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与衰、荣与辱、京东几经沉浮,试看刘强东如何再创新史 三入世界500强,在国内与 阿里巴巴 分庭抗礼, 京东 作为我国第二大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翘楚,一直是各方人才想要...

发布时间:2024-12-17 07:11

三入世界500强,在国内与阿里巴巴分庭抗礼,京东作为我国第二大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翘楚,一直是各方人才想要跻身之处。

但最近的京东和刘强东显然不那么太平,2019年来先后“仙人跳事件”,“大量裁员,物流兄弟丢失饭碗”,市值暴跌……但这对刘强东和京东而言,可能只是一次水逆。并未触其根本,“东哥”的帝国依然很稳。

那么,刘强东是如何一步步创建其商业帝国的呢?

出生跑船世家,梦想有一支船队

刘强东1973年3月10日出生在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里。老家水比陆地多,祖辈世代行船讨生活,生活比较富裕,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搞公私合营,刘家祖辈的家产、船只没收后,刘家就走上了下坡路。

“文革”中,刘强东的爷爷被折磨致死,他父亲刘志成受牵连,也被迫从被迫从高中辍学,顶替刘强东死去爷爷的工作,每日在运河里跑船,每月工资12元。

跑船不仅工资低廉,生活还很辛苦,需要常年在外奔波,父母无暇照顾刘强东,只得把他丢给外婆照顾。

那时候刘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甚至在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刘强东还常饿肚子,几乎没有吃得饱过。

当时,玉米、红薯是刘强东一日三餐的主食。早饭,清水煮红薯、玉米馒头;午饭,红薯煎饼、玉米煎饼;晚饭,红薯粥、烤玉米。就连他吃的零食也是烤红薯,过年的时候,吃的还是用红薯熬制的京果。

红薯、玉米后来一度成为刘强东最为厌恶的食物,高中的时候,刘强东见到红薯和玉米就会吐。

小时候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刘强东的精神世界很快乐。他从小就是村里的孩子王,大家都称呼他“大强”。幼时玩伴说,刘强东经常会坐在一个草垛子上,对着一帮小伙伴发号施令,玩打仗的游戏。

后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刘强东父母购买了一艘9吨的小船,开始干起起祖辈的老本行。

颇有生意头脑的刘强东从小就开始盘算如何把跑船的生意做大。“小时候,我就觉得父母的商业模式做不大。那种作坊式的方式,永远只能驾驶一条船,区别不过是把40吨换成80吨,再换成120吨。他们为什么不创办一个船行,来赚租船的费用?

那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几百条、上千条船,而且都在海里。我曾经跟父母讲过,但他们听完后笑着说,‘这孩子疯了’。”

试图从政救国 弃清华理工转人文

父母不在身边,加上奶奶不识字,刘强东从小便学会了自己做主。1989年,在来龙镇读完初中的刘强东考入宿迁中学。初中毕业的时候,很多成绩好的同学选择考中专或中师,那个时候,中专和中师很吃香,因为毕业后,可以顺利分配到工作。

一般农村家庭出生、经济困难,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选择走这条路。以刘强东的成绩,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被保送上中专或中师。不过,刘强东早就打定主意,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一定要考到北京或上海的大学去,别的城市学校不考虑。

1992年7月高考结束,刘强东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在填报志愿时,偏偏填写了人大社会学系。

“我高中时候有一个老师姓齐,他鼓励自己的学生以后都要做官,造福一方百姓,在齐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理科班的同学最后都报考了文科专业。”在刘强东概念中,人大是“官学堂”,他想当然地认为,考上人大就可以做官了。

人大作为纯文科大学,它的金融、国民经济学等学科都是显学,以大众的眼光看,刘强东好歹应该选择这些热门专业。他后来解释,学金融、会计这些小专业没意思,学就要学统管这些学科的大专业。

“江苏文理兼招的专业中,感觉研究社会的社会学最适宜从政。” 1992年9月7日,抱着未来做大官的美梦,刘强东兴冲冲地到人大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同系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刘强东顿时感觉“从头凉到脚”。

