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我们生命在最本质的渴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发布时间:2025-05-01 01:50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为何你总是会受伤》,我们一生中会面临很多种“关系”的处理,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社交关系等等。这本书的作者武志红老师说:关系,是我们生命在最本质的渴求。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带给大家的内容。


我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童年的性格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这种说法甚至在心理学也可以找到依据,心理学认为,出生后的前6年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美国FBI,也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数十年来,美国的连环杀手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清一色全部是男性,而且他们几乎都是偏执狂。要么是偏执型精神分裂,要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但更重要的发现是,所有这些连环杀手中,都在6岁前有一个糟糕的妈妈,几乎无一例外。有一个糟糕甚至可怕的童年,是这些连环杀手一致的人生特点。作者武志红老师说,孩子在6岁前与妈妈的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个关系中,会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而8-12岁也是一个关键的年龄段,在这段时间中,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关系中,会让孩子和同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而且美国FBI分析数据发现,这些连环杀手中一半的父母有精神疾病,近七成的犯罪父母酗酒或者吸毒,甚至很多父母还曾犯过罪,而且每一个连环杀手也都是自己的童年,就开始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一个人6岁前,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温暖家庭,和充满爱心的母亲。但不幸的是,这些罪犯与母亲的关系清一色是冷淡的、互相排斥的。

当然对我们一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关系,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本质的渴求。如果一个人处理不好各种社会关系,那么再伟大的也人也将面临挫折和不幸,伟大的艺术家凡·高,他是一位绘画天才,但他没有与异性的亲密关系,最后他疯了;大心理学家尼采,他是一位哲学天才,但他最爱的莎乐美不爱他,他陷入了孤独,最后他也疯了,他说“我是太阳”,那是绝对的自恋,也是绝对的疯狂。关系是如此重要,而今天这本书《为何你总是会受伤》正是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乐观和积极的人生。

好了,在开始讲解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武志红,他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是北大临床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他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老师,从事心理学研究20多年,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他不仅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咨询师,还在全国各地开办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而且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著作包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为何越爱越孤独》等多部作品,其作品在全球畅销超过百万册。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个重点是:如何经营良好的家庭关系?第三个重点是: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都有胎教,或者说给初生的宝宝讲故事的习惯,他们希望通过语言的方式与自己的宝宝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武老师咨询室,有一位妈妈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给婴儿读各种经书。甚至这位妈妈还给武老师看了读经书时的视频。视频中一位表情僵硬的妈妈,在给自己几个月大的婴儿读经,婴儿有很多次把脸或者身体转开,试图从这种他完全不能理解,也听不到的声音中逃离,但是这位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将婴儿的身体扶正,继续读经书。

据这位我妈妈说,她的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就给孩子灌输知识,当然这样的妈妈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效果就可想而知。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说:语言虽然很重要,但相比起身体,相比起体验,语言只是细枝末节,而且语言是体验的抽象表达,语言不及体验的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和语言互动相比,和小孩的肢体互动更加重要。尤其对一个刚出生,还完全不识字,也听不到经书的婴儿来说,和活生生的妈妈建立生动的互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武老师说的:语言很重要,人类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但体验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亲密的亲子关系来自于丰富的互动。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曾说过,6个月前的婴儿和父母是完全共生的,也就是父母是他们生命中一切的来源和依靠。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亲子互动不仅在婴儿时期,其实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小孩的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武老师的心理咨询室接待了很多父母和小孩的心理咨询。一位浙江台州的小学二年级小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一句:妈妈,请看着我,和我说话。后来妈妈才知道,是因为在妇女节当天,他给妈妈讲故事,捶背,可是这位妈妈却一直在低头看手机,于是小孩写下了这篇“伤心”的日记。这位妈妈说,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以后会放下手机多陪陪小孩。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我们身边很常见?父母在陪伴小孩的时候,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看手机,或者就是心不在焉地做其他事情。这种缺乏互动、缺乏连接的陪伴其实都是无效的陪伴。

