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中的师徒之道
师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身份关系、社会关系,更重要的,这还是一种伦理关系。
师父,和当前社会所说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徒弟和如今所说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戏曲、曲艺界过去拜师,要有“引、保、代”:引师是引荐人,保师是担保人,代师是代师父向你传艺的。要磕头拜师,成为入室弟子,磕头的弟子,如同家里的儿女一般。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书画、中医、武术等不同的领域,都要有师父,把这一领域的技术、精神传承下去。当然,你也可以不拜师,自己摸索前进,但这样,你就会很艰难,这艰难不但是技术上的,如果不拜师,你的发展道路上就会困难重重,不仅是技艺上提高的慢,也包括方方面面,例如该领域内对你的认可等等。
拜师父是学能耐的前提,想要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本事,就要先找到一位该领域内的师父。师,有名师和明师之分。名师不一定通达明晰,明师也不一定就驰名享誉。拜师、收徒都不能盲目,要先考察清楚,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想拜名师还是明师,这要看做徒弟的是出于什么目的。收谁为徒,也要看师父的目的。王瑶卿先生说过,徒弟有三种:吃饭的徒弟(养师父吃饭)、扬名的徒弟(徒弟扬名后,知名度不高的师父也扬名)、传艺的徒弟(把师父的艺术传下去)。
找到了师父,也要看有没有师徒缘分。像俞振飞拜了程继仙先生后,提出想要学《群英会》,程先生呵斥了他,没有教。过了一段时间,某天,俞振飞听朋友说程先生突然去世了,俞立即飞跑到程家去吊孝,开门的正是程继仙本人。看到满头大汗、一脸不解的俞振飞,程继仙说:“以后你想学什么,尽管说吧”。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自我保护。在封建社会,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京剧很特殊,今天,也没有版权一说,大家都演《锁麟囊》,程砚秋、翁偶虹的家属们也没向谁索要过版权费。所以旧时师父们的某些保守,也可以理解了,毕竟要靠这独门技艺养家糊口,万一遇到“白眼儿狼”的徒弟,就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了。传统社会中还有子承父业,由亲爹来当师父,这就增加了安全性,毕竟背叛自己老子的人占少数。
师父带给徒弟的,不单单是生存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该领域的精神。好的师父,身上会有一种精神,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决定的,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行业的毕生坚守,对作品的精益求精,作业态度的严肃,安贫乐道等等,戏曲界有“戏比天大”的名言,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老师父梁亦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咱们是匠人,凭手艺吃饭”,“玉器梁啊,从没干过不守信义的事!” “我宁可看着你死,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这些话,都反映出这种精神。梁玉匠没什么文化,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手艺人,没文化,并不能代表什么,他朴素地、坚定地守着自己的“道”,这就是精神,这种精神是许多“文化人”所不具备的,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当前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守“道”的好师父。
当然,在如今某些人的眼中,也许梁玉匠是迂腐的,放着大钱不赚,这不是“傻”吗?我们应当欣赏他的“傻”,安贫乐道,是不容易的。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乐”在哪里?别人的“忧”又在哪里?为什么当今社会许多人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但他们人就没有幸福感呢?其实,幸福感源于自己的内心,你的内心有“道”,你的精神世界有追求,你就会幸福。玄奘大师,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到达天竺,正是由于他心中存“道”。虽然求经的过程是艰苦的、甚至是数次险些丢了性命,但玄奘大师的内心必定是坦淡、幸福的。
如果优秀的弟子、传人能充分继承师父的这种精神,那我们的传统文化断然不会缺失,会长久的传承下去。但当前的现状,却实实地令人担忧。好多名人,有影响力的人,恰恰是这种守“道”的精神缺失了。传统文化传承或被忽略,或被形式化,长此下去,心中麻木,渺渺茫茫,不容乐观。
师徒关系,在传统中更是一种伦理关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师徒不同于今天的老板和职员。公司培养了你,你技艺成熟后跳槽,与原公司再无瓜葛,这无可厚非。师徒不一样,从最基本的生存层面来说,师父教给你生存的技艺,让你一生都有饭吃,你理当把师父当作父亲一样尊敬。从文化传统上说,中国人向来很重视伦理道德。当年程砚秋曾拜师梅兰芳,后来程砚秋自己不断奋进,和梅兰芳并列“四大名旦”,可谓功成名就。程砚秋与梅兰芳也曾在艺术上竞争,但不影响他们的师徒之谊。1933年11月11日(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梅兰芳40岁生日,程砚秋前去拜寿,进门行叩头大礼,遵循礼数,这是有才有德。程砚秋儿时被写给(写师徒契约)荣蝶仙做徒弟,荣蝶仙虐待他,但成名后的程砚秋在荣家有困难时,还是给予帮助。这是以德报怨,尊重师道;最起码,也是会经营人设,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道路。有德之人是不会用金钱和地位去肆意践踏师道的。
我们是农耕民族,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观念很重视伦理道德。人们很注重道德上约束自己,讲求信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靠道德来约束言行的社会,必然是有序发展的,先进的;若道德沦丧,社会只能靠法律来管束,那该民族恐怕就没什么希望了。
在旧时,基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观念,大部分人对师父的态度是尊重的,很少有师徒反目的。技艺学成,出了师,“三节两寿”(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师父、师娘的生日)也照例要去看望师父。这不仅仅是礼仪,更是文化的传承。倘若徒弟不敬师父,甚至背叛师门,那他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不单单是在此行业内,同行会不认可他;社会上,大家也会唾弃他,因为他道德沦丧了,“人”都做不好,谁敢和他打交道?
如今,由于历史原因、教育的原因,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档,社会呈多元化,这些都导致师徒关系的变化。当前普遍存在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不同于师徒。老师和学生之间首先存在消费关系,家长付了学费,是消费者,这不同于孔子时代的“束脩 ”,“束脩”是具有一定文化含义在内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老师的报酬,而今天的学费却不一样。有了这层消费的关系,师生就不同于过去的师徒了,少了精神、文化和“道”。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也导致了今天的一部分孩子自私、懦弱等性格缺陷的形成。学生们不去,也不想理解旧时的尊师重道。所以,在今天就出现了一些师徒反目的现象。
中国的家长大多数很有意思,他们很推崇“舶来品”,而不去重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他们也不懂,这是历史原因,他们是受害者,子女也是受害者。我看收藏节目,说是当年一对老的紫檀椅子和一对电镀的折叠椅大概都是60元,大家都竞相购买电镀的折叠椅,紫檀椅子无人问津,这就是文化断档造成的现象。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链条断掉了,要想接续上,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
今天,我们应该呼唤“道”的回归,恢复守“道”的精神,应该明白自己心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网址:浅谈传统文化中的师徒之道 http://c.mxgxt.com/news/view/903105
相关内容
浅谈跨国娱乐企业文化传导渠道研究传统师徒之道与商业利益碰撞,刀郎和云朵的师徒关系揭示了什么?
浅谈三星企业文化
浅谈豫剧发展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浅谈古代人的师生及师徒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
谈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郭德纲再迎喜事!京剧首开山门收陶阳为徒,收徒系统助力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与明星效应的冲突,阐述传统文化在如今的中国命运如何 爱问知识人
黄科安:论汪曾祺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