第一学期开课后,社会系的学科设置让刘强东感到索然无味。社会学居然是统计男女比例、年龄结构之类的学问。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他同宿舍的兄弟出去追女生的时候,因为专业不好被人鄙视,这让他对所学专业彻底失望了。

仕途希望彻底破灭,走上创业之路

专业没前途,走仕途彻底没戏了,刘强东开始操弄起赚钱的事。初中时,大一时他帮人抄写3分钱一张的信封,没日没夜地抄,一个月差不多要抄写6万到7万个信封,月入一两千。在那个时代,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在300元左右,刘强东两个月兼职赚的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了。

1993年,刘强东上大二,他开始以二五折的价格到外面批精装书,然后到学生宿舍和各大写字楼去推销。

刘强东上大三,当选人大学生会副主席。在学习之余,他迷上了计算机编程。在机房里通宵学习,困了就在机房地板上睡觉,掌握了编程技术后,开始承接社会上的兼职项目。

大学时期参与了3个编程大项目,赚了20多万元人民币。刘强东自认为“在第一代程序员中还算是比较出色的”。

大三时,刘强东彻底摒弃了做官的想法,按理说,他当时是班长,又是人大学生会主席,不是没有做官的可能。但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刘强东的人生选择。

有一天,刘强东骑自行车出去办事,在停车时,自行车管理员向他收停车费。管理员跟刘强东说,要停车票五毛,不要票两毛。如果刘强东说不要票,管理员就可以把两毛钱揣进自己口袋里了,而不用上交给政府。

其实,当时在北京停放自行车是不用停车费的,后来,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的工作问题,就安排了下岗职工收取停车费的工作。

刘强东看到了人性的恶劣之处,他认为即便是一个下岗职工,在自己稍微有一点权力的时候,照样会贪污。刘强东认为自己没有改变整个社会风气的可能性。“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我就尝试改变自己,去创业。”

大四的时候,人大西门附近一个餐厅要转让,刘强东动心了。他用自己及从父母、亲戚处借来的24万元人民币,盘下了这家餐厅,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将之扩张为全国连锁店。

不过,这次创业让刘强东血本无归。刘强东那时还是学生,因为还要上课,每周只去店里两次。谁知,接手之前赢利的饭馆,不到半年时间,在他毕业前就赔掉了本钱。

刘强东当时是以一种“以心换心”的朴素管理思维管理员工的。他接手餐馆后给员工的食宿薪资都翻了倍,买菜和收钱都由员工负责,刘强东以为,自己对员工这么好,理应换来员工的卖命报答,但事实恰恰相反。

他真心相待的员工二锅头不喝,要喝京酒。采购者则10元/斤的牛肉会报12元/斤,而且为了多贪污,明明饭店只需要10斤,却非买30斤,不惜白白扔掉20斤牛肉,只为要贪那2元/斤的“差价”。

开饭店巨亏,让刘强东遭受了巨大打击,他变得一穷二白了。不过,通过这次打击,他学到了对员工的信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信任一定是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上的。这一用血换来的教训在他之后的创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学毕业进日企,精细化管理受益多

1996年7月,刘强东本科毕业,他进入日资企业——深圳日宝来福磁性健康用品有限公司工作,先后担任电脑担当、业务担当、物流主管等职。

刘强东工作的日宝来福是中国大陆传销界的“始祖”,当时传销是一个新商业模式,国家并未查禁。

日宝来福主要产品就是传销界鼎鼎有名的日宝来福磁性床垫,当时,公司从日本进口生产床垫的原料,然后在深圳宝安一家工厂生产。此时,中国人对传销还几乎一无所知。

为迅速建立起内地的传销网络,他们盯上了在校大学生。那时候要想加入日宝来福的传销网络,必须用1.5万元人民币买1张实际价值仅3000元人民币的日宝来福床垫。

在发财梦的诱惑下,一些大学生甚至借高利贷来参与传销。就这样,日宝来福与其他传销企业一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传销狂潮。仅过了1年,其在中国不仅有了分公司,传销商也发展到3万多人。1996年和1997年,传销在国内疯狂发展时,日宝来福月营业额达10亿元人民币。

