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彪的字真的连三岁孩子都不如吗?这个问题其实直接决定了当代艺术审美差异化的现象。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审美是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就如六朝时期的书法审美,北派书法以浑厚拙朴为美,就是刘洪彪学习的魏碑风格,南派书法以妍美流便为美,就是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流畅恬淡的书法风格。
其实两种审美的争议无非就是笔法美丑的争议,北派碑体是以楷法为基本准则的,南派书法是以篆法为基本准则的,虽然是两个体系,但是内在还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唐朝人就很聪明,他们融合了南北派的书法风格,改进了南北派书法的笔法,以此更好地融合创新,所以才有了唐楷。你今天看到的无比标准和外形俊朗的楷书,都是唐楷的产物和延伸。
刘洪彪的字真的连三岁孩子都不如吗?那当然不是啊,一个书协副主席,写不过孩子本来就是一句玩笑话,有很多人竟然当真。只能说,刘洪彪的书法并不适合市场经济之下的大众审美意识。中国人自古至今都力求完美无瑕,只要是有缺憾,总觉得就是负能量产物。而残缺美也只有在专业领域的艺术研究者才会懂得它的深邃了。
肯定有人会反问:什么是深邃的美?那么我告诉你,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只要能够引起你无限遐想的,可以在视觉感官中表现出无限生机和体现众生百态的,都是一种深邃的艺术美。且是不可预见的,只有去用心感受才行。这个用心就是你个人要具备的知识了。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刘洪彪的字连三岁孩子都不如的真相了。本就不在一个层次的审美之上,为何偏要把这些作品展示给别人呢?如果想让大家接受并融入这些审美观,那么书协的书法理论普及工作是否应该提上日程了?不要总是搞比赛比赛,意义不大。
但是因此呢,我们也不能说因为大众不具备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就去否定大众。拙朴浑厚与妍美流便本就是并存的两种审美,那么肯定有人接受和不接受,并不是审美有高有低。只能说适不适合谁而已。
北派书法的浑厚拙朴书风发展到今天仍然是小众这也是值得反思的,南派的妍美流便发展到今天,群众基础雄厚,在古代也有皇家支持,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不是崇尚妍美的就是俗气。崇尚残缺美的就是艺术。
最后就以懂与不懂来划分层次,这对谁都不公平。所以其实这个问题我们都要进行反思,而不是互相指责。刘洪彪先生的书法更不能作为被攻击的对象,毕竟,他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如果不适合我们,那就一笑而过,还不至于上升到谁作为,谁不作为。大家说对不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