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与才的论述,没有比司马光说的更好的了
《资治通鉴·周纪》的开篇,司马光就通过这么一件事来帮助领导者理解如何明察才与德、如何选用合适人材,故事梗概如下:
晋国(此晋国为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瑶(即智伯)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但族人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虽然外表优、射箭驾车一流、伎艺(手艺或艺术表演)技能娴熟、善于文辞、为人刚强果断,但他待人不够仁爱宽厚。当他以那五方面优势把别人比下去又不怀有仁爱之心行事,就是才胜于德地去做事,一定会给智氏家族带来灭族之灾。但智宣子不听,智果看得透彻,只好在掌管族氏的太史那里给自己全家改了姓。最终,智氏家族在智伯的统领下果然亡族,改了姓的智果,全家独存。
对此司马光评论道:
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本来,才能和德行是不同的概念,而世俗之人却不能辨别这一点,往往错把才能和德行统称为贤能。这就是很多领导者用错人的原因。耳聪目明刚毅果敢叫做才能,品行正直中庸平和叫做德行。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题和统帅。(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行全备的人方可称之为“圣人”,才能德行全无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行胜于才能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能胜于德行的人称之为“小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大凡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假如没有圣人或者君子这样的人才可供选取,与其选小人,不如选愚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会挟持才能而行善,小人则会挟持才能而作恶(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持才能做善事的,善事没有做不到的;挟持才能做恶事的,恶事也没有做不到的。愚人虽然想做不好的事,然而他的智力不足以周全他去成恶,他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他去逞凶,譬如小狗搏咬人,人很容易制服它;而小人的智力足以实现他的奸邪,勇力足以发泄他的暴虐,这是如虎添翼般的凶狂,他们的危害不是更严重吗?
但凡有德行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的敬重;而有才能的人,往往得到人们的喜爱。被喜爱的容易得到亲近,被敬重的却容易被疏远,这也是考察人才者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被才能蒙蔽而遗忘德行的原因。(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从古至今,邦国的乱臣,家族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致于倾覆灭亡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岂止只有智伯一人呢!所以,治理邦国、管理家族的人,如果能够审视才能与德行的区别,知道把哪个摆在前,哪个摆在后,那么,还会怕发生用错人的事情吗?
说到选用人才,《资治通鉴·唐纪·代宗大历十四年》也收录了一则协律郎沈既济关于人才选举的意见。白话表述如下:
沈既济认为选用人才的办法,只需要按照三个标准来就行:德行、才能和劳绩。而不能舍本求末地凭看他的书法是否优雅、文理是否通畅、资历是否深长、言语表达或辩论是否流利、言谈举止是否恰当、待人接物是否得体等。
毕竟步履稳重、轻言漫语也并不能就表明一个人有德行;辞藻华丽、书法清秀并不能就表明一个人有才能;资历即便深长、屡受考核也不能表明一个人就有功劳。
经过潜心研究古今择任管人的办法后,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中央各机关内的负责官员,应责令宰相推荐任用,吏部、兵部都可以参加任用的讨论。六品以下的,允许州府自主征兆聘用,如果这中间的选聘有不公正的黑幕,那吏部、兵部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高发,从而惩罚那些不能谨慎聘用的人。更重要的是任用一个人才,要懂得要求他取得相应的成果、政(业)绩。如此一来,贤能之士不需要奖励就会被提升,无才无德的不需要刻意压制就会被淘汰。
博学书院,与您一起读国学精髓,传中华智慧。
网址:关于德与才的论述,没有比司马光说的更好的了 http://c.mxgxt.com/news/view/243069
相关内容
司马光论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哪个更重要?《资治通鉴》的一段论述太精辟了
《资治 通鉴》中关于德与才的论述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关于德和才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讲座|黄德海&刘铮:司马迁是如何成为司马迁的?
如何看待德和才之的关系
关干“德”和“才”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大学生德与才的关系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更加突出用人中“德”的权重
“女子无才便是德”?杨澜说:优秀的女人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