当时,刘强东一个月的工资有4000元,除了每周和同事AA制聚餐外,他尽量存下每一分能省下来的钱。在日宝来福工作期间,刘强东对日本人精细化管理风格感受至深——日本人对于发传单这样的小事都有严格标准,传单发送的误差率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

但从1996年底,国家开始打击传销,日宝来福的业绩开始滑坡,在1997年4月,中国政府对传销下达“通杀令”,刘强东所在的日宝来福传销网络基本上被打垮,全国分支机构几乎全关闭,加之上海发生了浦东大退货事件,日宝来福传销网络最终全盘崩溃。

日宝来福的动荡,使刘强东萌生退意。1997年下半年,刘强东便辞去在日宝来福的工作,赋闲在家,这段时间成了他比较苦闷的日子。

不安分的“小强”再创业,京东雏形首现

1998年春节过后,刘强东从江苏老家回到北京,这次他决心要在中关村开创自己的事业。

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是中国草根创业者聚集地,“冒险者的天堂”,十足地“流金之地”,每天都有发财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发生,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刘强东。

从1998年3月开始,刘强东天天往中关村跑,他并不打算买东西,只是留心观察,偶尔也会认真与人聊上几句。经过仔细观察,刘强东终于发现了“中关村秘密”——原来,中关村大部分商户都是在“炒货”。

这些商户会在自己的柜台上摆满各类IT产品,从电脑、鼠标、网线到光盘,应有尽有,每家商户好像都是全品类经营似的。其实不然,柜台上的样品只是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其库房里根本没有现货。

当顾客被样品吸引,驻足柜台向商户询价的时候,商户会先装模作样与顾客进行砍价。在顾客确定购买意向后,商户就会派人偷偷地到其他柜台去找货,而此时,顾客会认为商户是派人去自己的库房拿货了。

但这种模式有一个难以回避的缺陷,那就是商户本身没有现货,临时找货,不能立刻找到货源,顾客在柜台前等待很长时间。

在这个期间就会有大约30%~40%的客户会因等待时间过长而走掉。所以刘强东仔细研究得出,如果他能缩短顾客提货时的等待时间,那他就能抢到生意。

想通这些后,刘强东便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12000元,到中关村海沙市场也租下了一个档口,买了一台电脑。用2300元买进了自己开门生意的“第一批货”——一台松下7502刻录机。

于是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海沙市场”,刘强东用自己和女朋友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成立了“京东多媒体”公司,卖刻录机、压缩卡和光盘。

刘强东的档口在二楼,客户很少上来,刘强东就用红布做了一条写有“光盘刻录机”的横幅挂在楼下,同时自己天天拿着宣传单站在楼下发,而其他商户基本没人打广告,很快,他赢得了一批客户。

后来,刘强东又去批发市场买来20款不同型号的刻录机,开始“炒货”。其标榜“两分钟送到”让很多其它柜台心动。很快,他又在海龙市场找了24个柜台,每个柜台放上一款刻录机做样品。

随后,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跟刘强东合作,几乎80%的刻录机产是他卖掉的,所以他和批发商也重新商议了拿货价。那一年,刘强东净赚30多万,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金融危机冲击,商业模式转零售

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对全球、包括中国市场的电脑及硬件销售带来了冲击。整个中关村的商家都进入微利时代,与之而来的是IT产品都在跌价,毛利越来越低,初具规模的京东多媒体也不无例外地受到了冲击。毛利率由1998年的7%下降到5%,全年6000万的销售收入,毛利却只有300多万。

无可奈何,京东只能筹谋转型,向分销商或是零售商转向。但在当时,分销环节的资源、物流平台、仓库等资源已被几个大经销商瓜分干净,凭京东当时的实力,撼动不了市场格局。而且分销商能获得的利润甚至比代理商更低。

