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价亦舒的前半生?
狗血电视剧算什么,亦舒本人的前半生才算得上峰回路转,波澜壮阔。
倪亦舒,出生中产家庭,倪匡的妹妹,两人与金庸一同被誉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香港女作家亦舒和哥哥倪匡
亦舒是天才少女,14岁便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因为笃信自己能过得好,干脆大学都不上,中学就为《明报》当记者,采访起了当红明星。
就这一件事,就可以理解亦舒的狂和傲,理解她怼李嘉欣著名的“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理解她说“做人最重要姿态好看”。
她家境好。对衣食住行讲究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在专栏里写,买了一件新的猄皮大衣,首先要做旧,把手肘磨花了,才肯出门。典型的old money品位。
少年得志,家境不俗,难免天生傲气,滋出任性。因为写字是一份不被约束的工作,采访明星又见腻了大场面和市面,亦舒在作品里,明目张胆地嫌弃坐地铁上班——
“几个人合用一个办公室是可怕的”。(跟她后期提倡的职场女性也是有点矛盾)
“30岁前不戴钻戒,不坐豪车,那是女人的失败。”(这个倒一以贯之)
也因为这份狂妄,第一次婚姻就陷入危机。
倒追画家蔡浩泉,对方越不理她越来劲追,父母反对,她到尖沙咀摆桌酒就把自己嫁出去。
生下儿子蔡边村后感情日淡,她又刚烈,很快离婚,最终变得不再认这个儿子。
儿子蔡边村回忆,只在11岁时见到妈妈,尔后去德国当了导演拍出《母亲节》,喊话想找到妈妈。
亦舒的选择是不回应,只用PO在微博上的自家选段来当喊话。
狠到这份,也是世间少有。亦舒的决绝,可见一斑。
陈志云:之后就是亦舒了,这个真有拍拖了吧,还记得是《明周》封面,指亦舒为何会爱上一个演戏的人?
岳华:她是否爱我,我不太清楚!(吓?你不清楚?这个有拍过拖吧。)有,有拍过拖,我们还同居呢。(那为何不清楚她是否爱你?)因为她的性格……比较特别,她是个颇特别的女仔。
从前我们常跟简而清聚会,许多时是我驾车,郑佩佩坐车,她又坐下来,我们经常一起去玩,是一起认识的。后来,郑佩佩走了后,我亦会跟她到简而清的家,我只知当时她跟她先生……其实我也不知她的先生是谁,我们很谈得来,她又替邵氏写什么《香港影画》……是这样开始的。
在一起后又互不信任,最狠的时候,把刀插在岳华的床上,这件事,实在算不得是她提倡的“做人要体面”。
她的侄子,倪震写过一篇短文,描写亦舒离婚之后某天,因为一点事,把倪震抓过来毒打一顿,还是那句,“做人最重要是体面”,可她本人,并没有笔下的女主那么淡定。
讲真,不服而狂妄的人,生活中往往就会承担更多的灾。但这一切经历,加上她的天赋,让她变得更加洞悉人世。
那些年,她的价值观影响了一代人。
她的小说,不能粗糙地归置为言情一栏,毕竟,你见过哪个言情小说,对第三者的态度,一直是“退出”——“抢走的都不是爱人”。
她写职场,传授的都是在社会立足做人、现代人都用得上职场的规则——“又讲中文又讲英文是很肤浅的做法;手不要老去摸头发耳环,这叫做搔首弄姿;在室内一定要脱掉墨镜”。
她写好东西,告诉女人,任何情况下,都值得去拥有好东西,对钱尊重——“内衣要红的,实在没有,用棉的,别挑鲜红”。
与张小娴的慵懒和琼瑶的绵羊精神比,亦舒和张爱玲,都算得上女权主义者。
但比起张爱玲,亦舒又少了一份薄凉。把男欢女爱里的人性说得透彻到凛冽,但也没有绝望和黑暗。
某个意义上,亦舒的文字也是她的疗愈,是孤独处的自我劝说,是寻找更多认可的武器,是她最后的盔甲。
“结婚仿佛黑社会,不进去,不知道有多可怕,进去了,知道了,又不能说”。
任何一个人离开你,都并非突然做的决定,人心是慢慢变冷,树叶是渐渐变黄,故事是缓缓写到结局,而爱是因为失望太多才变成不爱。
毛咏欣看她一眼,“你我受过大学教育,年纪在三十岁以下,有一份职业,这样的女性,已立于必败之地,在父母家,在办公室,在男伴之前,都需忍完再忍,忍无可忍,重新再忍。”承欢问:“没有例外? ”“咄,谁叫你知书识礼,许多事不可做,许多事不屑做,又有许多事做不出。”
正值热播的《我的前半生》被很多人诟病,彻底失去了师太的意境。
其实仔细想来,电视剧和原著的结局是异曲同工的——
原著中的故事情节照样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漂亮单纯的家庭妇女,只懂得分辨高档开司米,生完两个孩子后,被医生前夫出轨,在情爱里兜兜转转一圈,最后又嫁给多金的建筑师的故事。
亦舒的女主角,口口声声喊着——
你可以不够强大,但是你不能没有梦想。如果你没有梦想,将来你就只能为別人的梦想打工,这一路你可以哭,但你一定不能停。
但最终,也是需要男人来搭救。
喜宝,天才的设定,考上了剑桥法律系,功课出色到教授们都喜爱,但最后她的美满结局是什么?给超级有钱人家当了二奶,即便是二奶,遇到了有钱人也要抓紧,学业只是跳板,说放弃就放弃了。
亦舒笔下的男主角,《一点旧一点新》里面的男人,整天生活在加拿大的一个湖上,与世隔绝,看漫天大雪,驾一舟独木,但他操纵全世界的金融市场。
有没有想到,可以控制金融局势,但随时为罗子君服务的贺涵?
