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心法》: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育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如何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呢?作为孩子建立的第一个关系,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成长的心法》,朱永新 著,湛庐文化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4年1月
近年来,教育界、心理学界都特别关注“关系”的问题。过去,教育界更多地关注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等,这些都是和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但是,我们逐渐发现,如果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的“关系”,一切都没有意义。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只有好的“关系”才能成就好的教育。这是学者们通过很多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让我们更好、更深刻地思考了“关系”和教育的内在联系。为什么呢?三年疫情让许多父母和孩子在一个空间里相处的时间比以往更长。我们本以为在这段时间里,如此亲密的陪伴会使亲子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家庭教育也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事实上,的确有一部分家庭在这两个方面做得很好,父母抓住了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机会,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建立了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也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成效。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相当多的家庭里,亲子关系反而变得紧张了,这是为什么呢?过去,很多父母是“影子父母”,平日里跟孩子见不上几面。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父母像警察一样紧紧地盯着孩子,对孩子的批评和训斥变多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于是就变得紧张了。很多地方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孩子的问题行为变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育是人与人的互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往往就很难收获成效。因此,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就认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这句话是说,如果没有从情感上接受,孩子们就难以吸收道理和知识,就算起初理解了,以后也会丢掉。因此,教育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教育的基石。仔细想一想,我们在学校的成长历程不也是如此吗?你喜欢上什么课?如果喜欢上语文课,那你多半是先喜欢语文老师,然后再喜欢上他(她)的课;如果喜欢上数学课,那你多半是先喜欢数学老师,然后才会喜欢上他(她)的课。其实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建立关系,那些高明的老师和父母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了关系,教育才能真正地开始。
电影《如父如子》(2013)剧照。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在这里,我想提5个关键词:尊重、信任、规则、爱、陪伴。我认为,只有重视这5点,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平等关系
才能更好地互相尊重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尊重”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孩子尊重父母容易,父母尊重孩子不容易;员工尊重领导容易,领导尊重员工不容易;地位低的人尊重地位高的人比较容易,地位高的人尊重地位低的人不容易。尊重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关系平等。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你是我生的,你不听我的怎么行啊!”父母很少会想到,孩子跟他们一样平等。
我曾经看过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故事。苏联有一位著名作家,有一天晚上他出去散步,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先生行行好,给我点吃的吧。”这位作家在包里掏了很久,但什么东西都没掏出来,因为他晚上出来散步时既没带钱,也没带吃的东西。于是他说:“对不起啊兄弟,我什么都没带,真的很抱歉。”没想到这个乞丐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先生。”作家就更内疚了,他什么都没给乞丐,乞丐还这么真诚地感谢他。乞丐继续说:“先生,你给了我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你把我当人。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不把自己当人了,那些孩子追我、用砖头砸我,那些狗追着咬我。本来今天我想乞讨到一顿饭就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你称我一声‘兄弟’。为了这声‘兄弟’,为了感谢你把我当人看,我也得活下去。”一声“兄弟”、一次尊重,救了一条人命。
同样,孩子也会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当父母把孩子看作比自己低一级的人时,父母并没有做到尊重孩子。如果父母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跟孩子一起协商,一起讨论,孩子自然愿意和父母交流。因为,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更有尊严感。有了尊严感,孩子就有了信心和能量,就能更好地成长。因此,我觉得父母和孩子学会互相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2018)剧照。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中,人类五大需求层次呈金字塔结构,最下面一层是生理需要,最上面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第二层。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应该是平等的。我认为,父母建立这样一种平等的意识是非常关键的。
孩子没有得到信任
就不可能有自信
信任在教育中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信任往往基于我们对孩子的基本假设: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目前,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信任孩子,我们以一个很高的标准衡量孩子,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标,忽视了很多孩子离这个标准还很远,这些孩子也就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实,教育应该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的过程,而孩子没有我们的信任就很难有自信。我曾经讲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都配置了一个成功的密码。只要找到这个密码,就能成功,即成为最好的自己。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还在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信任孩子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电影《海蒂和爷爷》(2015)剧照。
前不久,一个故事让我很感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都是“985工程”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后来又去了美国的一所常春藤大学做博士后。这两个“学霸”以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培养出新一代的“学霸”。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学习很糟糕。他们想不通为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么差,进而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任。后来,这对夫妇慢慢发现,他们的孩子除了成绩差一点,其他方面都很出色,比如,他的身体素质很好,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对爸爸妈妈也特别好。他们的孩子还非常喜欢烹饪,并且无师自通,能做一桌子好菜。这对夫妇吃着孩子做的菜,品味着幸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他们开始学着信任孩子,不再用学习成绩来要求他。渐渐地,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也很好,有这样的孩子也很幸福,不一定非要让孩子上好的大学。上好的大学的目的不也是追求幸福吗?
