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菲(二):成为巨星前,那段迷惘的岁月

发布时间:2024-12-16 07:16

原创 李娜yuer 娜姐的光影笔记 来自专辑人物专题系列

往期回顾:

01

1987年,18岁的王菲放弃了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通知书,来到香港。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于18岁的年轻人来讲,已经足够幸运了;但是,接下来的道路要怎么走,能不能走得好,一切都还是未知,这是一条风险极高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路途。

初到香港的王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

那个时候,父亲王佑林在香港工作多年了,会托朋友为女儿安排一些聚会,但是大家讲的都是粤语,王菲听不懂,也不会说,坐在那里像个傻瓜,这种感觉糟糕极了。

为了融入香港社会,王菲开始去了解各种职业培训班,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去报了个时装模特的培训班。

在当时,内地还没有模特这个职业,整个时尚行业可能都还没有起步,王菲对时装模特也不了解,出于好奇心去试试,因为身高和外形条件优秀,得到了老师的青睐。

做模特,看似光鲜,实际上每天的训练和工作内容都是非常枯燥的。很快,王菲从最初的兴奋到厌倦,所以她一边做模特,一边寻找机会离开。

戴思聪是王菲的第一个贵人。

王菲和戴思聪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听到王菲唱歌,大为赞赏。不久之后,这位朋友就把王菲介绍给了戴思聪,在当时,戴思聪被称为“歌坛巨星声乐师父”,他手下调教出的巨星有刘德华,黎明,梅艳芳等等……

见到王菲的第一面,戴思聪就发现这个女孩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声音条件也非常好,仅仅听王菲唱了两首歌,便决定收下她,同时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王菲的气息有点弱;第二,音域有点窄。

有了戴思聪这样殿堂级的师父,王菲当然是激动得无以复加。除了天赋之外,其实她也非常努力——

为了练气息,王菲开始每天跑步锻炼,连去上课都不再坐车,而是一路跑步过去。为了拓宽音域,也是每天勤奋练习,从原本真声九度,拓展到了十二度,接着小嗓门(假声),能够唱到两个八度。

另外,为了香港市场能够立足,王菲还每天刻苦学习粤语,她平时很留心观察香港人怎么说话,然后自己小声模仿练习。回到家,就跟着电视机学,一边看国语字幕,一边听粤语发声,粤语的水平稳步提高。

02

不久之后,戴思聪就把王菲推荐给了新艺宝唱片公司的总经理陈小宝,陈小宝签下了王菲,并且把她的名字改为王靖雯,理由是,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很难被香港观众接受。

王菲其实不喜欢王靖雯这个名字,但她忍耐了下来,只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将来有一机会一定要改回去。

由此可见,王菲这个人有着理性务实的一面,她会审时度势,为了大的目标,可以忍耐小的不满。

演艺圈,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偏门”,天赋好又努力的人其实很多,能不能红,有时候还要看机遇和运气,看公司如何定位、包装,另外观众缘也非常玄妙。

1989年,新艺宝为王菲推出了第一张专辑《王靖雯》,几乎一炮打响。当年一举夺得金唱片的销量,还获得新生力军女歌手铜奖。

与此同时,批评声也随之而来。当时的香港媒体,一连发了很多文章,对王菲的衣品造型评头论足,讽刺她北妹,老土。

经济强势带来的文化强势,以及狭隘的排外观念,深深刺痛了王菲。她难过的不仅仅是人家对她衣着的评头论足,而是自己的审美不被认同。

专辑《王靖雯》和《everything》封面

公司为了加强形象包装,为王菲请了设计师严加把控。从发型到服装,一切都听得听公司安排,可那些设计和审美,王菲并不认同,感觉自己像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不能有任何异议。

这对于生性爱自由,且非常有主见的王菲来说,是很痛苦的。她说过这样的话:

“内心深处我仍是混乱一片。北京和香港两地的文化撞击,在我内心深处激起了波澜。进入娱乐圈之后,它的快速变幻令撞击尖锐化。我面对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不同的环境,无遗更惶恐。”

那时的王菲,是极度迷惘的。但公司很快推出了第二张专辑《everything》,这一次销量不尽如人意,有形象设计的加持也无济于事,公司开始心灰意冷。

后来,公司打算力推另一位女歌手,王菲的处境变得尴尬。勉强推出第三张专辑《 you are the only one》,在包装和宣传方面几乎没有投入,市场反应也平平,这样一来,公司对王菲更加压制。

