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闽、台、粤客家地区的“妈祖”崇拜
“妈祖”,又称为“天上圣母”、“天后”,在我国闽、台民间奉为救苦救难的海神。据传,天后,本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父愿,五代时官都巡检。自幼聪颖,八岁读书,性好佛。十三岁遇老道士元通,授以要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海上救人。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升化,时年二十八岁。从此,常穿朱衣,乘云气,巡游岛屿,受到乡里的爱戴,号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崇宁间,赐庙,额名“灵神”。元代天历年间,更额名“灵应”。元统二年(1334年),加封“辅国”。至正间,又加封为“感应神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加封“天后”,并敕建祠原籍。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书“赐福安澜”,悬挂于福州南台庙宇,并命沿海各省,修祠致祭。自是崇奉日盛。 旧时,客家聚居的闽西南、粤东、粤北以及台湾等地,均普遍崇奉妈祖。本文拟对此作简略概述与剖析。
一、普建庙、宫。客家人奉妈祖为神,将对其供奉与祭礼之所名曰“庙”或“宫”。如:福建长汀城东门有“天后宫”①,福建武平县溪东乡有“天妃娘娘庙”②,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有“天后宫”、“天后庙”③,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兴福乡马鞍潭岸有“天后宫”④等等。
二、祭祀时间,各地不一。除多在旧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之外。还有:春秋祭祀。如,民国《仁化县志·祀典》卷二载:“天后,岁以春秋仲月诹吉致祭。”此俗的形成,笔者以为,是因为客家人保持了二月和八月行扫墓祭祖的中原古风,故将祭妈祖的时间也并在其间举行。又有:正月出游。如,广东河源地区有正月十三日、十六日、十九日奉诸庙天后神出游之俗。总之,客家地区祭妈祖的时间,三月二十三日为通例,春秋和正月则为特例。 三、祭典形式,相当隆重。有的客家地区,在妈祖诞辰之日,奉神出游,顶礼膜拜,排宴演戏,盛况空前。尤以福建汀州、广东河源、台湾苗栗等地为甚。据《客家风情》一书“民间祭祀信仰的神明”条载: “清代福州建有汀州会馆,八县(长、杭、武、永、宁、清、明、连)共有,祀奉妈祖。每年到妈祖生日,会馆张灯结彩,排宴演戏以示庆祝,汀州八县的旅省同乡都可参加宴会、看戏。” 同治《河源县志·岁时》卷十一载:自清代嘉庆以后,每年正月 “十三十六分日恭奉北庙、东庙天后神出游,俱本日还宫。十九恭奉阿婆庙天后神出游,次日还宫。均先于新城东门外教场结厂以为驻跸之所,邑中士庶竞以童男女扮演古事于神前为导,多至三四十队,凡神所经过,门户必设香花室烛,极其致敬。惟阿婆庙还宫,驾经新城南门外,是日男女聚观于南门,罔不下万人,尤为盛景。年习为常。” 台湾新编《苗栗县志》卷二,第七节“妈祖诞辰”载:
“旧历三月之二十三日,相传为妈祖诞生之期。先期,本县各乡镇赴北港进香者,数以万计。事先,由发起人组织筹备委员会主持其事,凡进香男女,概报名参加,谓之进香团,或乘火车,或骑脚踏车,旧时且有步行者,皆分别编队,由队长率领前往。一路浩浩荡荡,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参杂其间,皆服装整洁,标帜鲜明,虽行军之盛,无以过之。既至,则焚香礼拜,请其神灵而归,置于乘舆之中,鼓乐前导,环游街市。然后置之于庙,群备牲醴,顶礼膜拜。一面则搭台演戏,以酬谢神灵西伏之恩。家中则治肴设酒,宴会亲朋。其盛况数日犹未已也。” 四、流传源远,不下数百年。客家地区的妈祖崇拜之习,始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从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可断定早在明代以前。其据有三: 一是康熙《武平县志·祠庙》卷三载:“天妃娘娘庙,在溪东乡。”清初康熙年间所修的福建武平县志载,其时当地已有妈祖庙,表明此俗在明代已流行。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妈祖庙不名“天后”而名“天妃”。而“天妃”之称,行于元、明以前。据《元史·世祖本世十二》卷十五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六月癸酉,“诏加封南海明著天妃为广佑明著天妃。”如上述,入清后,即康熙二十二年始有“天后”之封。这是闽西南客家地区崇妈祖俗流行于明代以前的铁证。 一是光绪《嘉应州志·祠祀》载:“天后庙,即《文志》所云天妃宫也,在上市。”这表明,粤东客家地区妈祖庙名称,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明代以前名“天妃”,入清后始称“天后”。前后演变,线索分明。 一是同治《河源县志·岁时》卷十一载:“先是正月十三日奉天后出游,至十五还宫,名曰‘麒麟会’,自明季至乾隆间皆然”。这是方志直截了当言明,粤东地区早在明代已行妈祖崇拜。 五、来自闽南民系,并非土产。在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中,其来源有两类。一是在客家地区本土产生的特殊信仰。如山神崇拜,许多客家地区设“三山国王庙”。不仅大陆,而且台湾客家人也行此俗。这是与客家人的山居环境密不可分的。一是外地传入的。如,海神妈祖崇拜,即是此类代表。笔者之所以下妈祖崇拜始发于闽南民系的断语,其据有:一是传说中的妈祖林默娘,祖居地在闽南人聚居的莆田,而林姓又为闽南大姓。这一切都为这一传说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方色彩。一是后世崇拜妈祖之“本庙”,也设于闽南地区。福建崇拜妈祖,也以闽南人最为热烈。如,台湾新编《新竹县志·宗教志》卷八载:“以湄洲妈祖庙为本庙。本庙以外泉州、同安两妈祖庙之信徒最多。”
