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仔细的看了一遍,竟然有感动落泪!感怀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为永恒,为他们的不朽的形象感动,为故事中的质诚淳朴感动,为七仙女那美丽淳朴的大眼睛感动,为董永的憨厚善良感动。可惜,经典的人却在现代的封建法西斯的十年中含恨离开人世!让人扼腕!剧中他们的经典唱段是人性中最美丽的精华!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先了解两个明星的经历,然后再看看原剧!会有收获的。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多么熟悉的唱腔,多么优美的曲调,每当人们听到或唱起这一曲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就想起了忠厚老实的“董永”王少舫,想起了聪明善良的“七仙女”严凤英。他们二人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的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及戏曲故事,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回忆。当年他们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表演,使得《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至今仍是黄梅戏的看家戏、“老三篇”。如今,戏在人去,令人思念不已。
电影的艺术成就
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摄制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虽是一部黑白片,但在故事叙述和蒙太奇运用上,显示了不可低估的艺术成就。这部电影是将成功的室内剧“黄梅戏《天仙配》”搬到室外,却已跳出了舞台戏的表现局限。室内剧《天仙配》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获得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演出奖等四个大奖;七仙女主演严凤英和董永主演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
1952年,文化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出大会,展出了几十个剧种的上百个剧目,为戏曲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被逐步搬上银幕,一批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开始致力于戏曲电影的创作与探索。
电影《天仙配》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据1958年底统计,仅中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1956年7月12日起《天仙配》在香港放映,仅“国泰”、“维多利”两家影院就连续放映35天280场,观众超过26万人次,打破了所有欧美影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电影的主要特色
《天仙配》由桑弧编剧,是石挥导演的唯一一部戏曲电影。在拍片时,石挥始终坚持“一切服从镜头需要,镜头服从人物的形象刻画与演员的表演设计”的创作观念来处理镜头。1982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许多外国评论家看完石挥自编、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后,对桑弧说:“过去只知道中国有一个赵丹,今天才知道你们还有一个石挥。”
《<天仙配>导演手记》记载,石挥根据黄梅戏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表演程式弹性大的特点,确定了“以黄梅戏做基础来最大程度地发挥电影性能,拍摄成一部神话歌舞故事片”的思路,他取消了那些“仅仅是舞台演出形式的东西”,“用电影的特性将舞台所不能表现的东西给予形象化”的视觉展现,影片中,自然实景的插入,使天上宫阙与凡世间的场景相得益彰。
石挥遵循黄梅戏民间化的审美格调,在歌舞设计上、人物性格刻画和声画构成上,突破戏剧舞台的局限,通过布景造型渲染剧情氛围,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摄影机不同的运动方式,现黄梅戏歌舞化的表演体式和演员的唱、念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