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别装了
说到王家卫,就不能不提他那几乎一直戴着、就像“长”在脸上一样的墨镜。
好多人都说他在装,其实不是这样的。
1980年的某个深夜,王家卫刚失恋,整个人萎靡得不行,朋友见状就拉他去酒吧喝酒解闷儿。
可能是受失恋的刺激,有点醉了的王家卫一冲动就跟朋友宣布: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真就有个戴着墨镜的女人进了酒吧。
王家卫刚刚还因为失恋在买醉呢,突然心情就变好了,开始和朋友开玩笑:
“你觉得她是哪种人啊?”朋友一脸好奇地问。
“失恋啦!失恋其实挺平常的呀,干嘛哭得这么厉害呢?”这时候的王家卫就像是把刚刚自己因为失恋而难过的事儿给忘了似的。
两人的对话居然被对方听到了,女人扭头一笑,对王家卫说道:“我觉得,失恋的人好像是你哦。”
王家卫和那个女人的相识是个误会,不过相遇也是一种缘分。王家卫觉得有点尴尬,但还是和女人聊起来了,他俩从印象派电影一直聊到写实派电影,聊得特别高兴。
最后,陈以靳把墨镜递给了他,开玩笑地说:“我觉得你比我更需要这副墨镜。”
有个女人叫陈以靳,她后来成为了王家卫的老婆,至于墨镜呢,也变成王家卫的标志性标志了。
王家卫拍电影这么多年,他母亲对他的影响可大了。
1963年的时候,王家卫才5岁,就跟着父母从熟悉的上海搬到香港去住了。他爸爸是海员,为了过日子,老是出远门,年纪小小的王家卫就只能跟妈妈互相依靠着生活。
母亲在香港人生地不熟,她说话是吴侬软语,没交到多少朋友。母亲本来就爱看电影,就把电影院当作精神寄托了。
每天下午,母亲忙完事情后,就会穿上合适的旗袍,领着小小的王家卫,到附近的影院看电影。
西部电影善恶分明,奇幻片魔幻绮丽……电影院里交织着不同的文化,这里承载着王家卫的童年,给了他想象的空间,磨炼了他的审美,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
王家卫小时候在电影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感受到了爱与恨、恩与仇。那时候的王家卫觉得,电影既是梦,也是生活。
王家卫小时候就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这使他变得敏感内向,他不怎么跟外人交流,一直到13岁才学会粤语。
在那个时候,谁都想不到,这个腼腆内向、不爱说话的年轻人,以后居然能成为在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大导演。
王家卫大学毕业之后,在牛仔裤店工作,他偷偷进了TVB的编导组学编剧。
王家卫在这儿碰到了自己人生中的首位导师甘国亮。跟着甘国亮学,王家卫就学会了写电影对白。
电视台工作像流水线似的,制作还很粗糙,这让王家卫受不了。1982年的时候,王家卫就从TVB离开了,然后进入了电影行业。
在那之后的几年,王家卫到新艺诚干起了编剧的活儿,写了好些个剧本。不过呢,当时他也就是个有点小名气的编剧,还没戴上那标志性的墨镜,就戴着个黑框眼镜呢。
1987年,王家卫正烦恼的时候,导演谭家明给他送来了机会。谭家明看中了王家卫写的一个黑帮剧本,叫《最后胜利》。就因为这部电影,王家卫的编剧事业开始有了转机。
可他跟谭家明的合作,才刚开始呢。
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业,就跟飞速发展的香港似的,特别兴旺。为了投观众所好,香港电影业弄出了不少“快餐式”电影。
在那个时候啊,一夜就能写出剧本,一个月就能拍出一部电影,这都是常有的事儿。
新艺诚的老板黄百鸣,他既是个不错的演员,又是个很典型的商人,满脑子都在追求利益呢。
王家卫十天半个月都写不出一个剧本,新艺诚很快就把他给“炒鱿鱼”了。
在那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王家卫的“慢工出细活”和香港电影业的“快节奏”完全不搭调。
王家卫老是因为“慢工”被骂,可到现在,他还是按自己的节奏来。
艺术品向来都得精心雕琢。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在2014年上映,从开始思考,到筹备、拍摄,最后到上映,这一过程王家卫花了13年,才拿出他自己满意的作品。
最终的成绩也表明,王家卫的坚持没错。
不过,这时候王家卫还在为下一份工作发愁呢。
