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离职明星基金经理揭露行业内幕
来源:认真的天马(ID:tianmatalk)
肖志刚是我很喜欢的一名公募基金经理,以性情直率、敢说敢言而闻名。
我经常向他咨询一些关于公募基金的刁钻问题,这篇精选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公募基金。
文章比较长,建议先转发朋友圈再看,以防后面找不着。
01关于高点卖基金
问:请教肖总,在2015年5月,大盘已经处于明显的高位。估计基金经理这时候很清楚卖出去的基金后面大概率会亏钱,但看到基金依旧大卖,基金经理此时的内心是种怎样的心情?
答:首先,肯定超过一半的经理认为这次不一样,6000点只是时间问题,我印象很深。他们的心态是,立功的机会到了,6月3日有一只新基金建仓,东财乐视涨停。
其次,另外一小半谨慎或踏空的人,自然觉得发基金对自己不是好事。因为亏钱责任早晚自己担,吃肉没赶上也就认了,至少别再挨打吧。
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办法是少揽活,新的基金能不管就不管,挂名了那是没办法,但内部分得清责任就行,最好能多挂几个人名字,外面也能少挨骂。
对基民的赚亏,倒没想那么多,不会特别对待,总觉得吧,不买这家也会买那家,无非在哪亏的问题。
股市赚钱亏钱吧,不能深究,戴志康当年坐庄的时候,某天高位出货了一只股票,高兴啊,下楼路过散户大厅,听见一个老太太更高兴,说那个牛股今天终于给了上车的机会,满仓踏实了。
老戴心善,从此信佛,不再坐庄了。
02关于基金经理内心想法
问:请教肖总,公募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基金“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的问题?
答:之前写了一篇“基金经理为什么越来越难”,讲的是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的博弈关系。这里其实有好几重的博弈,包括高管与股东的博弈,基金经理与高管的博弈,销售与高管的博弈。
这里有一个关键背景情况,就是公募员工的年收入构成中,年终奖占比较高,一半是普遍情况。
很多基金经理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考虑到资金的期限问题,比较青睐那些外资属性的资金来源。对基金经理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长期的思考与布局。
也就是说普遍认为公募的资金来源是国内的个人投资者,太短线投机了,在这种压力下做投资很难。
但这种想法我一直不太认可,因为我认为公募基金的钱是永续的,只要不清盘,业绩就一直是连续的。
规模大一点小一点倒是其次,反正大多数基金经理的考核跟规模不直接挂钩,就算挂钩也不影响长期理念的践行啊。
直到有一个基金经理跟我说,别看公司老吹有多少多少客户,其实啊,就一个客户。
我才恍然大悟,这话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唯一的客户,就是自己公司的老板,有可能是投资总监,有可能是总经理,总之是那个决定他下岗与否,决定给他多少奖金的人。
因为老板的存在,会每年来算一下账,基金经理于是只好按照一年为维度来安排自己的工作。
那老板为什么一定要每年算一次账呢?因为国内几乎所有基金公司的高管,都是职业经理人,也都是靠工资奖金过日子。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公募牌照只发给持牌金融机构,不发给个人。
同时,总收入里奖金比例又很高,那当然应该向股东争取啊。这个时候,基金经理的业绩,基金管理规模就成了向股东、董事会谈奖金包的最重要筹码。
这样就解释通了为什么基金公司除了争业绩排名之外,更热衷于规模排名,甚至用货币基金冲年底规模。
银行在以前有存贷比约束的年代,冲一冲分母即存款,满足监管,这我还能理解。但基金公司干嘛冲呢?直到把这个事跟奖金挂钩我才理解了。
到这里就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正是因为基金行业的奖金制度,导致了基金经理的短期行为。
这个观点的另一个印证是,全国社保、外管局储备司这样的体制内机构,年终奖占全年收入的比重极低或者可忽略,领导员工都是如此,他们当然也就不会有短线投机的动力与压力。
国外的机构,其实很少国有企业,很多时候基金经理自己就是老板,所以大概率也不存在委托代理困境。
目前多数基金经理的收入跟规模是不直接挂钩的,有时多管一只基金不加一点工资的,这一点其实就决定了基金经理没有兴趣多管基金,更没动力在高位卖基金。
那么,基金行业的奖金制度为什么是这样?
一个原因是收费模式有关,另一个原因是外在大小年太明显,得激励大家抓住大年。
收费方面,努力卖一次基金,以后年年收管理费,那就要重奖当年卖基金的啊,所以还不能实行那种把奖金都摊到平时工资的制度,否则没激励作用了,要想激励,那就得工资低奖金高才行。
类似收费模式的是卖寿险的,那些保险经纪人卖趸交保险的提成,好像能占到首期保费的一多半了吧。
像广联达这种转云的公司,对销售的激励制度应该也要变的,值得研究一下。但广联达面临的外部客户还是相对稳定,可以给销售人员定今年卖100个账号,明年卖120个,在这个基础上算奖金。
但基金行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太快,属于看天吃饭。
定少了吧,万一碰上行情好,奖金相对于白给,老板后悔,于是年中追加任务。
定多了吧,碰上股灾没完成,老板还得给奖金。
只有碰上行情差任务少,或者行情好任务多,老板还能守信用,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概率老板会违约的。
老板跟基金经理的博弈尚且可以用排名来解决,而老板跟销售的博弈更难。
这阵子发了那么多爆款,你们都不知道那些踏空的老板有多丧心病狂。
销售的最优策略就是在高点多圈规模,多储点过冬,努力做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高管们跟股东博弈的时候,要么靠业绩,要么靠规模,所以高管与股东的一个博弈,衍生为高管与基金经理,高管与销售的两个博弈。
现在指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算是高管与基金经理这个博弈的妥协,不跟基金经理玩了。剩下高管与销售的博弈,依然在继续。
在基金公司其实性价比最高的,是不参与博弈的中后台员工,离职率最低,最难的是高管,也是离职率最高的,我甚至怀疑比基金经理离职率还高。
有一次无意中混到一个基金公司高管论坛,一个个总经理轮流上台骂基金经理,从头到尾。
无论是高管还是销售,卖完基金就不负责了,典型的管生不管养。
这几方角色中,对投资者的负责任角度看,也就基金经理还算站在投资者这边,所以我前面文章写的结论是,公司收割基民的同时也坑了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