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的关系
“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为追求名利,丧失了人格。在“德”与“才”的关系上,二者兼备,突出“德”的地位,伟人的力量首先是人格的力量。
我们可以托物言志,如借菊花来赞美人格,菊花生性淡泊,开在深秋不与百花争妍;菊花在寒冷时绽放,天越冷,霜越寒,开得越盛,菊花开过后不似百花随风飘零,而是抱香枝头,不肯委地。
我们也可以直接写人,通过一个人的故事,阐明人格的伟大及魅力。
我们也可以联系伟人对比现在一些人的作法,进行议论。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不平等或不公正。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将军还是士兵,每一个人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这也恰恰是生活的公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卑微,但却有卑鄙;也不存在什么高贵,但却有高尚。
然而,有些人总想千方百计制造尊卑,有些人也偏偏习惯于逆来顺受。
于是,这个世界上才有了不少的或狂妄或自卑的悲剧。
人所受的伤害莫过于心灵的伤害;所受的摧残莫过于精神上的摧残;所受的侮辱最大莫过于人格的侮辱。
但人格并不是别人想侮辱就可以侮辱得了的。
人格,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
在霍桑那部著名的小说《红字》里,海丝特·白兰虽因通奸罪而被戴上标志耻辱的红“A”字示众,但是由于她处处为别人做好事,同样是那个红“A”字,几年后在人们心目中却成了德行和人格的标志。
人格的力量在海丝特·白兰身上表现得那么顽强,不知那些一贯喜欢侮辱别人人格的人,读到这里会有何感想?
是的,不是所有的敌视都必须用敌视回敬。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辉是任何邪恶、任何势利都无法使其泯灭的。
当然,自卑并不就是对人格的贬低,但自尊却一定是对人格的提升。
自尊也并不是排斥自卑。一个有着深刻自卑的人,往往在血液里也含有着或含有过深刻的自尊,只不过有人善于把这种自卑化解为一份自尊的动力罢了。
自卑总是在心里与别人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的渺小,越比越容易失去自己。自尊却不然。自尊并不要求你胜人一等,自尊只希望你做得比自己认为可能达到的更好。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要穷,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这是自尊。“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这是自尊。
自尊与虚荣心不同。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浮华。
自尊与清高临界。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些清高,那他也许很难始终保持自尊;但一个人如果太清高了,清高到居高临下俯视人生的程度,那么他不是导致虚无便是变得“假圣人”般虚伪。
因此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自尊是骨子里的,骨子里没有,你是怎么也装不出来的。
以自尊获取他人尊重,是魅力;以尊重他人获得他人尊重,是理解。而想以乞求得到他人尊重,则是愚蠢。
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学会尊重别人,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学会尊重自己有时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
所以说:“人淡如菊自高洁。”
所以说:“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
如果自尊是根,那么自重、自爱便是它沉甸甸的果实;如果说,自尊、自责、自爱是构成人格的基石,那么,自强、自立,便是人格向上发展的阶梯。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无论人与人之间怎样的温暖与友爱、体谅和理解,灵魂的支撑点却永远在于自己。
一个总为物所累、为名所累、为利所累以致失去自尊的人,不是人格的扭曲便是出卖整个人格。
可悲的是有人明明懂得这一点,却禁不住花花绿绿的诱惑。
由此,不能不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学做一个人。”
人格总是在关键时展现,但人格的形成却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可以做凡人,而思索则要学习伟人。
道理实在是很简单,就像“竿越高,你跳得也越高”一样,一个人只要有勇气,有信心,把自己面前的横竿每天清晨都提高一节,那么,你人格的提升也就是必然的了。
网址:“德”与“才”的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597141
相关内容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德与才的三种关系 .doc
大学生德与才的关系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doc
司马光论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试论德与才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人才、培养人才
德和才有怎样的关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关于德和才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菜根谭》:以德御才,恃才败德,结合古人实例浅析德与才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