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被指抄袭,有多少人在等着陈丹青出来回应?
木心在国内文坛,真是一个异数。十几年前,因为画家陈丹青的奋力推介,长期旅居美国的木心在近八十岁高龄,以天外飞仙的姿态横空出世,为国内读书人所知,然后是文学圈的奔走相告,文人之间的接力抬轿,出版商的组织运作,著作的大量出版,甚至被乌镇旅游项目操盘手当做一张文化名片来打,通过他大大提升了乌镇的旅游热度,最后到他84岁去世时,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以“文学大师”的名号盖棺定论的。
短短几年,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神”被造了出来,其速度几乎可以用“目不暇接”来形容。
▲乌镇木心美术馆
如今又是十年过去,这神像忽然有了裂痕,眼看就要崩解、垮塌了,而且毁神的速度比造神更快,几乎就在一夜之间,看得人那叫一个瞠目结舌。
我最早是2月9号看到有人在讨论,木心被指控抄袭了,然后了解到,原来是南京大学有位叫卢虹贝的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文中详细考证梳理了木心公开出版的著作中存在的大量非原创性内容。但奇怪的是,这篇论文发表时几乎没有任何反响,时隔多年之后却忽然被人翻出来,成为一个持续发酵引发讨论的话题。
完整的论文在知网上应该可以搜到,不方便登录知网或者嫌原文太长的,可以看“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网站上发布的一个缩略版,或者在某乎“如何评价木心?”问题下找到答主“一本书”的这篇整理,看几眼就能一目了然。
如果想更快了解核心内容,那我试着给大家概括一下吧。
首先“文本再生”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我在网上搜了下这个词,几乎全是跟木心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这个说法,完全就是作者为了写论文生造的一个概念。之所以造这么个词,也许就像很多人猜测的,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木心的地位还摆在那里,他的拥护者还是挺多的,直接在标题里说“抄袭”可能会太惹眼。
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出于学术规范的需要,学者写论文首先追求的是表达严密,卢虹贝在论文一开始就界定了她所谓的“文本再生”,“是指作者以他人的文字作品(原文本)作为原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程度较小的改写,形成自己的作品(再生文本)。原文本与再生文本有着显而易见、不容回避的直接联系。”然后她还在内容摘要里直接指出,木心的一些再生文本属于抄袭。正文里也专门用了一节篇幅讨论“文本再生”与抄袭的关系。
也就是说,卢虹贝并没有回避木心有抄袭行为,只不过她认为,在抄袭的认定上要谨慎,判断是否抄袭的界限有时候是比较模糊的,毕竟也还存在比如演绎、用典、戏仿、拼贴等等文学手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她觉得“文本再生”这个概念,可以把所有这些情况都包括在内。
要我说,还可以用一个更直白的说法,就是“非原创”。木心著作里面有大量的内容,都是非原创的,是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这已经成为木心一个惯用的手段。比如他有本书叫《诗经演》,明确表示就是对《诗经》的再度演绎,把中国经典和西方体裁结合起来,每首都改写成十四行。
举个例子,《诗经》里面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肯定是《秦风·蒹葭》,木心是如何改写的呢?我把原文和木心改写版列在下面,大家对比看看。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心改写版:《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止
水之湄
水之涘
白露未已
蒹葭采采
在木心看来,这改写凝结了他的智慧,就可以当做他的作品,也的确有读者为之击节赞赏。但在另一些读者看来,这就是把差不多的文字和意象有选择地重新排列组合而已嘛,这如果还不叫抄袭那什么才叫抄袭?这样的作品就不够资格署自己的名字出版卖钱呀。
《诗经演》至少明确承认了有改写行为,而且即便没承认,因为《诗经》太经典了,大部分读者都能一眼看出来。但木心著作中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大量的改写加工是取材自不太有名的作品,而且也没有向读者注明,这就比较有误导性了。
比如他还有本诗集叫《伪所罗门书》,据卢虹贝考证,全书共79首诗,光她找到原文本的就有76首,这几乎就可以确证,整本书都是根据别人的创作加工改造而成。我看了看卢虹贝举的几个例子,差不多就是把别人的散文拼接然后分行,改写成了诗体,比如下面这个对比,左边是一位波兰作家的原文,右边是木心改写后的成果:
但是让读者发现真实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因为那些原作都不知名,而且书上也没有明确标示出每首诗改写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只不过诗集前言中有这么不起眼的一句话:“如果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加上诗集的名字叫《伪所罗门书》,根据这个“伪”字,特别有心的读者或许能猜出这些诗是怎么写的,但这个概率一定很低,多数读者都会想当然认为是木心的原创。
还有很多改写的作品,连一点暗示都没有,完全就是以原创的姿态出版的。卢虹贝在论文里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这里只引用一个,就是木心比较有名的一篇文章叫《上海赋》。这篇散文长达数万字,被很多人称赞写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髓,木心自己也颇为得意,但这篇文章中的一节《吃出名堂来》,被指出和台湾美食作家唐鲁孙《吃在上海》一文在某些段落高度重合:
唐鲁孙比木心年长二十岁,是很资深的美食作家,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的重合没被人早点指出来。还有一个让我吃惊的发现是,唐鲁孙和木心在大陆的作品集,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他们编辑难道没发现任何问题吗?
