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就《繁花》剧评道歉:承认认知局限,是真心的吗?你怎么看
本文字数约:3145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李玫瑾教授再发文:以后要谨言慎评
02、就此次事件,对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些建议
03、对部分网友的评论,再次进行回应
编辑
此图为AI生成
01、李玫瑾教授再发文:以后要谨言慎评
最近,李玫瑾教授因点评电视剧《繁花》而冲上热搜。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口碑一直都挺好的,不少网友都非常崇拜、认可她。但是,这一次李玫瑾的发言却引得网友们非常不满,还导致她在短时间内掉粉几十万。
李玫瑾教授对《繁花》的评论为何会激怒网友呢?昨天我们撰写了文章,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背后的3个原因。
今天早上,我在网上看到了李玫瑾教授的最新发言。李玫瑾教授在经过几天的沉淀后,意识到隔行如隔山,她自己坦言“顶着所谓名人的名,却在非熟悉专业领域说出缺乏专业鉴赏力的话,令大家难以接受”。李玫瑾教授还表示自己年龄虽长,但学识水平是有限的,以后要谨言慎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看出,李玫瑾教授的发言至少从表面来看是非常真诚的,而她也具备了初步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并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并不熟悉的领域是存在认知边界的。
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曾作出过一番贡献,按理说,像李玫瑾这样在事业上取得成绩的人,非常容易将自己的优秀不断泛化,认为自己对很多事情都能一眼就看到本质,从而固守己见,不愿意接纳别人的观点,呈现一定的自恋型人格倾向。
所以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认为李玫瑾教授可能有自恋型人格倾向,但如果李玫瑾教授这次的自我反省是发自内心的话,说明她很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觉察意识和能力,这有利于缓解她的自恋型人格。
不过,有些网友指出李玫瑾教授的这次发言是多此一举,典型的“两边不讨好”。
虽然不少网友并不认可李玫瑾教授之前对《繁花》电视剧的点评,但有一些忠实粉丝还是不断维护、支持着李玫瑾教授,认为李玫瑾教授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李玫瑾教授今天的最新发言却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让那些一直维护、支持她的忠实粉丝们反而啪啪打脸,搞得他们无言以对,甚是尴尬,对李玫瑾教授的好感度大大下降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这些粉丝要意识到即便是李玫瑾教授也是有认知边界以及不足之处的,而我们也无须因为看到她身上的短板,就去否定其曾获得的成就与荣誉。
2006年的时候,国内有一部商战剧被很多人熟知——《天道》。不少人借这部电视剧的剧情分析了认知的4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即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即对未知领域充满敬畏,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并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即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即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李玫瑾教授这次发言如果是真心的,说明她能够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上升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其认知层次是在进步的,这反而证明李玫瑾教授还是比较值得尊敬的,其忠实粉丝应该要感到欣慰,更要以此来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02、就此次事件,对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些建议
随着李玫瑾教授的这次发言,我相信很多网友也不会再揪着不放了,这个热度持续了好几天的事件很快就会偃旗息鼓。
但我仍想借此机会对李玫瑾教授提供一些建议,以及对网友们在我们昨天文章下方的评论进行一些解释。
第一,李玫瑾教授还需要进行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在李玫瑾教授的账号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在1月20号发表的动态仍未删除。她在点评电视剧《繁花》后,遭受到网友的炮轰,她便发文说“再也不看电视剧了,再也不评论电视剧或发什么观后感了,典型的没事找事。”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话大有一时赌气、且走极端的意味。不少网友不认可李玫瑾教授对《繁花》电视剧的点评,对其进行评价,这属于网友们的权利与自由,李玫瑾教授大可不必往心里去。
但李玫瑾教授作为心理学家,却无法做到宠辱不惊,未能做到坦然接受网友的不认可,反而一惊一乍地说自己不再看电视剧了,这种心理素质其实与其心理学家的身份有所不符。
另外,李玫瑾教授一开始对《繁花》电视剧的点评带着明显的个人情绪。《繁花》电视剧以上海为背景,而李玫瑾教授刚好是上海人,这就不排除她在看剧时,很可能激活了她在上海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者是唤起了她作为上海人骨子里的傲气,令她觉得电视剧呈现的情节并不符合上海人家的风格。
希望李玫瑾教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更加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才有利于其心理上的不断成长,直至达到宠辱不惊的程度。
