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敢做陈丹青:小学毕业一幅画3200万,怒辞清华,与木心是知己

发布时间:2025-05-03 10:30

“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这句话出自中国一位学者之口,确实,在中国的固有体制之下,想拥有自我认同的独立人格,确实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对于一个旷世嫉俗的知识文青来说,社会的舆论和完全封闭的体制对于每个渴望表达的个性来说,简直太难了。但是依然保持当初的那份初心和赤诚,却是每一个从旧社会中走出来的“文化人”都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而陈丹青就一直坚持自我你,敢说敢做,从不被他人的争议所左右。

活出真性情,敢说敢做的陈丹青

陈丹青,他没有什么比较惊世骇俗的称号,也不比徐悲鸿、齐白石那般追求画画的至高无上,但是,他的一身傲慢,甚至于跟他相处时间久了,会发现他身上散发的些许痞气和不满,这却恰恰成为了他吸引知音的人格魅力所在。

对于这个社会的不满,他会大胆的说,对于某种现象的劣势,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批判,某些和他意见不合的政客会说:这人就是社会的一个“搅屎棍”。

初次见到陈丹青,你可能会感到意外,或许你眼中的文艺青年大多是那种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样子,但是他正好相反,穿着干干净净的衬衫,梳着油面的大背头,甚至有传闻说,陈丹青每日上街之时,会把自己打扮得特别精练,就连耳后根背面,也要清理得一干二净。

当他朝你走来时,会给人一种儒雅、端庄的文墨书生的感觉。他从来不去管世俗的眼光,他人的看法,他总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好自己每日该做的事情,一个如此洒脱之人,从不受冷嘲热讽的羁绊。

在2000年的时候,功成名就的陈丹青从美国回来,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没过多久,清华大学的美术学院就向他抛来橄榄枝,想聘请他去当客座教授,并将招收博士生的资格赋予了他,为其配备最新的艺术工作室。虽然陈丹青最后同意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始料未及。

因外语落榜,众多优秀学子痛失清华美院名额

本来有二十多位学生报考,其中有五位成绩优异,杀出重围,眼看着就要被陈丹青收入麾下了,谁料外语成绩一出,全部不及格,结果纷纷淘汰出局。

清华美院的领导经过协商,允许这五人以访问学者的名义,跟着陈教授学习美术,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的英语考试,这五个人又没过去,再次落榜。最可气的一位女生连考两年,艺考的成绩每次都是第一名,但是两次均以失败告终。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政治和英语均离及格线就差了那么一分,第二次还是英语未通过,就这样,此等才女就和清华美院失之交臂,确实令人惋惜。三年过去了,陈丹青没有收到一位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数也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人。对于一位想当艺术家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考试和选拔制度,是赤裸裸的侮辱,简直荒谬至极。”

一个个成绩优异,怀揣着梦想报考清华美院的学生们,就这样被一个外语成绩,挡在了求学的道路上。其实谁也没有注意到,陈丹青在1978年高考刚恢复时,报考并录取的同样是清华美院,那年他的英语是0分。

“即使报考的人里有达芬奇、毕加索这样的美术大师,只要其他科成绩不达标,他们照样进不来,单凭一科成绩就将一个未来可期的树苗拒千里之外,可惜啊可惜!”陈教授感叹道。

这么多年,他跑过教务处,也曾经和院长、校长写过很多封信,强烈谴责这种考试制度,但是结果都是于事无补。时间来到了2004年,他向清华学院方递交了自己的辞呈。

这样的体制,和陈丹青大胆、不拘于形式的性格会显得格格不入,“对不起,我就是看不惯那些条条框框,而且我也不会说假话的”。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如果把这位教授给逼急了,他连粗口都讲得出,在他看来,这没什么,没必要为了配合某些人而委屈求全。他所作的画和他平时的作风也如出一辙,喜欢的话可以尽情欣赏,不喜欢的可以选择不看,不和任何人做比较,活出自我就好。

在农村依然坚持作画,众多经历造就一代大师

陈丹青从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绘画,从小就跟随父亲上街画画,拥有绘画天赋的他却只是小学毕业,16岁那年,他被迫去赣南的农村当一名知青,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画画的人特别注重保养自己的那双手,可是陈丹青需要每天干农活,每天累的一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了,手上布满了老茧却依然坚持作画,在他看来,即使整个世界是黑暗的,画画却能带给他光明和希望。

后来,在被指派前往西藏创作期间,他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认真观察这里的一草一木,仔细体会这里的文化价值,不懂的地方,还积极地向当地村民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丹青的其中一幅作品《西藏组图》火了,不仅在国内的艺术圈引起轰动,还将西藏的民族色彩传到了海外。大家纷纷开始关注这个强烈表现个性色彩的画家,通过他的画作可以深度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13年前,陈丹青的又一画作登上热搜,一副名叫《牧羊人》的组画竟然在拍卖行拍出3200万的天价。或许陈丹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能够作出一副价值连城的画,足以养活自己一辈子。

遇到知己,陪伴知己,是人生一大乐事

当然,金钱是不能与画作相提并论的。八十年代初期,他辞去了清华美院的“铁饭碗”,毅然决定一个人来到美国,他需要在另一个国度寻找创作的灵感,所以在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里,经常能看到陈丹青的身影。1983年,陈丹青在美国举办了第一次自己的画展,也是在那次画展上,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木心。

两人亦师亦友,木心的每次讲学,陈丹青都会像一个学生听课一样,把要点全都记录下来,从木心身上,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中国艺术的那片赤诚,是否应该继续坚持。

木心晚年之时回到了国内,而陈丹青也决定回国,他决心陪在木心的身边,一直到他不在的那一天。后来,木心逝世于乌镇,陈丹青就在他的家乡亲自打造了木心美术馆,并将木心的作品整理成书并出版。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自己的一座城市,这个城市需要建造、培养并经历许多磨难,才能不断的发展。陈丹青如此,我们亦然。你可以很容易的感慨这个世界的种种体制,表达内心的不满,但是生活在这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我们还是要继续保持最初的自我,坚守那份初心,并适应时代的进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敢说敢做陈丹青:小学毕业一幅画3200万,怒辞清华,与木心是知己 http://c.mxgxt.com/news/view/952649

相关内容

一幅画卖1.6亿,却被叫“流氓画家”?陈丹青究竟是怎样的人?
陈丹青为美国梦移民,18年后梦碎回国一幅画卖1.6亿,如今怎样了
陈丹青请辞清华美院 “推波助澜者”是张铁林?
陈丹青:我从没忘记自己一直是个老知青
郭文景怼木心,陈丹青又沉不住气了,到底孰是孰非?
木心给陈丹青起了一个笔名,有何深意存焉?为何陈丹青从来没用过
陈丹青谈《文学回忆录》:木心是我真正的精神导师
陈丹青:我难以得知,木心对自己失去的岁月如何抱憾
郭文景的率真与陈丹青的私心
陈丹青如何从“准大师”,一步步沦为“臭公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