根据卢虹贝的整理和统计,木心的“文本再生”以诗歌为主,也有一些小说、散文。借用的原文,主要来自西方作家,也有少量来自中国古代和现代作家。“文本再生”的方式,有的是把一篇改成另一篇,有的是把多篇整合成一篇,其中多数“文本再生”都没有注明来源,让读者误以为是纯原创。
下面这组图是卢虹贝的一部分统计结果:
还有几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点,比如木心借用得比较多的一个中国作家是周作人,但他又说过一些周作人的坏话,《文学回忆录》中就有一句:“周作人算是爱读闲书的,可惜忙于小玩意小摆设,捡了芝麻,忘了西瓜。”他还在采访里说过“周作人没有创作性,只是闲谈。”既然看不上人家,干嘛还要去借用人家的东西呢?或许是觉得自己比周作人写得更好,化腐朽为神奇了吧。
据说木心的英文并不好,这一点也很让我吃惊,原以为他长居国外,人又博学多识,应该看的都是外文原版书吧,现在才知道,他看的都是中文译本。(豆瓣上有个网友对此刻薄道,这像极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根据微信公众号文章了解当地的新闻。)更神奇的是,木心根据中文译本改写的那些国外作家的作品,然后又被翻译成了外语,被介绍到国外,形成了语言的套娃效果。比如他有篇小说叫《魔轮》,是根据古希腊作家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译本(1984年吴永泉译)改写的,然后又被童明翻译成英文。以前只听说“出口转内销”,现在见识了原来还有“内销转出口”这回事呢。
木心有篇文章题为《恒河莲花姐妹》,是写印度的,被一位联合国驻印度的外交官读到了,觉得写得好,遇到木心还问他是不是在印度住过很久,可事实是木心根本没去过印度,那篇文章内容都是查资料“文本再生”得来的。事情到这里还没什么,更让人呆住的是,外交官跟他的这段交流还被他原原本本写到了另一篇文章里,当做趣事一则,根本不觉得这种写作手法有任何问题。
好了,关于那篇论文的介绍就到这里。这篇论文引发讨论后,又有不少网友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比如在某本书上看到的外国作家的文章和木心书里的文章高度相似,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要谈谈我对此事的看法。
写文章的人都知道,适当引用别人的创作,这是难免的事情。我写篇公众号,也常常要收集资料呢。但引用是有边界的,我上面的内容就大量引用了卢虹贝的论文,这里要向卢虹贝致敬,感谢她做了这么耐心细致的工作,让我们读者对木心的了解前进了一大步。你看,如果所引用的内容在我的文章中非常重要,我就必须注明这些内容的原始出处,让大家知道是谁的贡献,而不是拿来放到自己名下,说是我自己发现了木心的“文本再生”现象。虽然我也付出了劳动,对论文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但这种劳动是次要的,主要功劳还是要归于原作者。至于一边将别人的创作据为己有一边还要讽刺原作者功力不济,这种事我就更做不出来了。
是否注明来源,这一点很好认定。而现在对于抄袭的认定,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到底加工到什么程度才算自己的作品而不算抄袭。我写这篇公众号,为了表示我是在原创而不是简单挪用别人的论文,我除了要注明论文来源外,还要对信息做深度加工,在归纳整理、罗列信息之后,我还要对这些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你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分内容,就属于我的原创,这些想法是我自己的,没有借用任何人。
从木心生前发表过的言论来看,他应该也不认为自己是在抄袭。《文学回忆录》里他说过这么一句:“天才者,就是有资格挪用别人的东西。拿了你的东西,叫你拜倒。世界上只有这种强盗是高贵的,光荣的。莎士比亚是强盗王,吴承恩这强盗也有两下子。”而木心又是很有自信的,他应该也觉得凭自己的天才,就是有资格挪用别人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看过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看过吴承恩的《西游记》,我们应该都会承认,莎士比亚和吴承恩确实都在前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独有而且卓越的贡献。如果没有吴承恩,《西游记》可能就只是一些模糊的传说,那些取经路上的精彩细节,还有孙悟空的性格魅力,都是吴承恩赋予的。传说只是骨架,吴承恩造出了血肉。但是木心的再创作有什么独有且卓越的贡献呢?他有没有生花妙手让平平无奇的素材提升到新的境界呢?这是一个要打上大大问号的问题。