这样的处境之下,王菲决定离开。

03

1991年,王菲离开香港,去了美国。

纽约是一段孤独的日子,远离亲人,没有朋友,一个人去上培训班,生病了也一个人扛。但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和包容,让王菲可以自由呼吸,沉下来自我反思,也逐渐找到了自我。

也是在美国,王菲和佛结了缘,像是冥冥中的安排,她走进唐人街的一个寺院时,整个人的内心都宁静了下来。

纽约留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对于王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人只有在低谷的时候,才容易自我反省。远离香港名利场,又处于事业的低潮期,这个时候换个新的环境去学习,特别磨练人的心性。尤其对于悟性高的聪明人,是一次自我清空的过程,再成长的过程。

其次,接触西方的文化和流行音乐,对于王菲来说,既开阔了眼界,又在音乐创作上给了她很多启发。当时的国内还是比较闭塞的,把西方流行的音乐和唱腔融合到中国音乐里,还是比较先锋的做法。

回头看看,这一次的留学对于王菲后来的音乐都带来很多新鲜的,独创性的东西,也为她奠定自己独特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1992年的春节,王菲打电话给恩师戴思聪拜年,她很迷茫,问老师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走。

戴思聪建议她赶紧回香港。

一个很现实的理由是,演艺圈这一行风云变幻,只要你离开一年半载,就会被观众忘记,被新人取代,而曾经打下来的地位和名气就会付之东流。

第二个原因,香港当时的乐坛现状是,男歌星很多,女歌星只有一个梅艳芳。那时的梅艳芳已经宣布不再领奖,正是年轻女歌手向上走的好时机。

恩师的分析像一剂强心针,让王菲毫不犹豫地回到了香港。

王菲的性格不仅有理性务实的一面,也有干脆果断的一面,她认准的事情就去做,很少情绪消耗,也不在失败错误里纠结或顾影自怜。

重返香港,那一年王菲23岁。

04

重新回到香港的王菲,无论是眼界、阅历和心性都成熟了不少。

有了对西方音乐的切身体会,还有对内地摇滚乐的接触,她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行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香港流行文化的视角。

这一年,王菲遇到了她的第二个贵人,陈家瑛。

王菲和陈家瑛

陈家瑛是香港顶级的经纪人,她带的艺人很少,但每一个都大红大紫。刚刚签下王菲的时候,陈家瑛逢人就说,“刚签了个歌手,叫王靖雯,嗓子好的不得了,将来一定会大红大紫”。

1992年8月,陈家瑛帮王菲出了第四张专辑《coming home》,其中10首歌有6首为翻唱,这张碟不负众望地大火,尤其是那首《容易受伤的女人》,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王菲奠定了早期音乐风格基调。

尤其这首《浪漫风暴》,王菲式独特唱腔已见雏形,并且在日后成为她的招牌和标签。

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从王菲的早期经历和风格的转变来看,红是必然的。

一切的艺术形式,都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一切伟大的作品,都在于开拓和创新。

从第四张专辑开始,王菲不再去迎合市场,而是建立自己的风格。她开创性的唱腔,以及音乐里表达出的人生哲理,都不再拘泥于旧的形式和小情小爱,她从幽怨型女歌手和音乐的主流里闯荡出来,引领了新的时代潮流。

从此,王菲结束了混乱迷惘的岁月,她的事业真正开始腾飞,迎来了属于她的黄金年代,以及整个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本期完,

原标题:《聊聊王菲(二):成为巨星前,那段混乱迷惘的岁月》

网址:聊聊王菲(二):成为巨星前,那段迷惘的岁月 http://c.mxgxt.com/news/view/212201

相关内容

唐一菲畅聊星路历程 笑言曾误认王晶是骗子
14岁男孩痴迷聊天机器人自杀身亡后,人工智能明星公司Character.AI遭起诉
解忧杂货铺①丨直面青春期:走出迷惘,拥抱更好的自己
14年前她给刘亦菲撑伞,14年后成为一线明星,名气比刘亦菲大
王菲16岁发专辑,25岁封神天后,音乐女强人是怎样练成的?
成名、裸聊,网络童星招募背后
否认 = 官宣?聊聊官方辟谣背后的那些故事
聊天访谈实录
脑洞大开,这位青年编导让《聊斋志异》变成舞蹈剧场
曝光明星等公众人物的聊天记录会侵犯隐私权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