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在德与才之间
在女儿读小学时,有一次我检查她的作业,发现蜀国的“蜀”字写错了,把里面的“虫”写成“缶”,当时就叫她改过来,但她却很不乐意,嘟着嘴和我争辩说:“老师就是这样写的。”
行,不听老爸的,咱们就去查字典,结果确实是老师写错了。看她一脸的迷茫,我有些不忍心,因为,小学生的眼中,老师说的都对,老师就是权威,就是偶像,当她发现老师也有不对的时候,不知道当时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打击呢!
不单单是小学生,就是我们成年人常也不太分得清什么是偶像,什么是榜样。区分起来,其实很简单:偶像是用来“看”的,榜样是用来“学”的。
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哪些人是偶像?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榜样?
如果说偶像的话,大致是尧、舜、禹、周文王、周公;而榜样则可以是伯夷、叔齐、蘧伯玉、公叔文子、史鱼、晏平仲、柳下惠……这些人在《论语》中,可以统一称为“贤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见到“贤者”,不是一味地仰望、羡慕和夸奖,而是要使自己和他一样;见到“不贤者”,心理状态则是担心、恐惧,害怕自己是否也和他一样,有这样不好的想法,有这样不好的言行。这就是内心的自省。
一正一反,一善一恶,两相对比才是强烈的心理感受,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三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品行好的学习和跟从;那品行不好的,则使我内心反省而改正。换句话说,他人既可以做我学习的榜样,也可以作为我反省的对象。两者都可以算是老师,因为,都能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贤者,有两种,一种是贤德的人,另一种是有贤才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与才”。
我们知道,德,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无止境;才,是一种能力,用水平和熟练程度去衡量,以个人的体力和智力为极限。孔子要学生学习的,既有仁德、贤德,如颜回之贤,是贤德;也可以指有各种技艺、才干,如冉求之艺,是贤才。
在“德”与“才”之间,孔子则更偏重于“德”。才干可以通过耗费时间和精力训练而来;但德行却难能可贵,需要不断地修养自身才能达到。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4)一匹好马,不必去夸奖它日行千里,多么能干,这是它与生俱来的,而应夸奖它听主人命令完成任务的品格。把“马”换成“人”,则变成“人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那么,平常我们沾沾自喜的能力,是“力”还是“德”呢?恐怕,多数还是夸耀自己的才干与能力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论“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如果排序,则是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之所以把小人放在最后,是因为愚人尽管无德无才,却不会为乱社会,而小人才胜于德,则会不择手段牟取私利,终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我们知道,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2.12),说的是君子不必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用途。并不是说君子可以不学习各种才干,一心去反省修身就可以成为治世之才,而是说不能只满足于才干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以往圣先贤为榜样,去修养自己的内心,成为圣人,贤人。
“德”并不高端,它一直都在我们心里,只在于,你想不想有“德”而已。
网址:《论语》精读:在德与才之间 http://c.mxgxt.com/news/view/618291
相关内容
德与才议论文800字高中(精选3篇),德才兼备为主题议论文《菜根谭》概论99.才与德哪个更为重要
德与才哪个更重要?《资治通鉴》的一段论述太精辟了
司马光论德与才的关系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doc
读资治通鉴学管理之三家灭智,人才的德与才
论德与才 ●文/炜枫
论德与才●文/炜枫
关于德与才的议论文800字(范文7篇)
时间从来不语,爱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