在亲子互动中,经常会发生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无缘无故地失控和哭闹,这是怎么回事呢?武老师说,其实对于一个新生生命而言,善和恶会这样一种逻辑:我能控制的范围就是善的,我不能控制的范围就是恶的。在网上有这么一段视频,视频中小孩无意中把牛奶打翻了,但是他跑过去打他的妈妈。这是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妈妈是他的全部,牛奶杯打翻了,失控发生了,这是他妈妈没有控制好,所以他跑过去打他的妈妈,因为在他眼里是妈妈没有控制好,打翻了牛奶。这也是典型的婴儿和妈妈是共生关系的例子。当孩子失控的时候,他们会归结为外部世界导致的,他们会觉得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在攻击他,而导致了失控的发生,他们会因为这些无法控制的事情而变得情绪失控,焦虑甚至哭闹。所以,对于一个婴儿来说,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因为这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去控制某些事情,让孩子感觉很多事情都在控制范围之内,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善意满满的世界里。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尝试着离开父母,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这个时候他们逐渐觉得“我完成了这件事情”,“我可以控制这件事情”。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被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他会觉得他是活在善意满满的世界里;一个被照顾得很不好的孩子,他就会觉得他是活在一个恶意满满的不可控的恐怖世界里。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孩子越小越容易失控的时候,成年人对他的照顾和帮助越重要。

第二个要点:如何经营良好的家庭关系。


育儿教育分为几个阶段,在6岁前的亲子教育,妈妈的角色非常重要,妈妈教会他们什么是爱,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获得了爱,就像武老师说的,真正自信的基础是来自于爱,而自卑的基础,就是爱的缺乏。所以,这段时间的亲子教育,是培养一个自信小孩的关键,同时也是形成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

而接下来,家庭教育另外一个关键时期就是8-12岁,在这段时期的爸爸角色非常重要,因为在这段时间是小孩走出家门与同龄人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时期。然后,12-18岁是孩子的青春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会沉溺在充满幻想的世界里,他们会试图走出原生家庭,与外部世界建立连接,学习和他人建立关系,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相对而言,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懂得爱、温暖和快乐,能适度地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能相对更好地拥有亲密关系。从而逐渐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

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的各个阶段,良好和健康的关系是关键,还是那句话: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那是不是关系越亲密越好呢?当然也不是,物极必反,武老师说过度的关系,比如溺爱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

2007年,杨丽娟的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原因是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某歌手,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开始卖房卖肾以筹资供她去香港或北京见明星。2007年3月杨丽娟的父亲由于女儿疯狂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这件事在当时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广泛讨论,而武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导致杨丽娟这一行为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溺爱。

武老师说,一个孩子爱的能力,是从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学来的,准确地说是从孩子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内化到心灵深处的。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了两种内在的关系:“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这两者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有获得爱的能力。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彼此相爱,那么他就能与另外一个人相爱。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童年时期父母爱小孩,同时也爱自己,这样就等于告诉小孩,尽管父母爱他,也爱自己,这样一来,小孩内在的两个关系就平衡了。但如果这两个关系失衡了,比如杨丽娟得到了父母的溺爱,那么在她心中,那个“内在的小孩”是强大的,但是“内在的父母”却是虚弱的,“内在的父母”只是无限地满足“内在的小孩”的工具。换句话说,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内在的小孩是主体,而内在的父母是附属,这是一种失衡的关系模式。所以,为了满足杨丽娟追星,杨父先是花光了所有的继续,后来卖了房子,再后来准备卖肾,最后选择了跳海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杨父为什么会溺爱孩子呢?武老师分析,或许是因为他自己渴望爱,在他内心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小孩只是满足内在父母的工具,简单来说就是杨父从小可能获得的爱比较少,这让他的内在小孩一直处于爱的饥渴状态。杨父严重缺乏爱,其结果是,他的世界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而杨丽娟被严重溺爱,其结果是,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是一种常见的隔代遗传。第一代人得到的爱太少,于是就溺爱自己的小孩,第二代得到的爱太多,于是就只知道索取爱;第三代人得到爱太少,于是就溺爱自己的小孩。可以想象,如果杨丽娟做了妈妈,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她根本不知道如何爱小孩。

