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海外文学的代表人物:纪伯伦
纪伯伦·哈里尔·纪伯伦(1883——1931)是本世纪初阿拉伯海外文学的代表人物,诗人兼画家。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个美丽的山村,父亲是个贫穷的牧人,对宗教没有多少兴趣;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马龙派教徒,温柔而善良。纪伯伦在父母的疼爱和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爱和“美”日后成了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打击下由衰败走向覆亡,西方帝国主义趁虚而入,瓜分了中东。被封建和殖民统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黎巴嫩人民,纷纷流亡海外,带着幻想到资本主义世界寻找出路。一八九五年,十二岁的纪伯伦和兄妹一起跟随母亲来到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加入了侨民廉价劳动力的大军。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两年,攒下一点钱,把他送回祖国,学习阿拉伯语。贝鲁特的四年学习生活加深了纪伯伦对本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也加深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一九〇二年,他回到波士顿,不料几个亲人相继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只剩下一个小妹妹和他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像抹布一样被贫穷之手抛来抛去”的悲惨命运,促使他开始深入地观察社会、探讨人生。
一九○八年,纪伯伦经人资助,到法国学习绘画。他利用一切机会遍访欧洲文化名城,接触了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和流派,这对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早在一九○七年前后,纪伯伦就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叛逆的灵魂》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人民的觉醒和反封建斗争。一九一二年他由欧返美定居纽约之后,更把主要精力投入了文学创作活动。以后十多年,他好像打开了创作的闸门,源源不断写出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其中,用阿拉伯语发表的有《泪与笑》、《行列圣歌》、《折断的翅膀》、《暴风雨》等;用英语发表的有《疯人》、《沙与沫》、《先驱者》、《人子的耶稣》和《先知》等。这些作品或表现对宗教和生活压迫的反抗,或描写东方妇女的苦难和不幸,道出了阿拉伯人民的希望和心声,所以在海外和阿拉伯本土,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一九二〇年,已负盛名的纪伯伦和一批志同道合的阿拉伯作家、诗人,组成了以民族民主为旗帜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并担任会长。这些海外作家冲决了阿拉伯旧文学因袭保守的堤坝,形成了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支巨流。
在纪伯伦的所有作品中,散文诗集《先知》居于最突出的地位,被认为是他的“顶峰之作”。这部作品想象丰富,感情深沉,比喻新奇,充满哲理,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堪称“纪伯伦风格”的典型。诗人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的智者形象,通过这位智者渡海归去前对依依惜别的群众的临别赠言,就爱与美、生与死,罪与罚,法律与自由,宗教与善恶,理智与热情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借智者之口谴责了“喜欢立法,却也更喜欢犯法”的当权者,揭露了“用言语换取他人劳动”的剥削者,并谆谆告诫善良的人们:“我愿你们全心全意地歌唱,却不愿你们在歌唱中迷恋。”《先知》一问世就得到各方面的称赞,不胫而走,被译成了东西方二十几种文字。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曾于一九三一年把这部作品译成了中文。
纪伯伦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态度是相当严肃的。他十分厌恶那些消遣性的作品,主张要用“血”来写作,认为只有用“血”写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灵魂”在他看来,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表达入民大众的思想和感情。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所以他嘲笑那些甘当“上帝的奴仆”、一切听天由命的愚人(《掘墓者》);对不怕狂风暴雨,敢向命运挑战的弱者极表同情和尊敬(《雄心勃勃的紫罗兰》)。
纪伯伦与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也有其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他曾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作品中有时流露出愤世嫉俗,悲天悯人的情绪,在描绘爱和美的理想境界时,往往持有超阶级的观点。语言风格上,虽然比较平易,但有时也有追求深奥而近于古涩的倾向。
网址:阿拉伯海外文学的代表人物:纪伯伦 http://c.mxgxt.com/news/view/308922
相关内容
揭秘诗人纪伯伦哪国人 诗人纪伯伦的生平简介纪·哈·纪伯伦经典语录
纪伯伦
纪伯伦在中国
组图:著名诗人纪伯伦的绘画作品 曾师从罗丹
海伦娜·伯翰·卡特
纪伯伦全集(共7册)
布拉德伯里编年史
威尔特·张伯伦
纪伯伦《先知》:这是我思考1000年的书,爱、美与生命是我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