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对危素的描写,只言片语中,隐含着大量的历史故事
小说《儒林外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是用两个人物来对照着写的:有吝啬成性,懦弱无能的严监生,就会有一个挥霍无度,欺压乡邻的严贡生;有“真名士自风流”的杜少卿,就有一个“假清高”的杜慎卿······
在小说的开篇第一回,作者就通过对王冕故事的演绎,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而与王冕形成对照关系的人物,就是危素了。
对于危素这个人物,作者所费的笔墨远远少于王冕,但文中不起眼的一些只言片语,却都暗藏着有关危素的一些典故,是作者的“不写之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危素这个人物的态度。
同王冕一样,危素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
王冕是元末明初的一个画家,我小的时候,就曾经读过王冕画荷花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但危素就不同了,如果不是中国古代史的爱好者,应该很少有人会知道他。
危素和王冕是同时代的人,在危素小的时候,他简直就是一个神童般的存在,四岁时就开始读书,十五岁就已经精通《五经》了,受到当时许多文学名士的推重。
可惜的是,危素的科举之路一直不顺,直到他快四十岁了,才由当时的大臣们举荐,当上了元朝的一名经筵检讨,负责编写史书和注释《尔雅》。《宋史》,《辽史》和《金史》,就都是由他主编的。
后来,当朱元璋的士兵即将攻入元大都的史库的时候,危素赶忙请来了救兵,保留下来了元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元实录》,历史上的功劳可谓不小了。
在明朝时期,危素官居翰林侍讲学士,和“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一起编写《元史》,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大家了。而且在史书的记载中,对危素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尤其是他做学问,写史书时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但是,在小说《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却给我们描绘出了危素更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鼓楼街的房子”,作者暗讽了危素的人品低下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曾借着一个小人物胖子之口,写过这样一句话:
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
危素从京城回到家乡,立即就买了一处大宅子,而且比他在京城钟楼街的房子还要大。作者这么写,仅仅是在表明危素不是一个清官么?不是,因为这话题里包含着一个梗。
在小说中,当王冕听说时知县要请他和危素见面时,就避而不见走掉了,等到他听说危素也回去了,时知县也调任了的时候,王冕才回到家乡。其实在历史上,王冕和危素可是有过交流的。
王冕曾经游历过京城,有一天,危素骑马路过王冕的住所,就下来和王冕交谈了一会儿。两人都是当世的著名文人,彼此都知道对方却又相互不认得。谈话中间,王冕忽然问起危素,你家是住在鼓楼街么?危素回答说,对啊。
然后,王冕就不再问对方的姓名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人是谁了。
过后人们问王冕,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就是危素呢?王冕说,“吾观其文有诡气,因其人举止亦然,料知必危太朴也。”
文如其人,可见危素的文章和他的为人都是诡诈不实的。也难怪,能够在鄙视汉人的元朝做上高官,要是没有点儿城府和心机,那肯定是做不长久的。
作者在这里提到危素在鼓楼街的房子,其用意就在于表明自己对危素的看法,和历史上的王冕是一样的。
“再三打躬”,面对权势,危素表现得很是低贱
在小说中,作者还用了另一个小人物——胡子的一句话,表明了危素对皇权的态度:
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
这个情节虽然只是胡子的异想天开,但也表明了危素对皇帝,或者说是对皇权卑躬屈膝,毫无节操的态度。危素作为一个朝廷中的大臣,对皇帝的态度似乎也太卑贱了些。
引文中的这个皇帝,指的是元朝的,但关于危素和明朝的皇帝朱元璋之间,却流传着一个小典故,足以说明危素此人的“风骨”如何。
据《闲中今古录》记载,元顺帝有一头大象,训练得可以在宴席上表演娱乐节目。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把这头大象从北京运到了南京,也想让它来表演节目,结果大象不听话,就是不站起来。
拒不配合,还挺有骨气的么!这好办啊,朱元璋立即下令就把大象给杀了。第二天,朱元璋想起了危素,这个元朝的遗臣,还不如这头大象有志气呢。于是,朱元璋就在两个小木牌上分别写着“危不如象”和“素不如象”,挂在危素的两个肩头上。
士可杀不可辱,但危素就是忍住了。在功名富贵的面前,危素不但失去了一个士人应有的风骨,就连做人最起码的羞耻感都不存在了。
“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作者用危素的结局,为读书人敲响了警钟
《儒林外史》中提到,危素是因为对着朱元璋自称老臣才获罪的:
王冕接过来看,才晓得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太祖大怒,发往和州守余阙墓去了。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在东边的侧室里休息,听到帘子外面有人啪嗒啪嗒地走路,便问外面是谁,危素回答说:“老臣危素。”
大概危素的意思,只是说自己的年龄比较老了而已,但朱元璋却有自己的想法。明朝刚刚建立不久,哪里会有什么老臣?恐怕你是把自己在元朝时做臣子的经历也算上了吧。
再说,朱元璋极力地避免权臣的出现,最后就连宰相的职位都被他砍掉了,居然自称“老臣”,难道还想在我的面前摆出一副老资格来不成?
于是,朱元璋讥讽地回应危素说,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被元朝捕获以后,历时三年,经历过了多次的威逼利诱,坚决不投降,最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朱元璋都这么挖苦危素了,那明朝的新任官员就明白该怎么做了,他们联合上书朱元璋,要求弹劾危素,认为他是旧朝的老臣,不应当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
洪武四年,朱元璋就把危素派到和州,让他为余阙守墓去了。危素作为一个二品的翰林,却被罚去为人守墓,这本身对他就是一个极大的羞辱,更何况他所守的墓主人余阙,还是一个以死殉国,忠于元朝的大臣。
在朱元璋不断地讽刺挖苦之下,危素不久就死在了和州。
王冕能够安贫乐道,在乱世之中靠着读诗,卖画,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最后得以善终。危素难以参透这人生的真谛,他把追求功名富贵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哪怕是付出自己的尊严也在所不惜。可最后,却不过是落得个身败名裂,被后人耻笑的结局。
网址:《儒林外史》中对危素的描写,只言片语中,隐含着大量的历史故事 http://c.mxgxt.com/news/view/934186
相关内容
历史中的王冕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拓展)儒林外史中王冕的形象如何?他有怎样的事迹?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与现实交织出来的完美“人物”
从历史中捞出来的文学故事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人物分析
史国良直言:陈丹青的素描理论是混乱片面的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
史国良直言:陈丹青的素描理论是混乱片面的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做法讽刺了什么 爱问知识人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一个理想人物的多重形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