仔细权衡后,刘强东决定做零售,当时国美电器的家电零售卖场模式是零售界的典范。刘强东便打起了学习国美电器运作模式的主意,为此,他几乎跑遍了国美在北京的各个门店。

2001年,京东第一家零售店开张营业,主要销售高端声卡、键盘、鼠标等毛利较高的电脑外设产品。刘强东和他的团队开始逐步摸索如何做好零售,他们从分析顾客的行为,转变导购员的促销方式,用了近半年时间,让员工的思路从代理转向零售。

幸运的是,京东的第一家店很快就赢利了,然后迅速扩张门店,甚至开到了沈阳。但在京东的线下销售事业如火如荼之际。2003年,“非典”爆发,由于恐惧染上“非典”,很多消费者都尽量减少外出,导致门店客流急剧下降。

“非典”使IT产品跌价极快,员工的工资、门店房租,一个都不能省,仓库里还屯着几百万的货品。“非典”期间,短短21天,刘强东就亏损了800多万,约占他当时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样的情况再持续下去,京东最多只能坚持半年。

无心插柳柳成荫,非典之乱走上电商路

为了止损,刘强东只能试着找别的方式。

刘强东去电信公司申请安装了ADSL,发动员工在搜狐、新浪的论坛里发帖,又注册了几百个QQ号,疯狂加好友,推销产品,均没什么效果。后来在cdbest,即当年刻录机普及时最有名专业的硬件论坛上发帖,被硬件发烧友版主看见,才有了第一批网上客户。这第一批客户要么是玩家,要么是论坛版主,在网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经过他们的推荐,京东逐渐聚集起了人气。

刘强东尝到甜头后,找人成立了京东论坛,并专门安排一位员工处理网络买家的需求。“非典”得到控制后,京东线下业务渐渐恢复,但刘强东也没再贸然扩张,而是维持了之前12家门店的规模。

惊讶的是,京东网上的订单一直持续不断地增加。截至2003年年底,京东网上收到的订单累计已超过了1000个,有时一天达成的交易甚至比一个线下实体店还多。这时让他不得不重视起电子商务的潜力,他开始了研究亚马逊、eBay等几个主要电子商务网站,于是也筹建起了自己的服务器和网店。

于是,刘强东开始招聘技术人员开发京东商城。2004年1月,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启用域名www.jdlaser.com;2007年6月,成功改版后,京东多媒体网更名为京东商城,启用域名网页链接,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国内B2C市场。

刚做电子商务时,京东连一辆像样的货车都没有,刘强东只能把自己的老款红旗车给员工拿去拉货。当时京东资深副总裁孙加明24岁,他每天一大早开车去接中关村批货的两名同事,并千方百计把各种货物挤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拉回公司。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整年。

到2004年底,刘强东仔细查看了后台数据后发现:尽管网上业务几乎不赚钱,但订单月增长率达到26%,即一年增长16倍。

刘强东当即决定关闭实体店,彻底转型做电子商务。可是当时京东12家连锁店占到公司销售额的90%、利润的95%。放弃95%的成熟市场,去抓5%的不确定市场,这对于常人来讲是不能理解的。

当刘强东把这个想法向京东六个部门经理征求意见时,只得到了两票支持。且部门经理们一致认为,这两种模式之间不存在冲突:一个规模大,一个发展快,完全可以同时运作,没有必要非放弃哪一个。

刘强东则坚持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一个公司也是如此。当时,京东公司规模还很小,一定要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点,才能获得一些竞争力,分散用力只能是找死。所以讨论了一个晚上,刘强东终于说服所有的部门经理。

在2005年中期,京东关掉了所有的线下门店。2005年底,京东线上收入3000万,比2004年增长200%,其中光磁产品贡献了大部分收入,一张光碟,其他店面卖3元,拿40%~50%的毛利,京东卖2元,薄利多销。

京东的未来豁然开朗。如果在2004年,京东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可能就没有后来百亿级规模的京东网上商城了。

