限古令”(黄金时段古装剧集所占比不得超过15%)和2015年1月起实施的“一剧两星”政策决定许多大IP古装剧大戏必须走上周播这条独木桥。但《青云志》的温吞和《幻城》的惨败影响恐怕不会短期消散。几大卫视再出手这种超级古偶剧时必然会慎重再慎重。
2017年待播出的《特工皇妃楚乔传》、《择天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集的成败必将对其他几十部正在路上的大IP大制作古偶剧产生重大影响。成了,人气大剧依然是强势平台的追逐目标,但如果失败者居多,那么中等成本类型剧或将迎来机会,有的平台甚至会大胆尝试真正的美式周播模式,边拍边播模式因行业现状无法实现,但不排除单元性剧情剧集出现的可能性。
杀马特老阿姨(剧评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