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发布时间:2024-12-16 18:45

原标题: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陆续上菜中,丰盛的午餐就要开始了!

学生观赏油菜花

学生在基地合作完成编织

学生在基地写生

栽下希望

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

劳动基地喜获丰收

学生学习犁田

  党政重教兴教,“天人共育”成为区政府部门重要战略

  农家、作坊、水库,皆为教室;厨具、竹篾、鱼篓,尽是教材。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中小学校敞开校门,老师带着学生走进自然、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四育合一”,充分释放农村孩子的天性,为现代农村教育变革洒下一抹亮色,纳溪区被教育专家赞誉为“现代农村素质教育的典范”。

  这一局面的形成,离不开纳溪区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纳溪区始终坚持重教为本、兴教为先,全域、全民、全程推进教育改革。据统计,纳溪区近3年投入各类教育资金7.1亿元,实施项目216个。每年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不少于500万元、教育扶贫助学基金不少于10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发展。

  2012年,纳溪区领导在纳溪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12431”发展战略,提出“一镇一品”发展思路。特色兴区、差异化发展,成为纳溪区发展主旋律。

  合面镇曾被评为“泸州市义务教育示范乡镇”,教育资源丰富,在全区连续26年处于领头羊位置。在“一镇一品”的背景下,合面镇做出了“教育特色兴镇”的选择,随之提出“天人共育·教育名镇”的发展思路。

  在当前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成为摆设。在安全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各学校大门紧闭,脱离农村学生的发展实际,脱离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合面镇旨在通过“天人共育·教育名镇”建设破解当前农村教育的痼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开学校围墙这道“藩篱”,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构想、路径探索,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合面镇的发展思路得到区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同,并很快上升为区里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纳溪区围绕“教育名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2012年9月1日,在合面镇“教育名镇”工作推进会上,纳溪区领导提出“借力、借势、借智”的“三借”要求。纳溪区领导提出“全域覆盖,全面统筹,全民参与,全程思考论证”的“四全”措施。

  2013年7月9日,纳溪区成立了以区领导为指挥长的“天人共育·教育名镇”指挥部,下设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组、项目建设管理组等七个工作组,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为整体推进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一个镇的教育发展,成立如此高规格的指挥部,在区域教育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这样罕见的事情在合面镇老百姓看来,却显得稀松平常。

  多日的酷暑闷热天气后,合面镇迎来一场大雨。暴雨冲刷之下,泥泞遍地。手撑一把大伞,脚蹬一双凉鞋,裤腿高挽,区领导冒雨考察“教育名镇”建设。

  察看完太山基地后,又沿学生平常前往基地活动的小路,冒雨徒步数里直抵合面场镇。一路泥泞,一路蹒跚,区领导对“教育名镇”建设用心良苦,让同行人员甚为钦佩。“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对合面教育就有信心了。”当地村民、学生家长刘晓容说,近三年,区领导到合面督查教育名镇建设不下十次。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这是区领导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纳溪区,区领导被尊称为“教育书记”。无论到哪个乡镇调研,区领导一定会去学校。并且常常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去学校,不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区领导看学校,不问考试分数,楼房操场也不是重点,他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常常去校园卫生死角细细察看。他说:“考核一个学校,不要只看升学率、及格率、优生率,还要看青少年犯罪率有没有下降,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四维一体”发展模式

  何为“天人共育”?这个概念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天人合一”,包含天育和人育。天育是指自然教育,即以农村学校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教育,培养人才。人育是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即以农村学校多样化的人类社会性资源来丰富教育,促进全体师生获得多方面、全方位、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天人共育”是理念,“四育合一”是实践。“四育合一”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的有机结合,创建特色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有兴趣特长、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真正让教育回归其本真。

  纳溪区提出“天人共育·四育合一”发展目标,旨在充分整合政府、学校、家庭和企业等方面资源,全力推进现代农村素质教育的重建。政策层面,纳溪区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推进“天人共育·教育名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区的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完成《中国合面·天人共育——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创建中国农村教育典范镇”战略发展规划纲要》。

  三年多来,作为试点的合面镇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四维一体的“天人共育”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是指坚持政府项目投入为主,加强政策扶持,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和人力支持;行业支持是指整合科技、农林、水利、旅游、国土、建设等部门项目,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主体是指区教育部门、各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组,组织开展具体工作;社会参与是指加强体制改革,开门办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教育建设,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发展氛围。

  宏观上,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区域由直接隶属的最高党政官员担任总领导,如区政府部门的领导、区教育部门领导、镇领导等,并成立相应领导组。中观上,区、镇各相关的部门,如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国土部门、住建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部门等,承担业务的领导,是管理和指导组成员,并成立相应管理组。微观上,镇、村、组(生产队)、街道办、社区的各级行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各行业的代表,如村支书、村长、组长、农民、居民等,承担相应职责范围的支持、服务、协调等具体工作的落实。

