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新书《皮囊》:80后终于出现能说出真相的作家

发布时间:2024-12-28 03:44

蔡崇达新书《皮囊》封面

近日,一本名为《皮囊》的新书突然走红,出版三天加印,当当、京东以及众多书店卖断货。书中的同名文章《皮囊》在朋友圈疯转,文中“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更是成为这个冬天的流行语。本书由韩寒邀约三年促成结集,刘德华、李敬泽作序,作者是国内新生代媒体领袖蔡崇达。作者蔡崇达认为,80后已经长大了,长大到必须有能力看到生活和人生的真相了。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80后作家蒲荔子(李傻傻)认为,“蔡崇达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素材来源于切肤的体验,而他的思考又不局限于自身的经验。他是少有的能够说出人生和生活真相的作家”,如果说韩寒是“理想派”,郭敬明是“梦幻派”,那么蔡崇达就是“真相派”。

白岩松、蔡崇达、路金波

12月16日下午,蔡崇达新书《皮囊》在北京芳草地摩纳哥王室会馆举办首发式,活动由作家大冰主持,蔡崇达与白岩松就“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与《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就“这是个需要回家的国家”、与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3G门户创始人)就“这是文化人的好时代”、与《智族GQ》主编王锋就“新闻与文学:抵达两种真相”等等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命题进行探讨。出版人吴又,绿茶等,以及国内三十多位媒体领袖一同出席了本场发布会。

凤凰联动总经理吴又与蔡崇达

作为蔡崇达好友的韩寒因档期不能来现场,还特意送上惊喜大礼:一台自己精心挑选的自行车,并委托一个APP执行主编小饭转达自己想说的话:“要感谢老蔡带给我们这么经看的一本书,感谢这么多人为一本初看并不符合时宜却在记录这个时代的散文集捧场,对于绝大部分写作者来说,一本书赚不了太多钱,在发布会这个地段,我想也就能买一个平方,对于大部分出版文化公司来说,出书远远没有参与一些电影项目风光和刺激,但我还是很感动有这么多人喜欢阅读,为了不会忘却的纪念。希望老蔡能喜欢我的礼物,一台自行车,不是因为什么自由文艺怀旧复古,是因为你身在北京,而且你胖了。”

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皮囊》是蔡崇达首部散文集,这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等14篇作品。

蔡崇达是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同时也是“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之一,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同样作为一名记者,蔡崇达的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等大奖

蔡崇达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关于写作这本书的起源,蔡崇达介绍说,三十岁生日那天,他恰好在伦敦,在大英博物馆参观名叫“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长长的展台,铺满了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这里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时刻的面容。看着这一张张面孔,他突然想起重病八年、已经离世的父亲,他才发觉,自己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显然,我没能‘看见’我的父亲,也已经来不及这样去看父亲了,他已从我的生活中退场。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

从伦敦回来的一个月后,他试图以仅有的记忆建构一篇文章,尽可能地去寻找父亲,抵达父亲,看见父亲——这便是书中的《残疾》。

“也是从那篇文章开始,生发出一种紧迫感: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80后必须对面对人生的真相

作为80后作家,为何没有在当初风起云涌的青春文学浪潮中出书,蔡崇达的回答是:“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新闻特稿的一个践行者,再到12年之后在80后开始老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写我认为的文学,是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代人开始需要也必须去面对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的真相。”

韩寒为了促成本书邀约三年,他说“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同为80后作家的蒲荔子则认为,蔡崇达是他了解的年轻作家中极少能洞悉世道人心的作者,“他的个性、经历和思考的习惯,似乎使他本能地对世俗生活有着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只是他把对生命和生活的洞见,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说出来;非虚构式的冷静笔触背后,是那个真切、动人、热忱的人。”

媒体人白岩松则说:“他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谈到文章具体的细节时,白岩松说,“他在难过的时候反而用了总轻松和俏皮的口气。我为什么说他混搭了,成熟的少年,像劫匪一般的文青。”

刘德华在序言中把蔡崇达和《皮囊》视为他生命中的一盏明灯,“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文学评论大家李敬泽认为《皮囊》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我不能肯定这本书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

阎连科认为,《皮囊》用最为简洁一一甚至不畏人们议为简陋的直接,那么坚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使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的林地里,又兀自展现这么一片(棵)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阿来评价说,蔡崇达的《皮囊》是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潮流中的一个惊喜。这个书名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出来,讲述一个一个生命的故事。这些生命他太过珍惜,所以要如此完整而清晰地呈现给我们,直接的情感抒发则被认为是一种打扰。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同理心、开阔度和思考力,以及闽南这块土地给予他与生俱来的信仰和坚韧的性格。

作家韩松落则解读说,这个故乡,这样的父亲母亲,这些经验,解释了文字世界里的蔡崇达,不论是在那些近乎鸿篇巨制的特稿里,还是在散文和小说里,所持有的那些标准,古典的、有秩序的、凝练的、深情的、神性的,而不是碎片的、表面的。他试图企及的,是古典时代作家们所拥有的那种“整理世界”的能力,一种分类、看透、浓缩、发散、重塑、预知的能力,像伍尔芙说艾米莉·勃朗特:“她放眼身外,但见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极大混乱,自觉有力量在一部书里将它团在一起。”

网址:蔡崇达新书《皮囊》:80后终于出现能说出真相的作家 http://c.mxgxt.com/news/view/544393

相关内容

皮囊蔡崇达学生读书笔记(最新4篇)
《皮囊》之后,蔡崇达长篇小说《命运》出版
专访蔡崇达:400万销量的《皮囊》之后
600万销量《皮囊》后,“出道即巅峰”的蔡崇达还会怎样写故乡
当年,刘德华找到蔡崇达说:我要给你新书作序!随后推迟工作,花了三天写出序言
俞敏洪:刘德华为何给你新书写序?蔡崇达一句回答显《皮囊》分量
蔡崇达读者见面会:从《皮囊》到《命运》,用八年触碰灵魂的犄角旮旯
《人民文娱》·专访|作家蔡崇达,“生出”一个故乡
作家蔡崇达:书写中国根部的力量|读+
从非虚构《皮囊》到最新小说集《草民》 蔡崇达“故乡三部曲”都写了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