巧得很,有好友刘镇伟给他作担保,他就进了刚成立的影之杰。
在这儿,他从编剧转变成了导演。
1987年的时候,王家卫写出来好几个很棒的剧本,这些剧本拍出来的电影票房成绩都相当不错。影之杰的老板邓光荣发现,王家卫的才华可不止这点儿呢。
1988年,王家卫拿着几年前写的《旺角卡门》剧本上门找邓光荣。邓光荣就提了个建议:你去当导演呗。
这一年,王家卫转身变成了坐在摄像机后面掌控全局的导演,跟谭家明合作了处女作《旺角卡门》。
王家卫把当时黑帮片的模式给打破了,电影的主题不再是江湖斗争和英雄主义,而是大时代里小人物挣扎着生存。
邓光荣是投资人,他眼光可真毒。这部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王家卫就这么一下子红了。
在王家卫的精心打磨下,被称为“花瓶”的张曼玉像是开了窍一样。刘德华呢,之前被公司雪藏了,通过这部电影又重新变成了当红小生。就是这部电影,成就了一代人啊。
王家卫的下一部作品,大家都在盼着呢,做事就得趁势嘛。
1990年的时候,王家卫又找到邓光荣,拿出《阿飞正传》这个新剧本给他看。邓光荣看完就立马拍板,表示通过。他不但拿出4000万来投资,还把张国荣、刘德华、张曼玉这些人拉来参与这个项目。
王家卫有部电影,这部电影让他登上了国际舞台,还被人评为经典之作,说是文艺片里的巅峰之作。可就这部电影,差点让邓光荣破产,邓光荣还被送进医院打点滴了呢。
在那个很浮躁的年头,除了搞电影的人,没多少观众会用心去琢磨这部电影讲的啥内容。就因为这样,《阿飞正传》虽然口碑好,拿了不少奖,可票房差得很。
从处女座《旺角卡门》起,王家卫风格就有了个初步的样子。到了《阿飞正传》,王家卫以人物为核心的创作路线就被奠定了。这个时候的王家卫,已经时不时戴上他那副墨镜了。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拍摄前没有剧本是常有的事。拍摄的时候呢,会根据演员的表现随时改剧本,配角可能变成主角,主角也可能被剪掉,完全不出现。
拍《阿飞正传》的时候,梁朝伟就一句对白,结果拍了二十多回呢。
王家卫让张曼玉演擦地板的戏,擦了二十多遍。
张学友就做了一个表情,王家卫就重拍了六十多次。
做演员的,永远搞不懂王家卫下一秒想干啥,就好比他们永远也不清楚,电影播出来的时候,自己拍了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镜头,到最后能剩下几秒。
王家卫的要求又严苛又不明不白,这让他得罪了不少明星。可每次王家卫拍戏的时候,这些明星还是乐意参演,因为王家卫能把他们变成真正的“演员”。
王家卫因为一部《阿飞正传》,就从“电影新星”变成了“票房毒药”。在那个时候,根本没人敢投资他的下一部电影,原本打算拍的《阿飞正传2》也就没了下文。
《阿飞正传》虽然没大卖,可口碑挺好的。王家卫踌躇满志,急不可耐地要施展自己的才华。
没人想投资,王家卫就干脆自己开公司,这一回,他的好友刘镇伟又帮了他一把。
那年,香港武侠风盛行,王家卫特别钟情金庸笔下的“东邪西毒”这两个角色,打算拍一部《东邪西毒》。
之前跟张国荣、张学友、张曼玉他们都合作过,还有像林青霞、王祖贤这些没合作过的演员呢,也都来捧场了。
因为有巨星帮忙,刘镇伟很顺利地拉到了投资。
王家卫这次的“慢工”,差点又捅出大娄子。
1993年快结束的时候,刘镇伟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然后就往剧组赶去了。
到了剧组才知道,王家卫那老毛病又犯了。原本计划着过年就上映的《东邪西毒》,连个完整的剧本都没有呢,一个劲儿地重拍。
投资方那边见不到成果,也着急起来了。
眼瞅着就要上映了,刘镇伟直接临时写了个新剧本,拽着原班人,只用28天就拍出了一部新的武侠喜剧片,叫《东成西就》。
这部喜剧片临时换了阵容,上映的时候,刘镇伟心里七上八下的。没想到,这部片子最后成了当年的黑马,票房拿到了两千多万呢。
王家卫花了两年时间琢磨《东邪西毒》,投入的成本早就收不回来了。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呢,就跟《阿飞正传》似的,把奖项拿了个遍,可票房又一次扑得很惨。
观众都直喊“看不懂”,就连演员在拍戏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演的是啥。
19年过去了,张曼玉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算明白王家卫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拍《东邪西毒》的时候,王家卫不像平常那样爱拖延,两个月就拍出了《重庆森林》。
