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断亲”怎么看?“陌生人社会”不是要消灭“熟人社会”
关于90后、00后断亲的话题,这些年一直很热门。近日,有媒体刊发了一篇报道,描述了一位1991年出生的女性小怪,2022年7月的某天,她通过删除微信与将电话号码拉黑的方式,与亲人断绝关系:名单包括3个堂哥,1个堂姐,姑姑,以及父母。
文章称,2022年,她被苏州一家互联网公司辞退,喝了散伙酒后第二天发生脑梗中风,后续至少需要养护一年,除了不能喝酒、不能吃高油高盐食物之外,还要定期去医院开药,需要一笔医药费。父母在她8岁时离婚,各自组建了新家庭,她在奶奶与姑姑照顾下长大,故而向最亲近的姑姑开口,但姑姑称“不方便承担”;又向父亲求助,希望每个月借自己两三千块钱,父亲表示只能为她缴纳住院期间的费用;向母亲求助,母亲没有任何反应。
媒体上这样的报道不少,比如还有一篇关于断亲的报道,描述了37岁的叶文,小时候他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东莞打工,他没考上大学,做摄影学徒、开摄影工作室、喜欢文学、创作工人诗歌,“不被家族乃至父母理解”。他认为,他和父亲的关系断在一个钱字上,2019年,他想开一个摄影工作室,向父亲借一万块钱,父亲不说话,用他的话来说是“装死”。他继续追问:“你借还是不借,说句话。”父亲回了句:“你的事我管不起。”
以上两个断亲的案例,都挺极端的。断亲,有两种定义或类型:一种是(主动)与父母、家人及亲戚断绝联系,这个界定很明确;另一种是所谓“懒于、疏于与亲戚来往”,这个界定又很模糊,后面会进一步讨论。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以前者的极端案例来涵盖后者,以夸大年轻人断亲的广度与严重性。其实两种情形有差异,当分开讨论。
首先讨论上述两个案例及第一种断亲。
今年32岁的女性小怪与37岁的叶文,童年都有缺失:一个是父母离婚各自组成了新家庭,没有将她养在身边;一个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打工挣钱不能相伴,令人同情。不过,这两人早已成年,作为成年人,如何看待与处理同父母、家人及亲戚的关系,也应该以成年人的方式。
成年人的方式也无非两种:一种是现代方式,一个独立、有个人权利与尊严、能自负其责的自己Vs其他同样独立、有边界的个体;一种是传统方式,大家同属于一个大家庭或家族,讲血浓于水、讲亲情,大家庭或家族是自然血缘共同体,有互助的金融、保险功能。你只能选择一种,每一种方式都是对等的,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谁也不能予取予求、一味索取。不能说两种方式的好处我全要、坏处我全推,那是极端精致利己主义。
2022年,小怪已经31岁。奶奶与姑姑在她父母离婚后照顾、养大了她,这不是姑姑的本分,而是情分,这是讲传统、是来自大家庭的帮助。而在她成年之后,姑姑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不方便承担”她的养护、医药费用,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为何对姑姑产生这么高的心理预期?未达预期后又产生这么大的怨恨,与姑姑断绝关系?她工作也应该有一些年份了,对姑姑早年的养育之恩有报答过吗?
一个成年人,如果奉行现代方式,不预期从父母或大家庭那里得到任何帮助,平时也不维护同父母、家人及亲戚的关系,那就应该自负其责,例如工作挣钱后要存钱,以备不时之需;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因为已经打定主意只靠自己了。不能在自己活蹦乱跳时讲个人自由独立,遇到麻烦了又想起父母与大家庭了。事实上,在她向父亲开口后,父亲愿意给成年的她缴纳住院费用,讲情分,只是没有满足她“每个月借自己两三千块钱”的要求而已,为何要与父亲绝断关系?
同样,2019年,叶文33岁,向父亲借一万元钱开摄影工作室,父亲不借,就与父亲断了关系,这也是对父亲产生了很高的心理预期,达不到预期后又产生了很大的怨恨。讲现代方式,父亲借是情分,不借是本分。在这个意义上,父亲与任何其他人是一样的,你向任何一个朋友借钱,朋友借是情分,不借是本分,你难道会因为朋友不借而翻脸吗?如此岂不是坐实了朋友不借的正确性吗?
其次,对于第二种断亲,一些人认为原因在于:一些年轻人不再重视“血缘关系”,也厌恶父权社会里以男性长辈为核心的家族聚会;进步意义很大,“亲戚是没得选的,朋友是可以选的”,反映了“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变迁。这些论述都是值得商榷的。
正如前文所说,大家庭或家族是自然血缘共同体,这本身意味着你出生就有(Birthright)的社会资本,为何弃之如敝履?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血缘与亲情的信任是无可替代的,且亲情维护成本很低,你在本地,定期去拜访一下;在外地,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显示自己的心意。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且你春风得意的时候,这些关系可能用不上;但在面临困难与挑战的时候,家人抱团取暖抵御风险才是最可靠的,原子化个体抗风险能力是很差的。
“懒于、疏于与亲戚来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实质上断亲了。问题是:奇葩或人品差的亲戚,你不和其来往就行了,不至于要与所有的亲戚实质上断绝联系。儒家说“修身齐家”,与所有亲戚都搞不好关系的人,恐怕自己也有问题。如果你在高速上开车,发现所有的车都在逆行,那真相只有一个:不是别人在逆行,而是你在逆行。另一种只是你内心这么想,又长期在外地,你的父母仍替你出面维持着亲戚人情关系,这是假断亲。
朋友确实可以选择,但至交、生死之交是难得的,需要精神与价值观的高度契合+长期共同生活与交往建立的深度信任。人一辈子能有几个至交、生死之交?更何况,维护亲戚关系与交朋友没有替代关系,可以并行不悖。而且,那些断绝血缘与亲情的人,恐怕也很难与连血缘关系都没有的人建立深度联系与信任,而在旁人眼里,也很难成为可信任的朋友。
总之,所谓“陌生人社会”,并不是说要消灭“熟人社会”,而是“熟人社会”内嵌于“陌生人社会”,你所面临的世界仍是一个有差等的同心圆,圆心是你自己,小家庭与大家庭依次将你包裹住。至于“父权社会”的说法,是对父亲、婚姻与家庭(文明基石之一)的一种解构,文明驯化了男性、令其承担家庭责任、提供资源与保护,提升了子代的生存能力。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陈斌
责编 辛省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年轻人“断亲”怎么看?“陌生人社会”不是要消灭“熟人社会” http://c.mxgxt.com/news/view/958057
相关内容
年轻人“断亲”怎么看?“陌生人社会”不是要消灭“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乡村社会的运作机制
“断亲”冲上热搜!为什么年轻人不爱走亲戚了?
怎么和陌生人聊天找话题?实用技巧,秒变社交达人!
“断亲”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熟人关系与专业关系
年轻人、趣缘社会与饭圈文化的形成
微信“摇一摇”功能下架背后,陌生人社交陷入困局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微信“摇一摇”功能下架背后,陌生人社交陷入困局
大冰突发惊人消息,社会热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