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时代:视频新闻的画面革新与沉浸传播

发布时间:2024-12-31 17:27

摘要:伴随着网络的加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适配手机屏幕的竖屏格式成为视频新闻的新形态并呈现爆发式增长。竖屏时代重新定义了新闻类视频的影像规则,它以轻量化的内容、个性化的叙事和适应移动端的元素编排,带来了视频的画面革新;又以流畅便捷的操作和沉浸式的体验,满足了用户的社交和心理需求。本文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作品内容、形式等,观察传统媒体如何适应当下的短视频平台新形态,试图探究竖屏给视频新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背后的问题与挑战,并为未来竖屏视频新闻的发展方向给出建议。

关键词:竖屏 视频新闻 移动端 “人民日报”抖音号

引言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视频的理解就是宽大于高的横式结构,从电影到电视,发明者根据人们横向视域的生理构造确定了水平长方形的景框,在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形塑了人们对影像的理解与接收。

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加速升级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移动端的消费成为主流。手机观看的视频最初只是传统视频的缩小版,需要在画幅上下加黑色背景以适应屏幕,通过旋转才可以全屏播放。如今,一种全新的、为手机屏幕而生的视频格式——“竖屏视频”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它突破宽高比4:3或16:9的传统要求,以完全竖直化、小取景的新颖形态成为短视频领域的新风口。

起初竖屏视频是在直播、自拍等娱乐休闲领域兴起,但严肃正式、信息量较大的新闻类视频介入较少。自2015年起,美国社交软件Twitter推出“Moments”选项卡,采用竖屏格式显示照片和视频。Snapchat推出Discover版块,将视频统一以竖屏模式展示,吸引了《华盛顿邮报》、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众多主流媒体的入驻。2016年末,BBC(英国广播公司)也将竖屏视频引入其客户端中。 我国的竖屏视频新闻发展和世界基本同步,也是从泛娱乐类节目逐渐扩展到新闻等各种领域。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新京报“我们视频”、梨视频等新闻媒体纷纷在客户端以及抖音、微博故事等平台上做出竖屏尝试。

竖屏时代重新定义了视频新闻的影像规则,这不仅仅是画面的剪辑加工,更是一种全新的影像话语。本文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研究对象,截至2019年9月15日,其发表作品848个,粉丝数达4028.1万,获赞数达14.1亿。根据《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在1344个媒体号中,“人民日报”的粉丝量、累计播放量均为第一。 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人民日报”脱胎于传统的纸质媒体,积极投身媒介融合的大潮,在技术、内容、平台等多方面进行产业延伸,从平面媒体进军视频领域,从严肃正式的国家媒体转换到娱乐轻松的抖音平台,其中的变化可以更有代表性地展示出竖屏视频新闻的全新业态。本文将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试图探究当下竖屏视频新闻的画面与传播形态特征,以及背后的问题与挑战。

一、竖屏视频新闻的画面革新

(一)内容轻量化

新媒体时代,网民的阅读习惯越发碎片化与移动化,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只有零散片段的时间进行阅读,而且往往在地铁公交、步行等快速移动的场景中完成。竖屏视频作为由短视频衍生来的形式,天生就具有时间短、内容少、节奏快的特点。“人民日报”抖音号的视频绝大多数时长为十几秒,符合“抖音视频15秒”的一般规律,且多是社会、生活、个人宣传等类型,结论明晰不复杂,文字、视频一目了然,配合左下角的三四十字的标题、概括,保证信息精简易懂,用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主题,决定是继续观看还是快速上滑。在节奏上,省去传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串词、空镜头与慢镜头,紧紧围绕主题,满足用户轻量化的阅读需求。

(二)放大细节,以个人为叙事中心

横屏视频的视野开阔,能呈现的主体层级多,符合人体两眼视域的排布让观众有能力同时获取很多信息,但也带来了视觉负担。与之相比,竖屏视频可容纳的画面非常有限,纵深感和层次感很弱,需要将画面的重点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常用近景、特写镜头,通过放大主体细节来更深入地刻画对象。(图1)此外,与以人的身高为宽的横屏视频不同,竖屏以人的身高为高,人像在画面中比例更大 。竖屏更适用于展现新闻里的个人,他们被放大到画面的100%,动作、神情、外貌等细节更容易被捕捉到。(图2)由此带来了一场新闻话语的革新:新闻不再使用宏大叙事、背景延伸,而是关注个体发展;逻辑不必严格按照导语到正文的顺序,而是直接切入细节。这是一种对快节奏、碎片化趋势的回应,也是当代个人主义兴起、去中心化要求增长的表现。

