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聚会就是表达虚荣欲与沟通欲,我很反感

发布时间:2024-12-23 18:12

蒋勋曾说:“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就像陈丹青,寂寞行走在天地间,对于外界的评价一向不屑一顾,但是对自己的内心却很明白。这样抛弃一切,踽独行的人,总是会承受不对等的压力与偏见,唯有内心的强大才能抵住流言蜚语的侵袭。

文人墨客自其淡泊,江湖草莽自有匪气。无论何人,都有其自在的生活方式,无需强求所有人都在框架中,带着脚铐跳舞。陈丹青对于这个世界一直保持着清醒而又独立的认识,身为一个艺术家,他将世事看得通透,却不愿放下执念,只能暂时放下画笔,以一个战士的姿态不停奋斗。

艺术造诣

陈丹青仿佛就该走绘画的道路,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非凡兴趣的陈丹青在14刚进初中时,就开始学习油画,白天跟随老师学习,晚上自己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油画。两年的时间,陈丹青跟着老师,画了200多幅伟人的画像,竟也小有名气,引得吴泾化工厂的人也叫他作画。

由于很多抄家的物资流入上海,陈丹青得以接触到欧洲的油画资料,他兴奋地用别人赠予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油画,在灯光下细细的观察。他对待艺术一直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也因为艺术而变得淡泊。年少的经历为他创作《西藏组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16岁的陈丹青原本要迎来初中毕业,却因时代的原因不得已成为了一名“知青”。知青的生活苦不堪言,每天挑水插秧,五根手指缝里都淌着血,绝望孤独的时刻,只有普希金是唯一的救赎。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陈丹青也没有放弃绘画,辗转到江西时,有幸加入了连环画学习班,这对少年的他而言,是最大的幸福。年少的激情鼓舞着陈丹青,他一口气创作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1978年,陈丹青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多年来绘画的愿望得以实现。两年后,为了完成毕业班的作品,二次进藏,体验藏民的生活。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将所看所感如实地反映到画上。

摒弃艺术领域之前的浮躁与虚假,还原艺术的真诚,将视野转到身边的普通人中来,带来一种真实,遵从自己内心的艺术新风尚,人文主义的内核悄然萌芽。

大隐于市

木心评价陈丹青:“陈丹青有点英气,有点秀气,有点流氓气。”的确,这样的一位勇气可嘉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一些“流氓气”傍身,也无法做到自己独行。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清华美院四个研究室中的一个。然而由于英语和政治不及格,第一年他的五个学生只能以博士访问的名义加入,后因成绩不合格再度离校。

2002年的考试中,一位专业课第一的学生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不得踏入美院,复读一年之后,却仍旧折在了英语上,这让陈丹青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绘画的好苗子被粗暴地拒之门外,不得深造学习。

4年后,51岁的陈丹青愤然请辞,体制的束缚让他得不到内心的宁静,也无法忍受一个个好苗子被一竿子打到艺术的门外。陈丹青经历过无法绘画学习的绝望,所以他更懂得对于艺术家而言,放弃艺术,无异于掐断他精神的脉络。

陈丹青请辞一事立马掀起了轩然大波,离开了美院的陈丹青不是官员,不是学者,只是一个被冠以高帽子的“傻帽”,媒体像是找到了一个狂欢的发泄口,不断地追问,不停地渲染,事情也发酵的越来越快,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全民讨论。

而陈丹青面对记者的追问也不含糊其辞,大胆的指出他认为目前教育体制的缺陷。这份直言敢谏的勇气和救世情怀,也给他带来了许多争议和诽谤。

但是他丝毫不在意他是陈丹青,守得住内心的孤独,也担得起外界的嘲讽,向公共领域发声,他用一颗赤子之心,用于做那个吃螃蟹的勇士,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从不惧流言蜚语。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陈丹青虽然辞去了美院的工作,但他对艺术的关注,对社会的批判却从来没有停歇,人不在江湖,江湖依旧有他的传说。

魏晋风骨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美院的教授到如今的批判者,陈丹青就像一个在雪中孤独执钓的老者,只留给观众肃默的背影和满地的荒芜。

他孤单的身影烙印在时代的车轮里,他自比鲁迅,认为自己是个异类,为时代发声,他有反派的硬骨头,游走在这个时代,就像魏晋的贤人,虽不被外界理解,但独得一份内心的清净自得。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脱离体制的羁绊疏远美术江湖的拘束,陈丹青在自己的江湖快意诗酒,戎马一生。

作为一个评判家,陈丹青对世事的洞察程度让人心惊,他在作品里直言不讳地坦诚:“聚会就是表达虚荣欲与沟通欲,我很反感”。在他看来,聚会是一个考验情商的一个场合,能不能在聚会上有所收获,不仅在外表,更在语言与教养。

个人的特点不同,交往方式亦不尽相同。大千世界,各自的身份老老实实地体现在言谈举止当中,让人觉得鲜活有生命力,看什么都有一股新鲜劲儿,也不得不感慨于造物主的精妙。

可一旦聚会流于形式,失去了精神内核,哪怕有再多的美酒佳肴,香鬓云雾,也觉素然无味罢了,一群人装模作样地凑在一起,因为交流而交流,不过是几只骄傲的孔雀,为了比美而争相开屏,毫无意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即文章”,但陈丹青更愿意游离在这个世界外,像嵇康、阮籍一样放浪形骸,不求众人理解,也不挣扎着将自己融入所谓主流的圈子,只求在混沌的世间寻求一片清明的存在,让世人听见他的声音。他身上的魏晋风骨,是多少年来未曾出现的精神风貌。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他以一种勇猛的姿态呐喊,纵使石沉大海也要喊两声出来才痛快。他难得活得真实,有勇气,他有艺术家的天真,也有俗人的固执,他看透了世间的浮华与弊病,因此你尝尝诧异于自己的观点不够犀利。

陈丹青是时代孤独的行者,他从画家转身为批判家,他的作品振聋发聩,鞭辟入里,常常让你对置身其中,熟视无睹的种种弊病豁然开朗。他冷眼旁观,将粉饰太平者一网打尽,将自欺欺人者从不手软。他从时代中走来,带着傲骨与真心,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网址:陈丹青:聚会就是表达虚荣欲与沟通欲,我很反感 http://c.mxgxt.com/news/view/445992

相关内容

如何和控制欲强的母亲沟通
揭开麦琳的真实面纱:欲望、虚荣与情感的交锋
陈佳勇《金农的水仙》:人的欲望与精神之困
陈丹青与木心: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感情
陈丹青:我从没忘记自己一直是个老知青
专访陈丹青: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
陈丹青:小说眼下确实敌不过影视剧
陈丹青:学校教会我们竞争和规则,却没教会如何感受美
看了明星同学聚会的照片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是否禁欲
陈丹青海外磨就的自由灵魂

随便看看