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合拍大制作与本土文艺,哪种类型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10 11:04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第四十届金像奖提名公布后。

出现了一种声音,「这些年港片阵营渐渐分出两派,一派是背靠内地市场的合拍大片,一派是往本土类型越走越深的文艺小品,本届金像奖的选择已经非常明显了…」

从提名情况来看,《智齿》以十四项提名领跑,《梅艳芳》以十三项提名其后,《浊水漂流》以十一项提名居第三位,小成本电影《手卷烟》也得到了七项提名,相对而言,两部商业大制作都排位靠后,比如《怒火·重案》以八项提名居第五位,《拆弹专家2》更仅得四项技术性提名。

先不管这种言论背后的粉丝指向。

就该种观点来讲,认为本届金像奖偏向本土小成本文艺作品,选择性忽视合拍的商业大制作。

似乎与提名情况暗合。


我们先回溯一下此前十年的金像奖。

过去十年,有七部电影横扫了金像奖,其中就包括五部商业电影。

作品分别是《十月围城》《寒战》《一代宗师》《树大招风》和《无双》,如果以合拍概念而论,则唯有《树大招风》能算纯正港片。

所以因为所谓“合拍片”概念导致偏向的观点其实站不住脚。

如果时间线再往前推,比如两千年代横扫金像奖的《少林足球》《无间道》《功夫》和《投名状》,也皆尽数为商业而非文艺作品,也几乎尽数属于合拍类型。

那么“偏向本土小成本文艺作品”的观点又是否能够成立?

在上个十年,横扫金像奖的文艺电影只有两部,一部是《桃姐》,另一部是《踏血寻梅》,很巧合,刚好是两个天王“尽洗铅华”的作品。

而在第四十届这样一个“大年”的时间点上。

缘何金像奖会放弃商业和星光,转而青睐小众制作?

原因其实很简单。


正因为“大年”。

即便香港电影日渐黯淡,但注重“整数”“圆满”是人类的共同倾向。

所以起码来讲,在香港影坛,这届金像可谓万众瞩目。

那么该如何选择?

“即便缺乏星光,也务必要令每一个奖项都经得起推敲”。

这应该就是该届金像奖提名名单背后的潜台词。

而对应的另外一个事实。

则是《怒火·重案》和《拆弹专家2》并没有能够做到票房与口碑兼收。

如果仍然觉得疑惑,请拿这两部电影与上述九部横扫金像奖的商业电影做对比,应即可解惑。

此外本届影帝的提名也颇费心思,林家栋、吴镇宇、谢贤和梁仲恒,其中林家栋更是双片入围,这一点也引来部分影迷的不满。

以前讲过一个观点,就商业和文艺类型电影而言,如果二者在表演层面上并驾齐驱,必然首选文艺小众电影的演员,而商业类型的表演,唯有在明显比文艺电影类型更强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奖项青睐,比如《英雄本色》的周润发、《无间道》的梁朝伟和《寒战》的梁家辉。

而就本届的两部商业电影而论,因几部小众电影无论导演还是表演都水准颇高,所以即便持平都有难度,更遑论战而胜之。

这才是关于提名情况的真相。


至于哪种类型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

优质的本土文艺。

票房和口碑兼收的商业大制作。

都是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港影:合拍大制作与本土文艺,哪种类型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5115

相关内容

“合拍片已经成为香港电影创作的主流”
香港电影女神明星的电影代表作
英皇电影宣布将与古天乐电影公司合作,未来两年内制作并发行10部港产电影
李以庄:香港电影与香港社会变迁
香港的地缘文化与香港电影的关系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真“像”:拿影帝的都是港星
港片变迁20年:香港电影死了吗 还是变成了与过去不同的样子?
香港三级电影的四个时代 十大导演及十大经典
香港风月品电影
刘镇伟,香港电影的贵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