(三)画面的全新编排

1.背景、字幕的量身设计

在横屏视频中,字幕置于画面下方,观众按照“先看画面主体——浏览字幕信息——再次补充画面主体”的顺序完成影像的接收。在竖屏时代,画框的变化需要对视频各元素进行重组。一部分视频没有改变原有的横屏样式,于是在画面上下加黑色背景,“人民日报”充分利用了这部分黑色空白,在上面补充文字信息,且对字号、颜色也有精心选择(图3),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弥补了因竖屏空间有限而无法展示新闻全貌的缺陷,同时加快了事件的叙述节奏,缩减时长。而“真正”的竖屏视频,改变了字幕置于下端的传统。竖屏的重点在画面中间,头部和底部处于易忽略的位置;此外,因为抖音的发布者、内容梗概、音乐信息都在下方,再加上字幕会引起重叠混乱,所以“人民日报”会将补充字幕较为灵活地放在空间充裕的上中部,保证干净的视觉与有效的传达。(图4)

2.评论区的舆论引导

抖音视频本身承载的信息量较少,用户常常依赖随手就可打开的评论区来了解其他人的看法,排在最前面的热门留言,已经成为视频的一部分,其观点能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第一印象。“人民日报”的热评里时常有其他政务号的身影(图5),政务号借势“人民日报”强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帮助构建了正面积极的评论空间,加强正确舆论引导。然而,“人民日报”抖音号自身并没有主动运营评论区,少有发言和回复,对一些偏激错误的言论没有进行引导或删除,默认激进情绪的扩散,其实是有损其公信力的。(图6)在“两微一端”矩阵中,很多主流媒体只专注内容发布而不重视评论区的运营,缺少对留言的回复反馈;或者只是强制地对评论进行“清扫”,争取表面上的和谐。未来,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应该利用好评论区,开展良性的互动。

二、竖屏视频新闻的沉浸传播

“沉浸”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使用者进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 竖屏视频新闻正是一种极具沉浸感的传播,将用户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窄屏上,从技术上实现了高专注度的观看互动,从内容上创造了私人亲密的体验。

(一)高专注度的观看与互动

根据Scientia Mobile发布的移动设备报告,智能手机用户有94%的时间是以竖直的方式拿着手机。英国社会化视频营销机构Unruly的调查显示,53%的手机用户不喜欢在观看视频时将手机横过来,有34%的调查者称会将手机锁定到竖屏状态。 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提出选择传播渠道的或然率公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竖屏视频新闻有更轻松的观看方式和更流畅的互动体验,保证了极低的费力程度,满足了当代人的视听消费需求。

首先,人们观看竖屏新闻时保持着把握手机的一般姿势,更加舒适惯性的操作确保观看体验不打折扣,让人们即使在移动拥挤的环境下也能较为专注地浏览。此外,人们观看资讯视频的消遣时间一般零碎而短暂,经常要切换到别的软件进行工作、聊天等操作,与横屏相比,竖屏视频不会太严重阻碍新闻信息获取的连贯性。最后,当一个人横放手机,周围的人就会立马发现他正在观看视频,但竖屏可以隐藏这一行为。现代人利用移动设备营造了一种“在场而不交流” 的情境,身体处于同一空间下,但通过观看手机的行为实现意识的“离场”。横放手机的动作过于冷漠和游离,而竖屏视频可以较好地抵抗这种“在场的压力”。从固定的电视新闻,到移动端的手机新闻,再到竖屏的风行,视频新闻的形态其实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移动规律和社交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竖屏视频新闻还带来了极其便利流畅的互动体验。观看竖屏视频时,点赞、切换以及截图等大多数动作仅需单手即可完成,非常便捷。评论、转发的同时,视频仍在背景中播放,用户可以同步进行多种操作,与媒体及时互动、给出反馈。用最少的动作、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操作,这给了人们一种对技术的强烈把控感和投入感。