一个健康的人,内在的小孩会不断成长,不断和内在的父母达成平衡。但如果父母一直在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那么孩子“内在的父母”就会越来越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就会越来越弱小,这个时候,他去做什么事情,就很少能产生原始的快乐,即便是有快乐,也是来自父母的认可。这里面典型的代表就是“富二代”。在其他人眼里,富二代是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空虚的一群人,媒体时不时报道某某富二代聚会、某某富二代飙车等等负面新闻。但其实在这样的家庭中,往往伴随着强势的父母,很多在富裕家庭的孩子,需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他们内在的父母很强大,但是内在的小孩却往往很弱小,他们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价值感,而在生命中,每个人都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而且这种价值感需要在关系中寻找,但很多富二代出生的小孩却没有这样的环境。在富裕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这一个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中,父母和孩子都想寻找价值感,而且都是想在彼此的身上寻找价值感,但假如父母的高价值感“我很能干”是建立在孩子的低价值感“你什么都做不了”的基础之上,父母就会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种关系越彻底,父母就越是孩子的“障碍”。那这些富二代就很容易在别的地方找到价值感,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获得价值感。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让孩子内心的关系模式达到平衡。

最后一个重点: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管是婴儿时期,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还是在孩子长大以后的家庭教育中,“关系”都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在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如何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在讲这个之前,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建立。

武老师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在一次和朋友驾车出去游玩,在他们开车的时候被另外一辆车超车了,本来一向好脾气的朋友突然爆了粗口,这让武老师一阵诧异。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超车会让他的朋友情绪这么激动。其实这种事情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一旦驾车就开始暴脾气的情况,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马路愤怒。如果这种坏脾气演变成真实的暴力行为,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媒体中,也经常会报道因为这种马路愤怒而酿成的惨剧。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呢?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研究发现,我习惯于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的这种思维模式,是导致攻击性驾驶的头号原因。他调查了无数司机,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持有同样的态度,认为自己是个好司机,自己根本没问题,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并且,这种思维是在第一时间产生的自动思维,就好像当我们座上驾驶室,我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就消失了一样。而且研究还发现,绝大多数人一旦座上驾驶室,对委屈的忍耐能力就大幅度下降了。尽管这些人可以忍受在家里被太太臭骂,在公司被上司呵斥,但却无法忍受开车时遇到的一点点“委屈”,一旦产生什么不满,就会有立即报复的强烈冲动。那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态呢?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攻击性驾驶之所以很常见,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设定了不正确的预期。在开车之前,我们就下意识地认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和时间,从一个地方开导另外一个地方,而且不应该出现任何意外情况。所以一旦出现被别人超车,塞车、抢红灯等异常情况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愤怒的一面,而且很容易被激怒。所以其实我们易怒的关键,是世界没有按照自己的设定运转。另外,作为驾驶者是司机,一旦座上驾驶室,他们会有一种“车人合一”的感觉,会感觉这辆车是完全受我控制的,在这个封面的空间内,一切都应该按照我设想的方式进行,所以一旦受到异常情况时,就很容易被激怒,就像小孩子手中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一样。

那为什么我们会设置不合理的预期,那么在乎控制感呢? 这是来自我们的内心的自恋。而反应在易怒的情绪上就是自恋性暴怒。就像作者武老师说的:任何容易发怒的人,都是自恋性暴怒在控制着他们。这种自恋性暴怒,对任何不如意的人或者事,都会认为他们有主观的恶意动机。他们的内在逻辑是: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的恶意动机;有主观恶意动机,就必须向我道歉,否则,我就要灭了你。其实这里面恶意动机是关键,有时候并不一定有恶意动机,但是在自恋被挑战后,他们就会失去理智。比如2013年,北京大兴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男子韩某在停车时,和推着婴儿车的孙女士发生了口角,韩某竟然抓取婴儿摔到地上。

对于容易暴怒的人最关键的,需要看到有的事情有主观恶意动机,但是很多事情是没有的。暴怒者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自己,他们期望别人和世界必须配合他们的意愿,保证他们的意愿实现,否则他的自恋就受到了挑战。所以,当我们准备发怒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太自恋了”。

良好人际关系中,自恋是我们一大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相处好了,才能与别人相处好;另外也需要像爱自己一样,无条件地爱别人。关于如何和自己相处,作者武老师说“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这句话的核心其实是想表达,我们要充分认知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爱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样,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如果我们不能爱别人,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自爱又爱别人”的关系模式,可以总结成为一句话:“我行,你也行”,这是唯一健康的人际模式。就像哲学家马丁·布伯说的: 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但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

网址:关系,是我们生命在最本质的渴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911490

相关内容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何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
应该如何处理医患关系
生涯规划:高中生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同事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应该怎么处理职场关系
青年教师应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晚上好,我 .doc
如何在情感关系中处理自我牺牲和压抑
男人应该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