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史记:胡汉分治及从曹魏到西晋
胡汉分治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就是将胡人与汉人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胡汉分治始于匈奴汉国后期,被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普遍采用。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后,实行单于台分管胡人、皇帝分管汉人的政策,单于台是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刘聪继位后,进一步健全胡汉分治制度以儿子刘粲为大单于,设置左、右辅,各管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氏等六夷部落10万落(一落相当于一户),每万落设置一都尉,主要统辖胡人;另设左、右司隶,各管汉人20余万户,每万户设置一内史,主要统辖汉人,共43内史。这实际上是两套统治机构,汉人归司隶、内史系统管理,其他少数民族归大单于、单于辅、都尉系统管理。
刘曜改汉国为前赵后,继续实行胡汉分治制度。他自己以皇帝身份统治汉人,让儿子刘胤任大单于统治胡人。一方面,单于台左、右贤王以下官员都由少数民族豪酋充当;另一方面,沿用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选拔汉族官员。此外,仿效刘渊、刘聪徙民到都城地区的办法,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长安一带,以便直接控制。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沿用前赵的胡汉分治法,以内史统治汉人,置大单于镇抚百蛮,军队主要由胡人掌控。后赵拾高羯族地位,把羯人称为“国人”严禁称“胡”和“揭”,设置专门的官职管理胡人词讼和出入。后赵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九品中正制,让汉族士族有免役和做官的权利,张宾等汉族士大夫受到重用。
后赵虽然在法律上对胡、汉各有约東,但由于胡人地位高于汉人,汉人时常受到羯人欺压。鲜卑族建立的后燕在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慕容垂称帝后,在龙城设置留台,命太子容宝为大单于镇守。慕容宝儿子慕容盛在位时,又在龙城立燕台,统诸部杂夷。末代君主慕容熙即位后,将燕台改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十六国的夏、西秦、北燕、北魏等也都实行或部分实行过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时期胡人内迁,吸收了汉族文化,但本民族的特点明显地保留了下来,胡汉分治政策正是这一历史实际的客观反映。胡与汉、部落与编户为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开治理,胡人部落负责打仗,汉族编户则从事耕织,军事与经济之分也就是民族之分。
胡汉分治在十六国时期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它暂时缓和了各国的民族矛盾,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治地位高于汉人,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由于十六国存国时间比较短,胡汉分治这一实践还来不及完善就寿终正寝了。但胡汉分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后世的羁縻制度、土官制度等都有胡汉分治的影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刘备和孙权脱颖而出,各自割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东汉延康元年(220),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也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自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三国之中,曹魏领土最辽阔,也最强大,不仅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把朝鲜半岛也并入版图。曹魏的成就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司马懿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曹丕的老师,以足智多谋闻名,多次征伐有功,是曹魏三代皇帝的托孤辅政重臣,也是掌控曹魏朝政的权臣。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也都雄才大略,相继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昭总揽大权后,自封为晋王,封儿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就是他的这种野心。
263年,司马昭利用蜀汉内部混乱之机,兵分三路攻蜀。国力日下的蜀汉抵挡不住,刘备的儿子、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去世。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亡。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当时东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是个荒淫、残暴之主,全国人心思变。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开始运筹帷幄。269年,他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距离很近,羊祜在荆州减轻赋税,安定民心,采取“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吴军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都吃不饱,羊枯命人送去酒肉以瓦解吴军。
这样,不时有吴军士兵前来投降,羊祜下令:吴军士兵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了,羊祜不但不杀他,还亲自为他松绑,放他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晋军营地内,晋军也把这些猎物送还吴军。这样的“厚”爱让东吴将士土的心一步步靠近晋军。在向吴军施以仁德的同时,晋武帝命人在长江上游建造战船,训练水军。经过长达十年的充分准备,279年十一月,晋军分五路沿长江北岸齐头并发,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第六路晋军则沿江东下,直捣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东吴守军在长江巫峡中布下了无数锋利无比、长十余丈的铁锥,并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
晋军则把点燃的大竹排放入长江,让熊熊烈火把铁锥、铁链烧断。东吴的长江防守设施就这样被一个个排除了。由于时机恰当,战略正确,仅用了四个多月,晋武帝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公元280年三月,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经过近百年的分裂,国家重新得到统一。西晋统一全国,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晋武帝在位25年,尤其是太康年间(280~289),社会相对繁荣稳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为了巩固政权,晋武帝采取了怀柔政策:封禅位的曹魏末帝曹奂为陈留王仍然使用天子旌旗,礼乐制度照曹魏旧制,上书不称臣,受诏可以不拜;优待亡国的蜀汉和东吴皇帝刘禅、孙皓,封刘禅为安乐公,赐孙皓为归命侯,让他们在都城洛阳居住,不仅安定了蜀汉人心,贏得吴人的好感,还缓和了朝廷内部的不安。魏晋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氏、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五胡”。西晋时关中一带胡人已占当地人口的一半。虽然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劳役,甚至强迫他们当奴婢和佃客,激起的反抗不断发生,但这些民族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由游牧转向定居农业,中华民族的融合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网址:中华民族史记:胡汉分治及从曹魏到西晋 http://c.mxgxt.com/news/view/863958
相关内容
阎步克:田余庆先生的治史成就及对我的启迪胡汉分治:历史、文化与实践
东北人的祖先:探讨东北民族历史及其发展演变
三国演义从哪个时期取材?中国经过300年的分裂,又走向了统一!
西晋灭亡时,司马家族下场有多惨?刘聪丝毫不给他们喘息机会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胡汉关系:单纯站哪边 其实都很蠢
汉末袁术集团研究综述
顾农:闲谈魏晋风度与文学——人民政协网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曹操身世与后世:曹操及曹操后人应该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