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苏东坡》才懂得:万千烦忧,终需内求

发布时间:2025-04-10 07:41

谈到苏东坡,你的印象是什么?是性格乐观豁达的大诗人、文学家、痴情者……这些都不是,苏东坡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的豁达、乐观,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痛苦中,一点点的重建内心,从不完美,慢慢变得完美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因被贬走过大半个中国、半生颠沛的男人,用一生诠释了一个道理:“人生所有的困顿,终归是一场与自己的和解。”

“乌台诗案”无疑是苏东坡人生中的一场重大劫难。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样饱含深情与无奈的诗句。想象一下,在那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苏轼满心忧虑,他担忧着自己的命运,更牵挂着家人。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后,苏轼是狼狈的,悲戚的,但他没有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从内心寻找力量。

到任黄州后,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在那壮丽的自然风光中,他逐渐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赤壁赋》中,他明白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执念,是总想向外求一个答案,求功名、求认可、求他人眼中的圆满,却忘了“心若不安,万境皆摇”。就像苏轼,即使他才华横溢,也无法改变朝廷的局势和自己的命运。但他通过内求,从内心深处找到了力量,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这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如果一味地抱怨外界,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只有向内寻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1097年,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至海南儋州。登陆时,他看着茫茫大海苦笑:“莫非我要老死在这化外之地?”可不过数月,他竟在椰林中搭起学堂,教黎族孩童识字。某日暴雨冲垮茅屋,他浑身湿透,却对赶来帮忙的村民摆手:“莫慌!正好洗去一身暑气。”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他与侍妾朝云之间。朝云曾打趣他:“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反问:“那你为何还跟着我?”朝云轻抚他的白发:“因为先生从不骗自己。”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原来真正的豁达,不是强颜欢笑,而是连“悲伤”都敢坦然承认。

苏东坡没有李白的仙气,没有陶渊明的决绝,但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是会在贬谪路上抱怨“此身如传舍”的凡人,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他明白:“万千烦忧,终需内求,只有当我们学会向内寻找,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坚定。”

从苏东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强大的内求力量,当我们为房贷焦虑时,他蹲在灶台前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我们被职场倾轧时,他指着赤壁的浪涛笑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往我们总以为“乐观”是逼自己微笑,苏轼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允许情绪如潮水般涨落。”他在海南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是故作潇洒,而是与苦难达成了默契——既然躲不过,便索性将荒岛走成风景。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当我们学会内求时,我们会发现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矛盾……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而是从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学会向内求,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份宁静和力量时,便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挑战。

网址:看完《苏东坡》才懂得:万千烦忧,终需内求 http://c.mxgxt.com/news/view/783966

相关内容

苏轼青少年版传记《年少早识苏东坡》全新推出
李清照和苏东坡之间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惶恐滩头的苏东坡
一票难求!舞台剧《少年苏东坡》眉山开演
作为官员的苏东坡,表现究竟怎样?
苏东坡竟有如此糗事,自称文雅大学士,居然不懂菊花
晚潮|跟着东坡逛苏堤
黄庭坚与苏东坡的“神仙友谊”:这才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苏东坡夜游遇怪事,以为是江神,学者:苏东坡读书还是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苏东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