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 ——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 马睿

发布时间:2025-01-08 18:05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

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马 睿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21

 中国人做事情,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李白对道教的信仰也不例外。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信仰道教?为什么要去寻访道士?又为什么要去戴天山寻访呢?

早在先秦时代,巴蜀大地就盛行巫术。巫术是巫师或祭司运用特殊法术,借助各种法器、咒语或药物,达到与神灵或上天沟通、卜问凶吉和避祸趋福的目的,史称“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左丘明《国语·楚语下》)。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昭王采纳大臣田贵建议,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在当时,原始巫术、方术在巴蜀民间影响很大,阴阳五行学说也正处于萌芽期。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冰很有政治头脑。当他决定兴修都江堰后,为调动蜀人积极性,首先率领蜀郡文武官吏隆重祭祀蜀人所信奉的相关神灵。在勘察堰址时,还宣称自己见到了神仙,继而又兴建渎山、江渎和望帝“三祠”(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李冰此举有效地团结了地方土著首领杨磨(王象之《舆地纪胜》“羊麻江”条引杜光庭《水记》)、王叕(张自烈《正字通》“叕”字条、张澍《蜀故》引《姓源韵谱》)等人的积极参与,为都江堰的兴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到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又名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创立道教。张陵在汉明帝时曾担任江州(今重庆市)县令。汉顺帝时,因厌恶官场腐败、朝纲紊乱和门阀政治的残酷,毅然辞官,率领家人、弟子到西蜀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修道。在鹤鸣山中,张陵糅合先秦老庄学说、原始巫术和巴蜀民间信仰,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他规定,凡入道之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于是,道教在巴蜀大地首先诞生。

 李白的家乡——江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历史上很早便有方术、巫术和占卜术流行。秦朝末年,隐士黄奉先为躲避战乱,在太华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隐居。隐居期间,他漫山遍野种植牡丹,状若锦屏,名动一方。张陵创教后,江油更成为道教重点传播区域。为扩大影响、争夺信众,张陵曾亲自在天柱山(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北)与方士王长、赵昇比试法术,前后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才获胜(清同治版《彰明县志》)。为便于管理信众,张陵还将全国划分为阳平山治、庚除山治等24个教区,江油就属于巴西郡云台山治(今四川省苍溪县)管辖范围内。隋唐时期,受魏晋遗风影响,门阀世族非常注重出身和血统。而唐朝李姓皇室却拥有鲜卑族拓跋氏血统,于是受到一些汉族士大夫轻视。为抬高身价、巩固政权,李姓皇室便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奉为“国教”,大肆兴建道教宫观,封赠道教神祇,甚至还将道家经典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就是开元二十九年九月道举科及第),从而使道教得到极大发展。

江油市太白广场

 作为道教发源地,巴蜀此时也集中涌现出王鞮、李荣、黎元兴、任太玄、张君相、王真等一大批杰出的宗教人才,其中尤以王鞮的贡献最大。王鞮生活在唐高宗时期,他糅合佛教大乘有宗和唯识宗的部分学说,写成《玄珠录》等一系列道教理论著作。由于他宣称“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心无定,无生亦无灭……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等新理念、新思想,很快就受到中下层民众欢迎,为道教在巴蜀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地处龙门山脉北段,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地理位置适中,历代都是道教徒修炼的上佳之所。境内的天仓山、乾元山、窦圌山、紫云山、太华山、天柱山都拥有许多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和数量众多的道教徒,而戴天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旱丰村)因山势险峻、风景秀美更是深受道教徒们的青睐。

 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个“放形”“任侠”“高卧云林,不求仕禄”之人(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而这种性格正好与道教“不争”“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因此,李客很可能也阅读过道教典籍,接触过道家思想。

 在唐代,根据道术高低和工作任务不同,道教徒分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幽隐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7大类(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其中“山居道士”就是指已了却世间俗务、一心入深山修行者。

 戴天山,东临太华山和大匡山,西连乾元山,最高峰海拔超过2100米以上。常年云遮雾障、仙气弥漫,自然是山居道士们隐居修炼的首选之地。直到今天,沿花庙子东北方向的山道延绵而上,穿出密林后仍然保存了一座道观,与两侧山洞相映成趣,名曰“神龙山道观”,观内供奉着“三清”等神祇。而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戴天山必定是昌隆县境内一座道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名山。

 论“天时”,道教在唐代是“国教”,其政治地位高于其他宗教;论“地利”,道教起源于巴蜀,昌隆是其重要传播地之一;论“人和”,李客、李白父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作为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礼和熏陶的大诗人李白,不辞辛苦去戴天山上寻访道友也就不足为奇。

 与道教徒的交往,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既培养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性格,又促成了他求仙学道、隐遁出世的飘逸人生。可以说,道教思想对其一生影响甚巨。

 唐代与今天不一样,尚未发明手机和电话,出门拜访朋友往往要靠运气或预约。李白这一次运气不太好,千辛万苦登上高高的戴天山,却没见到这位道友。他或许是下山做法事去了?也可能是外出访友去了?总之是没在道观之中,让李白扑了个空。失望之余,李白提笔写下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纪念馆

 李白现存诗文中乐府不少,律诗不多,而这首五言律诗便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不仅描绘了李白在戴天山的所闻所见,而且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友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诗人的青春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原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级主任科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

网址: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 ——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 马睿 http://c.mxgxt.com/news/view/699863

相关内容

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论文选粹
浅谈出马(道)与佛道两家的关系
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李光富:孝道文化与道教修持的关系
谱写健康新篇——访咸宁南山肝病研究所所长王岳
平湖油气田钻杆刺漏现象研究
风城下白垩统油砂沉积环境研究
印度斯里兰卡将加强关系 拟建石油管道与陆桥
吕文明:书学研究道路上的探索者
道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