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尚产业:构建新维度下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5-05-10 05:00

中国时尚产业:构建新维度下新优势

2018年04月05日 09:04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原标题:中国时尚产业:构建新维度下新优势

  

  3月28日,2018秋冬上海时装周拉开帷幕。迪士尼携手中国本土时尚设计师推出“米老鼠”概念服饰系列秀。在15位设计师的作品中,“再循环”“可降解”面料被多位设计师使用,传递环保和简约生活的理念。图为模特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秀场展示“米老鼠”概念服饰。 新华社记者 任 珑 摄

  中国国际时装周2018/19秋冬系列近日在北京落幕,60余个服装设计师品牌专场、近百场时尚活动的举行,不仅点燃了国内市场时尚热度,更吸引了外国时尚专家、商业品牌关注。从时装周这一“窗口”可以看出,随着科技、产业变革和文化多元发展,凝聚东方理念和优质制造的中国时尚产业正展现出新优势,为全球时尚产业注入多元化价值体系和新生力量。

  激活全球时尚“一池春水”

  提起时尚,很多人会想到巴黎、米兰等城市。悠久的产业历史、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浓厚的时尚氛围曾一度将产业话语权“锁在”西方。而今,代表着东方创意、文化和科技力量的中国时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逐渐成为引领生活方式的新风尚。

  一群来自大山深处的绣娘、一场刺绣与画作的邂逅、一段时光与设计的对白……服装品牌依文的发布将传统手工文化与古典书画相结合,传递出浓郁的东方情怀。一些传统布艺也被带进了时尚秀场,如服装设计师肇军将麻纺轻衣与大胆剪裁配色相结合,把中国元素打散重构,使传统焕发现代光芒。

  时尚不仅是传承,更是创造。本届时装周上,经过再吸收与再创新,东方元素被赋予更加现代和国际化的表达,先锋文化的引领和包容也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关注个性化的表达、打造更轻松的风格、充满冒险精神让时装周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风格,光感面料、智能服装等也赚足了眼球。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认为,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时尚产业也逐渐摆脱对西方文化和评判体系的模仿跟随,拓展属于自身的精神内核。

  构建商业连接新方式

  文化的背后是商业。本届时装周一个特色,就是设计力量的市场转化能力、商业的配套和氛围增强,在时尚与商业的连接中催生出很多新方式。

  产业集群从幕后走向台前。特色小镇、产业平台、设计师孵化地集合发布趋势更加明显。东方时尚中心在时装周期间的多场设计师集合发布引起较大关注。以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整体亮相的模式参与时装周,在此前和世界其他时装周上并不常见,这种集合发布不仅为年轻设计师提供更受瞩目的舞台,也将商业孵化、产业配套效应最大化。

  时装周与双创对接也是趋势之一。从本届时装周可以看出,对年轻设计师的门槛越设越低,扶持力度和配套能力逐渐提升。时尚创意生态产业园尚坤塬则带来一场集合4位国际设计师的作品发布,增加了买手集采、面料制作、电商平台等功能。同时,几乎每个秀场外都设立大小不同的静态展区和传播区域,以便品牌商、消费者更好地体验设计作品。

  此外,意大利“金剪刀”裁缝师大奖赛的引入,不仅为中国版型师、工艺师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而且为传统手工打开了国际市场。设计师品牌集合平台AnyShopStyle合伙人续阳说,这些商业的连接让时装周加速进入大众视野,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平台效应和孵化能力有了明显跃升。

  用科技赋予时尚产业新活力

  时尚是“永恒的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主题的注入使时装周的未来感十足,既增添了新意,又赋予产业新活力。一些设计师品牌选择使用智能面料推出更加舒适健康的服饰,集合大数据、智能算法的社交营销也成为商业特色之一。此外,云图片的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等让消费者可以智能选择属于自己的时尚资讯和衣着,给予人们更加新潮的体验。

  衣着发布也传递出了产业技术变革的新趋势。从秀场出现的翻新织法和纹样中,可以看出制造技术的更迭与创新。一些设计师将科技延伸到服装之外,将智能生产、潮流设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传递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主任陶音认为,随着文化、商业、科技的不断赋能,中国时尚产业将迎来价值的再塑,开启更加精彩的航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邵希炜)

12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中国时尚产业:构建新维度下新优势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0753

相关内容

2023年中国时尚指数(产业)
Vogue Business最新报告:中国时尚产业城市格局大洗牌
日本媒体中的“时尚中国”形象建构
听产业链大腕讲述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故事
中国时尚指数(产业)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国际时装周彰显产业升级新趋势
国际与国内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doc
时尚产业与品牌创新
时尚集团《2021 年中国时尚产业消费研究报告——国潮复兴》发布
中国时尚产业高端化:未来十年趋势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