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每月挣40元,张艺谋甩手给他2.5万元,拿到这部小说改编权

发布时间:2025-04-05 19:50

1992年,张艺谋打算把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拍成电影,特地登门洽谈。两个人谈得很融洽,余华一高兴,说:这部《活着》你也带走吧,不过还没有发表。”

张艺谋回去‬后,连夜读完了《活着》。次日一大早,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余华,说:“我变卦了,不拍《河边的错误》了。”

余‬华急忙问:“怎么啦?”

张艺谋说:“我要拍《活着》,它写得太好了!”

余华说:“可这个还没‬发表呢!”

张艺谋问:“给你2.5万的改编费,行不行?”

这个数字让余华震惊,因为当时的待遇水平很低。余华一个月才40多元,而张艺谋提出的改编费可以说是天价。要知道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张艺谋只‬给了苏童4000元。

余华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意了张艺谋的提议。两年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斩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葛优也‬凭借“富贵”这个角色成了华人戛纳影帝。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需要经常值夜班。余华休息的房间在太平间对面,他觉得太平间里又干净又凉爽,睡起来很舒服,于是经常一个人在太平间睡午觉。他听惯了哭声,面对有人去世,他的冷静不同于常人。也许正是这段童年时的经历,余华的作品中才会出现以生命的凋零来歌颂生命的手法。

1991年,31岁的余华与妻子陈虹挤在北京一间狭小的平房里,开始创作《活着》。后来谈起创作《活着》的灵感,他说是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这位老黑奴的一生历尽苦难,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于是,他决心创作一部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生活和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活着》写到1万来字时,余华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就在他万分苦恼的时候,妻子陈虹说:“既然第三人称‬写不好,那就试着用另外一种人称写吧。”陈虹的这句话如同一剂灵丹妙‬药,让余华茅塞‬顿开,重新开始写。这次他找到了感觉,经常写得‬热泪盈眶。

1992年,《活着》发表于《收获》杂志第6期。1993年出版单行本,199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这本书先后译‬成40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国内文学名著。

《活着》这部小说通过富贵的生活经历,以其深刻的人性观察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它让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性的温暖。

活着不光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也会带给我们生活过程中的愉悦和体验。这是《活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之一。

网址:余华每月挣40元,张艺谋甩手给他2.5万元,拿到这部小说改编权 http://c.mxgxt.com/news/view/771113

相关内容

余华原本窝在地下室写作,靠400元稿费维持生活,随后一个男人的到来,给他送上了1550万的大礼
导演、演员、编剧,他们在好莱坞到底能挣多少钱?
1992年,张艺谋让...
影视龙套一天只能拿到60元 配角挣钱全靠关系
1992年,葛优演富贵,开价要70万,张艺谋痛快答应,葛优直呼上当
张艺谋与余华的《活着》:31年传奇故事
太平间里睡觉,拔上万颗牙,“认字不多”的余华曾言: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万张开的嘴巴构成的,一本《活着》带你领略余华的顶级文笔
余华:告别6年婚姻,不到6个月娶性感知己,再婚即开挂
记者问张艺谋:“你身家40亿,超生罚748万,弟弟还在修车?”他只说一句,让其闭嘴
张艺谋张伟平到底有什么恩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