资本助推速发展,困难重重建物流

如果1998到2006年是京东打基础,原始积累的阶段的话,那么从2007年开始,京东就借由资本的力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进入全品类扩张期,从IT产品,到数码通信、小家电、大家电、日用百货,再到图书,京东从3C电商成为了一站式消费平台。

不过,快速成长的京东也遇到了麻烦,这个麻烦来自于京东如今的护城河——自建物流。那时候,中国的快递行业没有完善规范的物流体系,服务质量差、暴力分拣等现象屡见报端,京东70%的客户投诉来自物流,客户投诉物流送货慢、货物损坏严重。因此,刘强东萌生自建物流的想法,但这在投资人看来是疯狂的,需要长期大量资本投入的自建物流战略规划无疑是一场豪赌。

因为自建物流,京东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刻。2008年正值资本寒冬,在刘强东将第一笔融资用完后,没有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愿意掏钱拯救这个仿佛无底洞般,不知何时能盈利的企业。熬到2010年,京东才获得了高瓴资本2.65亿美元融资和5000万美元追加资金。

这期间,刘强东一天最多看了5只基金,一个星期最多见了42个投资人,提同样的需求,说同样的话。一个月间,34岁的刘强东便愁白了门庭正上方的头发,但这些并未拖慢他前进的步伐。

拿到融资后,刘强东“再接再厉”,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仓库,建立物流站点,自建物流体系。2017年,京东正式成立了物流子集团,并宣布共建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开启企业物流创新之路。

全面放开的京东物流发展增速极快,但营收状况却并不乐观:在刘强东写给京东物流员工的那封内部信中,他是这样说的:“京东物流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23个亿,这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亏损了。这还不包括内部结算盈余(京东零售的内部订单),也就是说,如果扣除内部结算,京东物流去年亏损总额超过28亿……如果这么亏下去,京东物流融来的钱只够亏两年的。”

翻看近两年的京东财报:2017年,京东运营亏损20.7亿,2018年的运营亏损增长至51.3亿元,同比增长了147%。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由物流业务“贡献”。

有了亏损,就要想怎么止损。从高层陆续离职,到如今的京东基层快递员(“刘强东的兄弟”),底薪被取消,揽收任务加剧,公积金缴纳比例或将从12%下调到7%,京东的变化十分巨大,据网上爆料,就在四月份,京东自有物流系统快递员陆续离职了400人,这几百号人的离职,引得京东内部人心惶惶。

然而外部情况对京东物流而言也难言乐观,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0-2018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复合增速高达46.89%,而2018年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行业增速放缓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多元化主体的竞争。

除了几乎在2002年就占据了快递界半壁江山的“四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快递、百世汇通、韵达快递)和顺丰外,电子商务巨头、物流企业等以及社会资本也在加速挤入快递服务领域,例如:苏宁等电商企业,中铁快运、东航快递、德邦物流等物流企业均已获准经营国内快递业务。

此外,联邦快递、联合包裹、雅玛多(中国)运输有限公司、欧西爱司物流(上海)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等5家外资快递企业也开始经营国内包裹快递业务,新的市场主体都在不断涌入,市场竞争极大加剧。

至于京东物流是否能突围,还是只能做困兽之斗,刘强东再次站在了转折点上

网址:盛与衰、荣与辱、京东几经沉浮,试看刘强东如何再创新史 三入世界500强,在国内与 阿里巴巴 分庭抗礼, 京东 作为我国第二大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翘楚,一直是各方人才想要... http://c.mxgxt.com/news/view/244427

相关内容

京东公关逆袭,刘强东如何秒杀阿里公关
刘强东内网罕见发声!京东将如何变阵? — 新京报
京东十年:刘强东之下内部权力的两股势力、三次更迭
透视刘强东事件下的京东:性丑闻如何影响公司价值?
“京东大佬”刘强东:心爱的2个女人
马云和刘强东,背后的深层次联系!(深度)
【风云四十年】刘强东与他的草莽人生
刘强东:马云,你错了!
京东遭遇成长烦恼 谁在看空刘强东?
网红企业家 | 刘强东现象、罗永浩现象与贾跃亭现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