台湾妈祖庙中心,在闽南人聚居的云林县北港。据台湾新编《新竹县志·宗教志》卷八载:“台湾殆以北港妈祖宫为本庙,各地信徒每年多于妈祖诞辰前后,结伴往北港进香。”台湾编《苗栗县志·人文志·人口篇》卷二则载:“本省妈祖之庙,规模最大在于云林,本县各地之妈祖庙,大抵皆由此处分支而来”。陆正平《北港名胜朝天宫》⑤一文也写道:北港朝天宫即妈祖庙,“是本省规模最大的庙宇,寺有全台湾三百几十个妈祖庙总庙的称号。” 而北港所属的云林县,其居民祖籍多为闽南人。故人称“云林县住民多漳籍,习俗与漳大约相似。”⑥特别需言明的是,台湾妈祖庙之源头——北港妈祖庙,最初是由当地闽籍居民根据湄洲僧人传入的神象建造的。据陆正平《北港名胜朝天宫》一文说:妈祖庙,“位于北港镇中心区域,建自逊清康熙三十三年。习俗相传:是时,福建省湄洲‘朝天阁’有一僧人树壁,奉‘天上圣母’神像来台,道经北港,附近居民多为闽籍,极其崇奉圣母,爰经集议,建立小庙供奉。”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座云林北港的妈祖庙,也成为台湾客家人朝拜的中心。据周朝宗《云林风俗》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本县北港称‘妈祖生’,南北香客,多赴北港行香,粤庄尤盛。”按:所谓“粤庄”,系指台湾客家人居地。姓又为闽南大姓。这一切,都为这一传说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方色彩。一是客家人虽不断向近海地区迁移,不断向海外拓展,但那是后起之事,是生齿日繁以后为扩展生存空间所致。就其祖居的闽粤赣边区基地而言,则是在丘陵山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早期是不太可能萌发海神崇拜的;一是在客家人的居地中,福建比广东的天后宫建得要早,分布更为广泛,故可证此俗系由闽入粤。至于台湾客家人的妈祖信仰,受闽南语的人之影响,至为明显。 从妈祖崇拜由闽南民系传入客家民系一事表明:客家人南来后,与早已定居当地的闽南人等族群之间,在文化习俗上存在着彼此交流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六、落地生根,并非偶然。妈祖崇拜之所以传入客家地区,并得以长期流行,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归结起来,其内在因素有二:一是客家地区有“重淫祀”的旧习。无论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佛道巫觋等等,在客家地区都颇为盛行。以客家人聚居的广东梅州地区为例,在清代就有名目繁多的“祠祀”。计有:真武祠,真武宫,盘古贤王宫,汉帝宫,白鹤宫,文昌祠,三神宫,玄帝宫,五谷宫,奎义阁,文昌阁,五显宫,五显庙,关帝庙,三山神祠,三山公五宫,水府宫,武帝庙,龙母祠,三山国王宫,梅溪宫,北帝宫,北帝庙,蓬瀛宫等等,可谓不胜枚举。由于神灵繁杂,致使后人难辨其详。如,清·黄铁香《石窟一征·礼俗》卷四载:“俗多事汉帝公王,露天为坛。每祭必椎牛享之,不知何神。” 黄铁香系清代著名客家学者,连博学如他都说不上“汉帝公王”为何方神圣,可见客家神灵真是泛滥成灾了。在如此氤氲宗教氛围的客家社会里,毗邻地区的妈祖崇拜顺利传入并得以蔓延开去,这就不足为奇了。一是客家人从内地纷纷向海外拓展所必需。有人说,一部客家历史,就是一部和泪醮写的向外拓荒史诗。客家人侨居海外,始于宋末元初,明末清初逐步进入高潮。迄今客籍华侨、华人遍布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其数当在五百万人以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历尽飘洋过海之险恶与艰辛,为求得渡海平安,故崇奉妈祖之风日炽,是势所必然了。试比较一下,在闽粤赣聚居区的客家人中,妈祖崇拜以福建、广东为盛而江西则衰,就不难得出妈祖崇拜在客家地区的传播,是与其地的海外拓展之风的长消联为一体的。
网址:试析闽、台、粤客家地区的“妈祖”崇拜 http://c.mxgxt.com/news/view/432907
相关内容
被“分裂”的神格: 妈祖宗教属性的历史辩析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妈祖乩童是如何选出来的?
给郭台铭托梦的妈祖,究竟是怎样一位“女神”?
林公文化牵两岸 扩大闽台“朋友圈”
闽台携手妈祖之光晚会 两岸巨星吸引三万观众
信俗文化搭桥 台胞组团赴闽谒祖恳亲
妈祖是何方神圣?台湾首富郭台铭为何如此崇奉?细听妈祖的传奇!
台湾最强第一天后的称号,只有妈祖当得起
英国小哥感受“天下妈祖回娘家”,台湾夫妻为“守护妈祖”定居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