(二)私人亲密的观看体验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竖屏视频新闻以个人为中心展开叙事,放大个体在屏幕中的占比,加之人眼与手机的近距离视角,让观众产生一种与新闻主体一对一近距离交流的错觉。由于画面里没有多余信息,个人成为绝对的前置主角,营造了一种封闭又亲密的氛围。“人民日报”抖音号将新闻发言人等官方形象放大,从横屏画面的约1/4处一下子变成画面的全部,个人特质非常突出,形成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图7)从前新闻主播、发言人是冰冷遥远的形象,其言语的重要性高于个人的外在表现,但在竖屏新闻中,他们开始像演员明星一样地被放大观察,更加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普通的新闻人物也是一样,观众与画面内人物形成了一种两人对话的私密交流体验,人们不再以一种抽离的视角去看待远方发生的新闻,转向沉浸其中,聆听新闻主播的讲述和新闻人物的诉说。(图8)

三、问题与挑战

竖屏视频正处于快速的发展中,给传统的新闻、资讯、综艺等各种视频带来了一场画面和内容的革命。从粉丝数量和作品质量来看,“人民日报”抖音号表现突出,给同类视频新闻做了一个较好的引导。但是总体上,竖屏视频新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无论是专业媒体或个人还是习惯于横向的拍摄模式,原始视频素材的横屏大场景构图并不都能调整成竖屏样式。目前“人民日报”的作品主要还是裁剪后的横屏视频,内容“水土不服”的同时,画质也会受到损失。第二,竖屏新闻由于画幅、时长的有限,不能涵盖所有的新闻类型,它适用于简单故事,却不能进行宏大叙事;适用于展示信息,却不能深入地解释。最后,竖屏视频新闻的确满足了当代人碎片化、移动化的阅读习惯,但也加速了新闻资讯阅读的娱乐化、浅显化。对于人们失去长时间深刻阅读能力的忧虑尚未消除,如今是不是连观看内涵丰富的长视频的能力和耐心也要丧失?新闻不同于直播和搞笑视频,尤其是重大新闻,需要背景知识的补充、需要逻辑的推理,不能全部依托主观情绪和个人诉说。

竖屏新闻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形态,出现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需要积极迎接挑战。竖屏视频新闻带来的是一种新选择和一种新思路,而不是对横屏的完全取代。拍摄视频前,就应该对最后的横竖呈现做出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拍摄,方便后期的分别编辑。剪辑竖屏视频时,以15秒的短视频为准则,突出特写、近景镜头,重视字幕、边框等的设计排布。最后,要利用横竖视频的分别优势,推出“竖屏展示介绍+横屏解释分析”的组合,既抓住竖屏新闻的风口,抢占用户群;又深耕传统新闻领域,做出精品优质的横屏作品。进而让竖屏成为横屏的入口,竖屏要完成介绍新闻概要的使命,更要能引导用户进入全景式的深刻分析。

结语

进入5G时代后,互联网的发展将从争夺流量的上半场,进入理解用户、洞察用户的下半场。除了解决传播渠道即“被用户看见”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解决“让用户看下去”的问题。 竖屏无疑是新闻类视频吸引用户看下去的最佳形式,它以轻量化的内容、个人中心的话语形态和适应手机端观看的形式,带来了视频的画面革新;又以流畅便捷的操作和沉浸式的体验,满足了用户的社交和心理需求。竖屏视频新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短视频新闻生产的主流模式。未来,更新制作思路、创造优质内容将是竖屏视频新闻吸引观众的重要途径,同时要与横屏视频“平分秋色”,分别承担介绍展示与解释分析的任务,共同打造全新的视频新闻消费图景。

参考文献

[1]曹晚红,丁蓉.竖屏资讯类短视频的瓶颈与趋势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7-10.

[2]贾艳芳.竖屏模式对短视频新闻的多重影响及前景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0):56.

[3]张爽,王若羲,李斯文,周喆人,郑晓彤,万鸿嘉,孙浩,胡昊昀.竖屏新闻:资讯传播在竖屏时代的一次“试水”[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2):3-9.

(责编:刘扬、赵光霞)

网址:竖屏时代:视频新闻的画面革新与沉浸传播 http://c.mxgxt.com/news/view/614174

相关内容

首创竖屏沉浸式服饰秀场 抖音电商头排看秀已上演
场景再造与家国共情的融屏传播
新技术、新需求驱动 影视文化产业加速变革
智能、沉浸、深融:冬奥报道智能媒体升维
综艺节目短视频媒体短综项目策划方案
美国短视频内容和产业发展新趋势
新媒体娱乐构建沉浸式娱乐生态圈体验
城市形象传播进入短视频时代,如何打造“网红城市”?
新媒体传播时代新闻宣传能力的提升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