也许我的文学素养还不足以评判,但我还是要说,就算是挪用和改写,我也没见过保持别人的文章大意只是改换个别字词顺序就能成为一部属于自己的新作品的。中国古典文学里有非常多的化用前人的例子,比如王勃名篇《滕王阁序》里最有名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庾信的一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但王勃只是借用了庾信的一个骨架,构成句子血肉的四个关键词都是自创的,让整个意象都焕然一新。而且,《滕王阁序》之所以伟大也不仅仅因为这一句,全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只占了文章很少的一部分。再说了,古代的创作规则和当代也不是一回事,那时候还没有著作权法,也没什么出版盈利体系,创作更多只是文人之间的诗酒唱和抒发情感而已,拿古人说事并不能成为辩护理由。还有好多人认同“天下文章一大抄”呢,如果信奉这套逻辑,就更没法聊了。
但我也不愿意把木心说成是窃取别人创作果实的“文贼”,我相信他是有自己真诚信奉的创作法则的,只不过那套法则已经过时了,和当代社会不相兼容。
▲中年木心像
要知道,木心1927年出生在浙江乌镇,是旧时代过来的人,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年过半百才去美国,过上了安稳日子,并开始在台湾媒体发表文章。他的做派,他的观念,都不免染上旧时代的色彩。十几年前他在中国大陆刚刚声名鹊起时,最吸引人的一点也正在于那“旧”,仿佛从民国穿越而来的遗老遗少。大陆因为各种革命运动被斩断的文脉,在他身上保留下来,给续上了。
这套说辞被大量用在对木心其人其文的宣传上,原本其实也不算错的,但问题是,然后呢?仅仅因为他“旧”,他接续了文脉,他就是文学大师了么?
怎么可能那么简单!文学大师需要的远不只是接续文脉,不只是博闻强识,更重要的是原创性的才华。木心或许是个很好的读书人,一个不错的文学鉴赏家、文学评论家,但是很可惜,他没有原创性。
那个年代,还有多少饱读诗书的中国人,侥幸躲过战火和政治运动,去了海外,如果让他们后来现身,个个都能代表中华文脉。可他们没有木心的好运气。
木心的好运气,在于他恰好在美国结识了陈丹青这帮年轻的留美人士,给他们讲课,让因为文革荒废学业的陈丹青们恶补了一番文艺知识,又因为他本人强大的人格魅力,让陈丹青深受震动和感召,认他为师尊。而陈丹青离美回国后,又因为清华辞职事件,成为媒体的宠儿,那些批判教育体制的言论在媒体上广为传播。那个时候又正好碰上我们媒体尺度的一段松动期,可以公开谈论比较敏感尖锐的话题,而陈丹青又特别善于表达,言辞犀利,击中的都是国民痛点,随便一出口就是一条引发疯转的标题。
他还特别会写,《退步集》、《荒废集》都一时间洛阳纸贵。于是他就趁着自己在国内最有话语权的当口,把他最敬爱的师尊木心,介绍给全国读书人,也介绍给他出书的同一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又特别善于运作。还有,陈丹青当时在媒体上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两千年文脉已断”,而木心的横空出世,恰恰就是要来接续文脉的……一切就是这么机缘巧合,其中只要一个环节漏了,木心就不是现在的木心了。
▲青年陈丹青与中年木心
我是陈丹青的忠实读者,几乎看完了他所有的书,也全程目睹了他是怎样推介木心的:在接受的报纸、杂志、网站访问里,在自己的书里,在文化沙龙活动里,在视频节目里,不厌其烦,苦口婆心。除此以外他还要维护木心的名声。前两年音乐家郭文景质疑木心的种种说法,用词比较直接,陈丹青立刻就坐不住了,回复了郭文景一段话,是严词谴责,也是为师尊正名。当时还把姜文拉下场给他俩劝架,写了一首诗发在易中天的公众号上(详情可戳这篇:姜文劝架,请别开骂),一时间也在文艺圈闹得沸沸扬扬。