  亲近自然、磨砺意志、融入社会、塑造品质,这是推进现代农村素质教育重建的重要举措。“天人共育”的教育理念鼓励学校打开校门办学,带着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但是,校外的安全仍然是校长与老师担忧的难题。

  在这方面,纳溪区政府部门主动出面、积极作为,形成有效机制,为现代农村素质教育的实践松绑。上马镇中学在开展“远足拉练”活动之前,与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活动当天,警车、救护车和医护人员随队行进。合面镇的学校在开展校外活动时,校长和老师们都做足了功课,组织编写活动安全预案、活动方案、活动考核方案。

  在纳溪区政府部门的推动下,2012年共有纳溪中学、白节中学、河东小学等10余所学校2万余名师生开展了60余场次远足拉练活动。2013年,纳溪全区6万余名学子全部参加到“户外远足”活动中来,并将之与教材内容、社会调查等活动结合起来,贯通知识教育、体能锻炼等教育目标,突出活动的课程意义。

  传统的围墙内“小学校”,逐步向家庭、学校、社会、自然教育的“大学校”转变,纳溪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品牌。纳溪区教育部门领导说:“只要做好组织工作,做好安全预案,并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我们有信心确保校外活动平安开展。近3年来,纳溪区教育系统无一安全事故发生。”

  为了让现代农村素质教育改革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纳溪区于2014年初编制了《纳溪区“四育合一”指导纲要》。同期,立项了省级科研课题《纳溪区“天人共育·四育合一”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纳溪区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啃下“四育合一”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难题,如联动机制、管理评估、基地建设、安全保障等,建立切实可行的四育大纲、四育课程、四育模式等。

  一年多来,纳溪区教研培训中心负责人李淑玲带领研究团队,开发了纳溪区“四育合一”区域课程。她说:“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课程化推进,边实践边研究边优化,才能确保其科学性。”

  建好两类基地,实现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

  秋高气爽,山清水绿,十月的太山基地显得格外的秀丽。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刘明孝和教授徐贤文带领大三年级的60多名学生,来到合面镇太山基地写生。一位正在写生的学生说:“这里山清水秀,丛林、小溪,再加上蜿蜒的小路、古朴的建筑,本就是一幅水墨画!”

  当前,合面镇正围绕600亩核心区打造了“天人共育·四育合一”综合实践基地,即太山基地。该基地目前已挂牌国家示范性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已验收为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正致力于创建为国家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合面镇领导介绍说,太山基地预计投资达5亿元,规划面积近万亩,核心区近600亩,将打造成为一个建设集现代畜禽、特种种植、生物质能源、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并将其作为“四育合一”实践的主要载体。

  除太山基地这一核心基地外,近三年合面镇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社会教育基地45个,家庭教育基地80个,自然教育基地20个。其中,社会教育基地以学堂坡竹编基地为代表,家庭教育基地以杨家基地为代表,自然教育基地以手爬岩为代表。

  ——学堂坡竹编基地:建在凤坪三社。民国时期这里就办有学堂,学堂坡的名字由此而来。当地农民以竹编为业。一个编织技术娴熟的人,一天可以编5个背筐,一个月可以挣4000多元。凤坪三社仅竹编这一项,一年就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

  ——杨家基地:建在太山八社。租的闲置农房,成本极低。基地生活区420平方米,现可容纳60余名学生在此做饭、住宿、开展活动。门前,有一对联“家里家外,天伦人际真生活;农业农村,地头田间大教育”。

  ——手爬岩基地:沿路人文地理非常丰富,有天育亭、红石坡、猪儿石、鸡公岭等。水库已有55年历史,集水面积2平方公里,水质优良,可灌溉整个合面全镇。途中还有一个标本室,里面有动植物标本115件。

  “教育名镇”需投入大笔资金,“四育合一”实践依托基地建设。难道现代农村素质教育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巨额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事实并非如此。合面镇领导解释说,太山基地建设资金是按照“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项目为辅助”的原则投入。太山基地的建设主体不是政府,而是身为企业的太山生态公司。一方面,基地建设坚持以公司为主体,坚持走市场化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基地建设,将教育、旅游、农业发展、集镇建设有机结合,可以使资金投入效益达到最大化。

  如果“天人共育·四育合一”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巨额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那就意味着它缺乏推广价值,仅能在局部地区“实验”而已。因为农村教育经费缺乏,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仍是基本国情。