第二,李玫瑾教授要有意识地去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再结合其掌握的犯罪学、社会学知识,这能够帮助她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再上一层楼,做出更多贡献及成绩。
李玫瑾教授说她再也不看电视剧了,这其实大可不必,如今很多立意深刻、取材新颖的电视剧往往能够获得普罗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并能够顺势进行知识科普,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且,如果李玫瑾教授能参与到一些犯罪类型的影视剧拍摄指导工作中,用其掌握的、真正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去指导幕后,从内隐记忆层面,更加真实地还原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及行为,从而更能引起普罗大众的警醒,尤其帮助为人父母者懂得真正的科学育儿,预防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能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了。
但前提是李玫瑾教授必须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才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而得出真正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理论及育儿理念。
03、对部分网友的评论,再次进行回应
我们在昨天的文章中,谈到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早年很可能有学习障碍,这说明李玫瑾教授很可能没有真正掌握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而这惹得部分网友在评论区对我们进行反驳。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们并没有对李玫瑾教授的女儿进行任何攻击。网传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是一名小学教师,过着平凡的生活,而平凡不代表平庸,只要在自己岗位上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她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是,我们从网传信息得知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差,尤其是数学,常常考试不及格,这极有可能说明她有典型的学习障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严重偏科。
很多人会把偏科的原因归结于“孩子不是学习这一科的料”,似乎是说孩子偏科是天赋不够,这是天生的、遗传的,但其实并不是,严重偏科的真正原因在于心理社会因素。
对于严重偏科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优势学科时,内心是比较愉悦轻松的,有信心的。可一学短板学科时,他们马上焦虑、心烦、信心不足,学习效率非常低,也就是说他们对短板学科有明显的病理性条件反射。
那原因具体出在哪?一般来说,可能是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老师有害怕、抗拒、厌烦的感受,或者是曾在这一学科上遭受过比较重大的打击,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等等。
但很多人对学习障碍缺乏正确的认知,对此我们也能够理解的,因为就连李玫瑾教授,包括国内外大部分精神科医生以及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对学习障碍的了解都是不够深入的。
不过,如果家有求学阶段的孩子,我希望为人父母者要主动掌握学习障碍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孩子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费曼学习法,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最后,我们在分析一些社会事件时,常常会点评事件的主人公具有某种人格倾向,甚至是人格异常。很多人一听到“人格问题”,就觉得我们在随意给别人贴标签,甚至是在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人格问题虽然属于精神医学的范畴,但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我自身就曾有过偏执型人格倾向,这导致我一度对别人无意中的言行举止非常敏感,容易动怒,给人感觉有点“轴”。
但我意识到自己的人格问题,不断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如今的我已经克服了我的不良人格倾向。后续,我还会再撰写文章分享我的这一段经历。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人或事,以及网络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也要意识到每个人在自我的成长过程中,都要先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够迈出进步的步伐。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网址:李玫瑾就《繁花》剧评道歉:承认认知局限,是真心的吗?你怎么看 http://c.mxgxt.com/news/view/851672
相关内容
李玫瑾为何因《繁花》剧评激怒网友:认知边界与自恋型人格的反省李玫瑾再发文道歉, 这场因批评《繁花》引起的网暴, 真的该停了
从李玫瑾被网暴,看到了娱乐圈的悲哀现象,吐槽也不行吗
胡歌《繁花》遭炮轰!专家李玫瑾吐槽剧情乱七八糟,网友却力挺她
李玫瑾
专家点评《繁花》:剧情混乱,演员过度做作?
李玫瑾结婚离婚(李玫瑾结婚离婚了吗)
李玫瑾:你什么语气,孩子就是什么态度
没怎么管教,孩子却特别懂事?李玫瑾的一番话,让人恍然大悟
李玫瑾:不和孩子培养感情,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