我对陈丹青的这种热情也曾感到过疑惑,学生对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炽烈的感情呢?我不理解。这种感情明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师生之情,特别是他后来还操持了木心回乌镇养老的各种杂事,比大多数子女对父母还要尽心尽力。而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写的那篇长长的悼文,看得我简直是头皮发麻,那么近距离的感受死亡,对死亡过程那样的纤毫毕现,那样深沉的哀恸和追思,在我绝对是前所未见。请恕我冒犯,我觉得这只有用“爱”来解释了。木心有不少文章诗歌涉及过同性恋题材,但陈丹青是娶妻生子了的。我觉得木心和陈丹青之间的爱可能超越了同性恋,与肉体与性别都无关,那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共振与依恋吧。
▲中年陈丹青与老年木心
所以我相信陈丹青推介木心时的虔诚,他是真的觉得木心了不起,真的想要大陆的读者赶快认识到这块“瑰宝”。他年轻时在纽约听木心上课,就觉得自己特别无知,而木心什么都知道。木心的那种风采,一定深深感染到了陈丹青,对他的成长有过巨大的影响,是被他当成人生导师来看待的。
但是那些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灵魂共振,外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我得承认,即便我那么爱看陈丹青的文章,可是对于木心的大多数著作,我读不进去,领略不了,只觉得佶屈聱牙,总是故意用一些生僻词汇,文意又很涩,不通畅。只有那套《文学回忆录》,因为是口述体,比较好读,我才终于读完了。从那套书中我也能感受到木心的人格魅力,他那巨大的让人望尘莫及的阅读量,他穿行于古今中外大大小小无数作家作品的那种游刃有余,他信手拈来的那些饱含智慧的金句,还有他臧否人物的那种强大的自信。甭管文学史上多大的腕儿,他都可以平视之,甚至藐视之。
现在想来,那些让我叹服的金句,很多可能也不是木心原创的,而是书里看来的,经过他化用的。《文学回忆录》这套都不能算是正经著作的书(因为是他讲文学课时陈丹青的课堂笔记),最后能成为木心最畅销的代表作,也再正常不过,因为他就是评点文学的才华大于创作文学的才华啊。
我看过的很多作家都缺乏原创性,只会掉书袋,比如蒋方舟、张佳玮、止庵、熊培云、许知远等等,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嘛。但若是把这样的作家捧为文学大师,就是贻笑大方了。我刚提到的这些作家至少在掉书袋时还会注明原作者,对被引用的作家还会毕恭毕敬,像木心这样不标来源还理直气壮觉得抄袭有理是天才行为的作家,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经过木心“文本再生”的那些作家,大部分都已经作古了,而木心本人也已经去世十年,所以不存在著作权纠纷和赔偿的问题。但卢虹贝的论文及其引发的讨论还是有意义,最大的意义就是对木心文学价值的重新评估。
这几天我都在等着陈丹青出来回应,我觉得以他对师尊的热爱,是绝不可能坐视其被大范围批评而不理不睬的。可现在事情发酵都四天了,他还是没有发声。是因为词穷,觉得无可挽回,还是大受打击没缓过神来?我猜不到。
这事如果说告诉我什么道理,那就是,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我再怎么喜欢陈丹青,也不必爱屋及乌喜欢木心。读不进木心的书,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凡事一码归一码,人生导师和偶像说的话也不可全信,或者当你真正成熟,就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人生导师这回事了。
网址:木心被指抄袭,有多少人在等着陈丹青出来回应? http://c.mxgxt.com/news/view/300467
相关内容
陈丹青与木心: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木心美术馆乌镇开馆 陈丹青:木心与中国文艺界毫无关系
“我们在黑夜中相拥” 的背景旋律被指摘疑抄袭吴青峰的作品…
陈丹青称不想谈木心:觉得自己可以歇歇了
izna 出道专辑封面被指抄袭 newjeans
郭文景的率真与陈丹青的私心
陈丹青海外磨就的自由灵魂
一幅画卖1.6亿,却被叫“流氓画家”?陈丹青究竟是怎样的人?
陈丹青:在海外我们都是奴才!
肖战杂志封面被指抄袭超模?摄影师都是陈漫,她偷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