其实,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做一个烹饪大师,让他做一个受别人欢迎和尊敬的人,也非常好。总之,信任是教育的一大前提。信任孩子,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就能开心地成为他自己。父母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会信任父母,这是一个相互的行为。
让规则来管理
而不是人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前提。为什么我会把规则放在爱的前面呢?因为让孩子感受到爱容易,而正确认识规则不容易。很多家庭的规则都是由父母说了算,比如,父母会规定孩子今天不能做这件事,明天一定要做那件事,只能玩一个小时电脑,或者干脆就不能出去玩。凭什么就应该是父母说了算?就因为父母这个身份吗?好的规则一定是双方共同制定的,父母如果想得到孩子的尊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信用的人,就要从制定家庭规则做起。孩子跟父母一起制定规则,双方平等地坐下来讨论,规则才能真正地体现成效,否则再好的规则都是摆设。
电影《美丽人生》(1997)剧照。
甘肃省平凉市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地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这个孩子也有一对非常优秀的父母,父亲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在新冠疫情期间,孩子要上网课,但父母不能时刻盯着孩子。这位父亲就在孩子的电脑上安装了一个软件,用来监督孩子是否在学习。父亲发现孩子在6堂课上,有3堂课都是打了卡之后就偷偷地玩游戏了。于是,父母把孩子狠狠骂了一顿,任孩子怎么辩解也没用。这个孩子最后跳楼了。如果这对父母能事先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规则,规定好玩游戏的时间以及奖罚细则,就可以让孩子更有意识地管理自己,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规则,也就是契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里,好的管理就靠两大法宝:一是法律和规则,二是道德。
自古以来,中国主要靠教化和刑罚两种方式进行管理:教化的作用主要是让人拥有良好的品格,让人能够更好地成长;刑罚的背后则是规则。我认为,一开始就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事实上,亲子关系在很多时候是不平等的,因为规则往往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当孩子做不到时,他就会想要违反规则。如果规则是孩子与父母一起协商制定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个规则是我自己定的,我要说话算数”。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比较好地遵守规则,父母就能通过规则来管理孩子。如果父母今天高兴了,就让孩子随便玩,明天不开心了,就不让孩子玩,那就没有规则了。父母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变化无常,不能让孩子觉得家里无规则可循,也不能让孩子觉得规则都是由父母制定的,那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有分寸、有节制地爱
而不是溺爱
“爱”对父母来说似乎很容易,但只有“智慧爱”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天然会产生的一种情感。我们看过各种动物的爱,但是只有人类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智慧爱“,因为只有人类才懂得如何真正科学地去爱孩子,爱得有分寸、有节制,而不是溺爱。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这样一份爱,一份无法比拟的爱,一份只有父母才能给予的血浓于水的爱。当孩子真正信任父母,相信父母无私地爱着他的时候,他一定会用更多的爱来回报父母。
电影《寻梦环游记》(2017)剧照。
为什么很多孩子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他们跟父母的关系会那么紧张?因为他们不相信爱,我认为这是目前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智慧爱”?这是父母需要认真考虑并研究的问题。孩子需要的是一份有分寸、有节制,但又无时无刻都能使他们感到幸福的爱。
陪伴并不意味着
全时空地在一起
陪伴是我想特别提出的一点。很多父母的确没有好好地陪伴孩子,因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基本上也是正值青壮年的父母在工作上打拼的关键时期,工作上的琐事往往让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很多二三十岁的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到处奔波、忙碌,根本无暇好好陪伴孩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影子父亲”“影子母亲”,很多人为了省事,就把孩子送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其实,对孩子来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无法代替父母的。此外,父母们一定要清楚,你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想跟他们待在一起,他们还不一定愿意呢!父母要好好地珍惜孩子的成长关键时期,尽量多和孩子待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有幸福的童年回忆,也能让父母拥有一段非常幸福的亲子时光。
在我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每个暑假都带他到一个地方去看看。现在回头想一想,我觉得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跟孩子一起到全国各地游玩的时光,而这些时光是无法再来一遍的。如果我现在再和我的儿子说“今年我们一起出去玩吧”,他就不一定愿意了,他可能有自己的安排,毕竟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寻梦环游记》(2017)剧照。
很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其中就讲到了陪伴的问题。陪伴当然不只是父亲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的事情。三年疫情期间,许多父母有很多的时间与孩子朝夕相处,时刻陪伴着孩子,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陪伴好孩子?因为那是低品质的陪伴,而低品质的陪伴还不如不陪伴。陪伴并不意味着随时随地都待在一起。很多父母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跟孩子相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陪伴呢?我前面讲到的亲子旅行是一种非常好的陪伴方式,当然这种旅行不只是简单的看风景。如果你把旅行视为简单的看风景,那么陪伴的质量也就降低了。其实,旅行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你到一个地方旅行时会发现,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旅行的时候,你和孩子可以运动,也可以与他人交流,旅行的过程完全可以变得非常丰富多彩。为什么研学旅行现在那么“火”?我觉得原因就在于研学旅行非常有意思,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跟孩子一起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陪伴方式。运动具有互动性、竞技性,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参加运动比赛,孩子都会非常投入,觉得非常有趣。
