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运动技术、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这是运动损伤学与一般的创伤学的基本区别。一般来说运动损伤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注意总结经验,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就能把运动损伤降到最低程度。所以运动损伤的防治是运动损伤学中的主要部分,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该了解、熟悉掌握运动损伤防治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
二、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
(一)准备活动不合理
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开始正式活动,因为良好的肌肉力量是预防某些部位损伤的重要因素,如加强股四头肌,对预防髌骨软骨病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训练水平不足
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弹性较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性和稳定性也较弱,因而容易致伤。专项技术训练不足时,往往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存在缺点和错误这类不佳的技术动作,极易违反身体结构、技能特点和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因而容易发生损伤。
(三)违背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是一种科学性非常强的实践,有其自身的规律,要严格遵循个别对待和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不同,即使是同一性别,在身体发育和器官的生理功能水平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无论伤病与否都要区别对待。
(四)训练、竞赛组织不当
缺乏医务监督或运动员、教练员不重视运动康复师的意见,带病或过疲劳训练和参加比赛;违背训练原则;缺乏必要的保护等等
(五)运动竞技状态不良
运动员疲劳、患病、病后康复阶段、心理状态不佳等都可能导致损伤。尤其是疲劳或过度疲劳时,其力量、精准度功能均会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迟钝。
(六)气候因素不佳
光线不足,气候过高或过低,雨雪后地面湿滑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运动训练方法的指导
合理安排运动量,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做到科学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科学训练包括五大要素,即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反复性、意识性,前三个要素对预防运动损伤较为重要。
(二)加强运动训练中的保护
教练要在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加强运动者的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运动者还应学会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例如当重心不稳定快要快要摔倒时,要学会各种翻滚动作以缓冲地面撞击。运动者还必须学会各种保护支持带带正确使用。例如护膝的使用;预防踝关节扭伤的绷带包扎法。
(三)加强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训练前要进行一个热身活动,它不但能够使基础体温升高、深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应激性上升关节柔软性增大,也能调整运动前的心理状态,减轻紧张感和压力感,从而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四)加强运动训练的医学监督工作
1、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各种劳损性损伤,必要时应定期行X线检查。通过体检发现潜在性疾病并及时给予治疗。
2、加强自我监督,对于自身感觉不太舒服的部位或动作一定要找教练或者专业人员进行咨询,以便更好的调整训练计划、安排运动量。
(五)建立预防协作关系
运动者应该了解参加运动可能发生损伤的机制,一旦出现损伤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养成预防损伤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运动损伤的治疗
(一)合理安排运动损伤后的训练
这是运动损伤治疗的首页内容,其意义在于:
1、保持运动者已获得的良好的训练状态,使其一旦伤愈可以投入运动。
2、防止“停训综合症”。
3、纠正不合理的技术动作,以防再伤或局部劳损。运动外伤特别是慢性小创伤和训练的技术动作有关。在治疗时应减少或停止这些致伤动作的练习。否则若边治疗边做受伤动作的训练,自然创伤是很难治愈的。
4、合理安排训练还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适应性,并改善伤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否则,由于肌肉的费用性萎缩及受伤组织本身的松弛,关节就更不稳定,再练习时就更加容易受伤,增加了治疗的困难。
(二)保护带
(三)运动损伤后的全身性干预
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时与全身状况不良有关。如运动者大量运动训练时,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能量大量消耗、体液大量丢失、水和盐代谢紊乱,体内储备的糖原被耗竭、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组织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以及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等。因此治疗时也应注重全身状况的改善,做到根据运动者不同训练情况的不同生理代谢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运动者获得符合生理需求的饮食营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