但矛盾的是,亦舒的女主角们,也并不真心在意她们选择的男人。
《我的前半生》最终嫁得好,她欣赏着无名指上白金指环,为“简直不能相信的好运”,志得意满,像猎物得手。
喜宝的话就无需复述,她恪守的爱情观十分实际,世人皆知: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
亦舒的女主角们渴望爱情,但并不渴望对等的精神交流,甚至从智商上鄙视对方,本质的想法依然是,男人是长期饭票,男人是背景音乐,但男人又能没有?
黄玫瑰、姜喜宝、苏更生、蒋南孙、吴珉珉……这一群气场如此强悍的女主,在故事的结尾,统统要男人的恩宠,却也没有低下自己的头。
师太笔下的女性,说到底确实有一分自私。
《我的前半生》原著中子君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她生了女儿,婆家冷落,终得儿子,母凭子贵,宠成无能。离婚后孩子成绩一落千丈,奶奶求助,她不屑:“两百元一小时的家庭教师的事情,我管不到。”潇洒离开。
想起她的一句名言,“人的天性便是这般凉薄,只要拿更好的来换,一定舍得。”
亦舒写了很多职业女性,这种奋斗精神,给漂亮的女主角加了一个独立的外壳。
但遗憾的是,这个独立也是手段,潜意识依然需要世俗认同的搭救。
《我的前半生》里,黑字白纸写了:婚姻仍然是最体面的制度,婚姻仍然是较理想的下场。
亦舒本人有天分有能力有机会,但无意耕耘钻研,打着“只要读者共振,无需成大师”的心态,在职业追求上,实则无心。
于是,那一些为了独立而付出的奋斗,到头来变得那么轻飘飘,像改头换面、需要被人关注欲望的改头换面。
亦舒小说映射了很多明星,仔细想,女主角不外乎两种:贵族和美而狠的小姐。
首先是美,不够美的女人,不会出现在她的小说里;
然后是,家庭背景好,即便是暂时窘迫,也带着一种“终会脚踩祥云而去”的傲气;
最后,必须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算成了家明,也会被嫌弃“戴的不是江诗丹顿,品位是弱了一点”。
亦舒的那种独立,是建立在太多原始资本上的独立。
亦舒的小说,都以林青霞王祖贤级别的美人为型,又以自己身边上流社会背景选材,不是能耐捞女,就是天生贵族。
逆袭也好,独立也好,说白了带着太多命运的馈赠。
这里面包含的感情,亦舒就像对待奢侈品,带着辜青斯机(Kutchinsky)的,看不起看着卡地亚的,说“都是些暴发户”,自带一种强烈的鄙视链。
但为了体现自己高级,而强化对其他同类的偏见,本身就是一种没格局的行为,并不高级呀。
即便强悍透彻如亦舒,用倪震的话说,也过了好多年颠沛流离生活,最终通过相亲得到港大教授,又拼死生下女儿,为了教育,远赴加拿大,才得到了那些温暖和人间烟火。
所以,即便如师太那么风华正茂,照样要仰仗着人性里的那一点幸运,最终才平复了自己的内心。
把亦舒为圣经,过度要求凡夫俗子们奋斗奋斗,放在北上广动辄被黑“有2000万人在假装高潮”的阶级换代,显得言不由衷。
其实什么是独立,谁能三言两语说的清楚?是香奈儿说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休息,无所事事让我厌倦”;还是王菲云淡风轻地“这一世夫妻缘尽,我还好,你保重”?
我只知道,真正的自由是很强大的人才拥有的事儿,但谁都别太狂,因为没有人可以算的过时代和命运。
对待命运这件事,真的要始终要保持某种敬畏。
知道我们沧海一粟,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幸福不是有的太少,而是要的太多;也会知道,幸福这件事,有时候只是平淡的另一个托词,保持耐性和温暖,忌买椟还珠。
网址:如果评价亦舒的前半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250417
相关内容
亦舒:17岁退学、22岁抛夫弃子,她前半生比《我的前半生》更狗血亦舒:19岁生子,也曾当“小三”,她的前半生发生了什么?
《我的前半生》:亦舒是致敬鲁迅,电视剧是趋从市侩
亦舒『如何说再见』系列
插足郑佩佩,19岁结婚生子拒与儿子相认,亦舒的前半生堪称狗血剧
亦舒的“已过时”与“正当时”
亦舒是怎么评价尤敏的? 尤敏与曾江关系
刘亦菲演绎“玫瑰的故事”背后 真正的“亦舒女郎”是“师太”自己|文艺评论
亦舒的陈年八卦
亦舒教你如何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