亲子共读以后,
父母和孩子会有共同的语言
当然,还有一种重要的陪伴方式,就是亲子共读。
20多年前,我发起了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有十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其实,“营造书香校园”不限于校园,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个书香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我曾经讲过:“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里的书房。”父母花很多钱去择校,还不如好好地陪伴孩子读书。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培养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孩子今后一定会有较好的发展。
苏州大学的唐晓玲教授写过一本书,叫《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唐教授本来想在书中写我的读书故事,后来我建议她写我们新教育人的读书故事。因此唐教授搜集了大量的新教育实验案例,这些案例充分地表明,书香充盈的家庭往往都是非常和谐的家庭,都是拥有良好关系的家庭。这是因为,亲子共读以后,父母和孩子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愿景。父母和孩子有了共同语言以后,教育就能真正开始了。
我曾经讲过一位山东父亲的故事。这位父亲是一个知名的企业家,经常在外面喝醉酒回家。后来,开展新教育实验的老师要求这位父亲跟孩子一起读书,他“被逼无奈”地跟女儿一起读书。读了一个月以后,他就发现,读书比喝酒有意思多了。有一天,几家人聚在一起,女儿就在饭桌上问爸爸:“谁是你的夏洛?”其他人都不知道夏洛是谁。原来,父女俩刚刚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讲的是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的故事。当小猪威尔伯就要被送进屠宰场时,蜘蛛夏洛为了救它,就在门上织了三个字——“王牌猪”,一下子就让小猪威尔伯的主人和村里的其他人惊呆了,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小猪威尔伯因此活了下来。后来,每到关键时刻,蜘蛛夏洛就会织出一段精彩的文字来帮助小猪威尔伯。这本书讲的其实是友谊,是真诚,是爱。对于“谁是你的夏洛”这个问题,只有读过这本书的父女俩才懂。所以,共同的阅读生活能带来高质量的陪伴,如果只是简单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和父母有可能会变成同处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电影《夏洛的网》(2006)剧照。
即使父母与孩子不在同一个空间,也可以在精神上通过亲子共读、相互交流的方式走到一起。现在有很多留守儿童和父母不常年住在一起,如果可以经常通过视频交流、分享彼此的所见所闻,其实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陪伴不一定就是指在同一个时空里的陪伴,精神上的陪伴也很重要。
父母不要总想着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要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旦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好了,亲子关系和谐了,教育就开始了,孩子就可以在良好的关系中阳光地成长了。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基石。关系好了,教育才会好;关系好了,孩子才会好。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重读《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这本书的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与哲学教授,也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在儿童的大脑、心智和学习方式这些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强调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重要性,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观点之一。
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优秀成绩,或者考上了名牌学校,找到了高薪体面的工作,不是孩子们的这些“高光”时刻,而是你与孩子们在一起时身心上的愉悦,你真正享受的那些与孩子在一起的点滴时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最美丽的教育风景。
本文选自《成长的心法》,较原文略有删节修改。已获得出版方授权刊发。作者:朱永新;摘编:何也;编辑:张进;导语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本文含《时间的刻度: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广告。网址:《成长的心法》: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300699
相关内容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与双鱼座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专题(九):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怎样与婴幼儿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第七课 与父母和谐相处——《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教案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需放下自责,觉察到自我愤怒,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于导游如何与游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文400字(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