重庆和森林都不存在,有的只是暧昧的光影和孤独的男女,这就构成了一座浪漫又忧伤的城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这部电影是后现实主义题材的,就像《东邪西毒》似的,口碑挺好,梁朝伟还因此拿了双料影帝呢,可王家卫却被彻底冠上了“票房毒药”的称号。
搞艺术啊,这条路往往是很孤单的。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不少人拍电影是想捞钱,可王家卫拍电影是为了艺术。
王家卫拍不出大卖的商业片,投资者给他冠上了“票房毒药”的名号。
导演王晶从来没让投资者亏过本,他很欣赏王家卫的坚持。
有人讲,最懂你的人可能就是你的对手。王家卫和王晶,在大众眼中是对手,但实际上是能一起喝茶的好朋友。
王晶拍了部电影调侃王家卫,电影里有个戴着墨镜的王晶卫,大家看了都哄堂大笑。不过呢,王晶是借着这部电影来表达他对王家卫的欣赏的,他说:“其实我看了你的电影,都挺有意思的。”
但在电影这条路上,王家卫和王晶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向罢了。
打从那时候开始,王家卫的墨镜就成了他的标志性标志了。
王家卫从戴黑框眼镜到戴墨镜,从偶尔戴变成标志性符号,这不仅是他身份的转变,也是其心路历程的转变。
有人讲,可能墨镜才是王家卫的“本体”呢,王家卫自己也说,墨镜能给他用来思考的时间,还能给他安全感。
名利场里光怪陆离的东西,老是能把人的眼睛给蒙住,在跟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里,人总是会觉得害怕。
在王家卫看来,墨镜就像是他的保护伞一样,能把他羞涩的性格给掩饰起来,这样他就能啥都不怕,逆着潮流走,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不上班的时候,他就把墨镜摘了,假扮成普通人,陪着家人出去游玩,融入这个世界当中。
王家卫的电影啊,从来就不是靠他一个人弄出来的,那是一群人努力的结果。
时代不同了,张国荣没到病危都肯坚持拍摄,梁朝伟就算反复NG也乐意重来,可他们都已经老了。
当那些愿意陪着王家卫雕琢艺术品的演员一个个都退出这个时代的时候。
那些擦破点皮都能上热搜的明星,有多少人肯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准备一部作品呢?
以前看不懂《阿飞正传》的孩子都长大了,那时候听不明白的台词、看不明白的画面,现在都能懂了。
2015年的时候,王家卫跟张嘉佳一起执导了《摆渡人》。这一回啊,票房差得很,口碑也没了。
观众怀疑王家卫才华耗尽了,到这个时候,王家卫却说“有不足才能够有进步。”
王家卫其实一直都没改变,变的只是观众的审美罢了。
在王家卫看来,陪着他长大的那些人都一个个变老了,他的那个时代可能就已经到头了。
王家卫就跟当年那个执着的少年一样,坚守自己的追求。
王家卫从上海去香港,再从香港返回上海,就像是回到了童年时光。他和胡歌合作,开始拍摄《繁花》了。
去年就开机了,现在都2021年11月了,再过一个多月,这一年就又没了。《繁花》到现在还没播呢,王家卫拍片还是老样子,慢得很,偶尔也就有几张剧照流出来。
也不知道王家卫的这部《繁花》得雕琢多少年呢,能不能按时上映也不清楚。
王家卫一直在追寻童年记忆,从错位的香港,到老上海的变革时期都是如此。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
我拍电影呢,就想把自己小时候的那些喜悦、伤心还有失落,都展现给观众。
网址:王家卫,别装了 http://c.mxgxt.com/news/view/954915
相关内容
王家卫,别装了家装厨卫“焕新”补贴有了新标准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爱上王家卫,理解王家卫
王家卫访谈录 pdf epub mobi
寻找王家卫
梁朝伟为王家卫哭了好几天,天后恐怕是唯一不怕王家卫的人了
[巨蟹座明星]王家卫
宋慧乔是王家卫公司艺人吗 王家卫公司签了宋慧乔吗
王家卫
梁朝伟因为王家卫哭了几天,不怕王家卫的,估计只有天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