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笔!这位大师能在0.5毫米厚的竹皮上作画
刀,轻轻落在竹片表面,一层竹皮薄如蝉翼,随着汪伟手中刻刀的推进,蜷成了一个卷,掉落在桌面……汪伟目光炯炯,神情专注,行刀如运笔,在不到0.5毫米厚的竹皮上,雕刻出明晦浓淡不同的丰富层次。
“运刀要掌握好力度,这里刀刻的力气重一些,叶子看着就飘起来了。”汪伟手中,刀随心动,拗突抑扬,自有定法。眼前这件充满徽州元素的竹雕臂搁作品,已经定稿,正在雕刻。画面中,一名徽州女性倚在窗前,面对高耸的围墙,陷入沉思。斑驳的墙面,飘落的黄叶,仿佛都在诉说着无尽的寂寥与相思。
汪伟生于黄山,是安徽省非遗项目“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浸润在徽州文化中,汪伟自幼便对传统工艺产生浓厚兴趣。1981年,他来到屯溪市(现屯溪区)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两年后,17岁的他进入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研习徽州传统雕刻技艺,后又考入安徽机电学院(现安徽工程大学)工艺美术系,系统修习绘画。
“那时候,学校里有很多老工艺人,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打动了我,影响着我一生。”汪伟回忆,就是在这段时间,他树立起雅正的中国工艺审美观,并爱上竹雕这门传统技艺。1996年,汪伟创立“石竹坊”工作室,专业从事徽派留青竹刻的研究创作。
然而做好竹刻,并不容易。清代竹刻专著《竹人录》提到:“刻竹虽小道,其人非具郑虔三绝、灵襟洒脱、居处出尘,不能下一笔。”意为竹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和潇洒脱俗的个性,汪伟深以为然。
为了精研竹刻,汪伟研究新安画派作品、阅读大量诗文辞赋、踏遍青山寻找创作灵感,不断思考如何将传统的书画艺术与竹刻相结合。
所有的竹刻技艺中,汪伟最擅长的是留青竹刻。所谓留青,即在竹子表皮约0.5毫米厚的淡色竹筠上进行薄意雕刻,然后铲去图案以外的竹筠,露出下面深色的竹肌作为底色。历时愈久,竹肌、竹筠的色差对比愈加鲜明,愈衬托出精雕细刻之美。留青竹刻曾在徽州地区盛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竹雕工艺的衰退,这项技艺也逐渐消失。
留青竹刻与国画艺术密不可分,很多刀法都是从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汪伟凭借扎实的国画功底,多年钻研,对该项技艺进行发掘性传承,并发明了“枯刀法”及“留青薄翼雕刻工艺”等雕刻技法,使得徽派留青竹雕这一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近几年,汪伟开始寻求作品风格的突破,运用各种刀法,表现写意国画和书法的墨韵意境。《听秋》是汪伟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动手之前,汪伟前后构思了一个半月,每一刀雕琢都经过细细思量,顿悟而后刀随意至,一气呵成。作品用一片残荷展现秋日萧瑟,视若无墨胜有墨,层次丰富,韵致十足。
汪伟的工作室,陈列着数十件精美的竹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咫尺之间,山水气韵生动、虫鸟灵巧精微、花草雅致飘逸、人物真切传神……尽显竹刻的材质美感与刀刻功夫。
“我尽量在精彩的地方做得很精致。作品能让人爱不释手,这是我最喜悦的事情。”工作多年,汪伟对于竹雕艺术的追求始终热烈。被问及相较于其他雕刻艺术为何偏爱竹雕时,汪伟用门口那块刻有“竹箭有筠”的清代石刻屏风作为回答。
“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知道它属于我。”十多年前,汪伟在歙县古玩市场闲逛时偶然遇见,怦然心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它代表着,人要与竹一样,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外表的美丽。这也是我一生所追求的。”
责任编辑:
网址:以刀为笔!这位大师能在0.5毫米厚的竹皮上作画 http://c.mxgxt.com/news/view/5048
相关内容
竹笛制作师王建宏惊人的竹子定律:年轻时太顺的人,过不好这一生
宁夏“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方寸之间“反手”画出大千世界
奇幻文学大师托芙·扬松传记出版:她为不合群的边缘人写作
18位岭南画家+31位劳模工匠联袂创作!五一到这里看展览
苏式彩画:穿越时空的自然笔记
这导演真是才人,10厘米的小刀竟被挥出50米的感觉
以针作笔,广绣再现“岭南画派”名作
苏轼等宋元名迹将展南博,《治平帖》《墨竹图》将亮相
写小说的诗人谷禾:如果那只叫皮皮的狗生活在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