  正是出于这一考量,纳溪区提出“基地+非基地”发展思路。基地是“四育合一”实践活动初期的拐杖,最终目的是要丢掉拐杖,在“非基地”独立行走。另外,基地也不一定非得投入大量资金刻意打造,依托现有的历史文化、农业、旅游等资源就很好。理想的“四育”活动是不需要基地的活动,即“处处是基地,处处非基地”。

  如今,合面镇各学校已逐步实现基地活动常态化、校外教育课程化、课程评价系统化。据统计,仅2014年全镇有100余班次,学生7000余人次,教师500余人次,家长200余人次参加校外基地实践活动。

  纳溪区领导说,接下来,纳溪区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调整,完善综合实践体验馆建设,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向社会开放,接待近郊游客、旅游团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开展与周边地区教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并以此为示范,在全区范围内铺开,逐步将纳溪区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素质教育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师生特色游学目的地,打造成为泸州的一块特色教育名片、现代旅游品牌。

  推广合面经验,为现代农村素质教育谋出路

  教育的最好局面是政府重视教育、保障教育;学校担当教育、引领教育;社会感恩教育、参与教育;学生享受教育、受益教育。而“天人共育·四育合一”的实践为形成这样的局面开创了一条新路。

  通过3年的探索,作为试点的合面镇逐渐构建了较完整的现代农村素质教育模式,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逐渐完备。近年,合面镇被评为“泸州市义务教育示范乡镇”;合面镇中心小学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国家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获第二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等荣誉,其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入选国家课题;合面中学多次被评为“泸州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合面镇的试点探索,成为乡村教育的典范,迅速向全区学校推广。近3年,纳溪区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个、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11个、中小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16个。所有完小以上学校均有不少于2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并于2014年3月编制了《纳溪区“四育合一”指导大纲》,努力把“家、校、社、自”四育结合起来,对受教育者施之以内外兼修、四育并举的影响。

  以《纳溪区“四育合一”指导大纲》为依据,纳溪区各学校认真挖掘校本资源,编写校本课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护国岩小学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打造护国文化;绍坝小学结合有机茶基地的地理位置,围绕茶文化开展活动;白节镇中小学的竹文化、上马镇中小学的水文化都成为当地学校融入自己课程的特色内容……

  位于城区的河东幼儿园为了满足幼儿不同的个性需求,创建了开放式的户外体育场地,并巧用楼道空间,创设了“好吃一条街”、“安安理发店”、“科学探究室”、“动物诊所”等特色区角,编写了《纳溪味道》园本教材。同时,创设了白节云溪温泉、大旺竹海等情景,饲养了棉花坡兔子、天仙林下鸡等,在校园内实现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

  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育人功能的同时,纳溪区加强学校教育在“四育合一”的主导作用。将语文、数学、生物、美术等课堂学科教学和“天人共育”思想融洽,实现学科知识和家庭、社会、自然的共融共生。同时,将校内活动主题紧密围绕学生感恩教育、职业体验、生命教育等,实现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健康快乐成长。

  “四育合一”的成效如何?区教育部门领导说,教育是一个坚守务实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去量化。但是,从各方面的反馈情况来看,“四育合一”不仅没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反而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由检察院、法院2015年6月提供的数据显示,近3年全区社会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了40%;近3年,教育系统校园纠纷大大减少,家长对教师、教师对班子成员的投诉率大幅降低。他说,“天人共育”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四育合一”的实践,其目的最终要回归到“合一”,也就是学生的成长,兼顾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天人共育”就是要回归教育本色,让孩子回归到自然成长的轨道上。

  近两年来,纳溪区小学科技、艺术、德育、文学等素质教育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先进奖励。初中教学质量有36%的学校(共5所)进入全市农村初中前30强;高中教育成绩喜人,2014年、2015年应届高考已连续四年取得突破性增长。

  随着纳溪区“四育合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陆续迎来了区内外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观学习。今年,泸州市青少年宫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两批学生及家长共100余人,到合面镇学堂坡社竹编基地,开展基地亲子活动。

  纳溪区领导表示,下一步,纳溪区将以课程为引领,科学调整课程计划,深度改革课堂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基地建设为阵地,着力于学生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自立自强的好学生;以家庭、社会、社区为平台,着力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培养社会好公民;以自然探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科技素养,培养个性突出的各种专业人才。

  (祝帅 萧立 席卡)

(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http://c.mxgxt.com/news/view/227237

相关内容

“资教工程
我是明星—远程教育学院生日联欢会
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的路径
探讨"明星效应"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
青海:推进老年教育 丰富晚年生活
简历教育背景范文(八篇)
教育舆情分析报告.docx
百万粉丝课程销量为0,成人教育好做吗?
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中国十大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中国教育心理学十大关键人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